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青岛召开城建系统现场观摩会 棚改以人为本

2016-11-07 16:18:05
来源:信网
作者:刘裕
责任编辑:云彩

信网11月7日讯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和全市城市工作会议精神,11月4日,青岛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组织召开全市城乡建设系统现场观摩会,信网(0532-80889431)了解到,市城乡建设委领导班子成员、各部门负责人及各区市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了此次观摩会。

新理念:科技、环保、绿色、低碳

通过现场观摩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城乡建设实践中科技、环保、绿色、低碳的等先进理念的运用。在中德生态园 “绿色”主题随处可见,“田园环境、幸福生活、绿色发展”展现中德生态园“生态、智慧”发展理念。总投资约1.5亿元,建筑面积13768.6㎡的被动房体验中心项目,获得由德国被动房研究院(PHI)颁发的被动房认证,同时达到国内绿建三星认证,成为亚洲最大的通过德国PHI认证的被动房公共建筑。根据初步运行结果测算,每年可节约一次能耗130万KWh,节约运行费用55万元;减少碳排放664吨,与现行国家节能设计标准相比,节能达92%以上。在韩洼社区建筑产业化项目,信网看到,只要把预制好的房屋构建运到工地装配,就可以盖起高楼,既经济实用,有绿色美观,提高了建筑品质。

高标准:建设、施工、管理体现国际一流水准

质量是项目的生命。观摩的项目充分体现了高质量建设、高标准施工、高水平管理,体现了国际标准、一流水准。重庆路改造工程是广大市民期盼已久的重大市政基础设施项目,是青岛市南北向一条重要的交通要道,在施工过程中,超前规划市政管线,在48-50米的红线范围内,实现近20条市政管线的合理布置、一次建设,能够满足未来20年发展需求,该项目荣获2015年度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

好品质:城市综合整治项目使城市品质不断提升

近年来,青岛市实施了多个城市综合整治项目,使环境更整洁、城市更漂亮、城市品质不断提升。作为城市“绿肺”的浮山,曾经乱搭乱建众多、垃圾渣土堆积、坟地违建林立。“十二五”以来,青岛市开展了浮山综合治理和以浮山北麓为主的第一阶段生态公园规划建设,累计拆除违章建筑有证和历史遗留房屋约3.5万平方米;实施区域性坟墓迁移及治理散坟5000余座;山体生态恢复绿化种植树木30余万株;修建防火游园道路、登山路径30余条、20余公里;完成浮山北麓水系整治;完善座椅、凉亭、健身、标识提示和看护、环境卫生等配套服务设施。按照“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及“自然保护、依山就势、生态恢复、惠及民生”的指导思想,围绕“一环,三园,八景群”的总体目标,致力于打造公益性城市生态绿肺,杜绝商业开发,由市南、市北、崂山三区依据总体规划,编制浮山西(市南)、北(市北)、南(崂山)三个生态公园的分区规划并着手实施,计划总投资约5.2亿元,有望年底前完成基本建设。届时,一个“生态优美、设施完备、景观怡人”的新浮山将呈现在全市人民面前。

李村河中游河道整治项目,信网在李村河中游整治工程君峰路段看到,“水印绿廊”段景观桥已经跨河而立,十分壮观。西起君峰路,东至青银高速段,长约3公里的李村河河道采取两端大水面蓄水,中段内部蓄水的方式,将李村河中游整治为中心城区景观河道,将变身为“城市乐活水岸”,有效改善了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质。

惠民生:“以人为本”的棚户区改造

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棚户区改造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作为改造城镇危旧住房、改善困难家庭住房条件的一项民心工程,棚户区改造既能改善民生,又是扩大内需的一项重要举措。而加快棚户区改造,让亿万居民早日“出棚进楼”,是改善民生的硬任务,也可以有力拉动投资、促进消费,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自2012年以来,青岛市委、市政府将棚户区改造作为改善民生的“托底工程”列入首要议事日程,自2013年起每年都将其列为向市民承诺必须完成的“市办实事”。市北区是典型的青岛老城区,共有棚户区居民4.45万户,旧房建筑面积约156万平方米,占青岛市的70%多,因此在青岛整体棚改体进程中,市北的棚改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信网了解到,鞍北片区位于抚顺路、鞍山路、人民路、鞍山一路围合区域,是市北区最大的棚改片区,项目共涉及居民近3500户,于2014年12月启动征收,目前累计签约3355户。在做好房屋征收工作的同时,积极规划建设功能配套完善、高端要素集聚、充满创新活力的高科技产业园区。对腾空的A1和A2地块,分别建设了两处共计2.2万平方米的停车场,规划停车位近1000个,可有效缓解周边居民和企业停车难题,改善鞍山路、抚顺路等道路交通坏境。

亮特色:体现青岛特色、提高城市“颜值”

现代有轨电车示范线项目利用青岛市机车制造优势,使青岛成为山东省现代有轨电车运行的第一个城市,项目运营车辆采用中车四方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100%低地板有轨电车,门窗、内装、座椅等设备均在当地配套,可以进一步丰富全市轨道交通产业形态,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本土配套率,为打造轨道交通装备千亿级产业链提供新的增长点。

信网全媒体记者 刘裕 通讯员 刘静雯

[编辑:云彩]
信网版权稿件,欢迎转载。转载时请保留完整信息,否则追究侵权责任。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6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 新闻备案:鲁新网201653205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