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2021 03/05 07:46
· 来源 ·
信网
· 作者 ·
张孝鹏
· 责编 ·
亚麦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青岛发布“十四五”人才目标:每年引进集聚人才25万人

信网3月4日讯 3月4日下午,青岛市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发布了《“十四五”时期青岛市促进人才集聚和更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点目标和举措》。据悉,“十四五”期间,青岛计划每年引进集聚各类人才25万人,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支撑现代产业体系、促进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显著提高。

\
来源:信网

促进人才聚集的目标举措

“十四五”时期,青岛市将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把握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核心要义,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围绕加快建设创业城市,聚焦“双招双引”等攻势,以打造“四链合一”+优质高效政务服务环境为目标,以构建企业为主体的人才引育留用机制为主线,全面贯彻《山东省人才发展促进条例》,坚持让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相结合,以市场逻辑引才,以产业导向育才,以生态思维留才,以创新理念用才,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实施更加积极的人才政策,促进人才加快集聚。“十四五”期间,每年引进集聚各类人才25万人,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支撑现代产业体系、促进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显著提高。

以市场逻辑促进人才集聚。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和更开放、更灵活的人才招引和培育政策,抢抓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和人才在世界范围内加速流动的机遇,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依托“市场之手”,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寻才觅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突出加强产业高端紧缺人才招引。聚焦重点产业,建立高端紧缺产业人才需求征集机制,制定高端紧缺产业人才地图,实施靶向招引、精准招引。以中介奖励和企业猎聘补贴政策为支撑,整合用人主体、商协会、同乡会、校友会、猎头公司等市场资源,促进更多高端紧缺人才聚青创新创业。聚焦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人才,面向全球实行揭榜挂帅。突出加强优秀青年人才招引。实施新一轮高校毕业生住房补贴、青年人才在青创新创业一次性安家费等政策,促进更多优秀青年人才安居青岛。实施大学生见习实习计划,面向国内(境)外高校毕业生开放实习实训场景,促进更多海内外青年人才选择青岛就业创业。瞄准“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和硕博在校生,出台实施“金种子”补贴和硕博实习生活补贴政策,促进更多优秀青年人才来青就业。以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为牵引,以博士后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基地为依托,着力打造全国一流的博士后创新创业集聚高地。突出加强海外精英人才招引。聚焦海外高端精英人才,高水平举办“蓝洽会”“百所高校千名博士青岛行”“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走近青岛”等活动,为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青创新创业提供“一站式”集成服务。依托青岛人才网打造线上留学人才港,实施“万名海归精英聚青行动”“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启动支持计划”,促进更多留学回国精英加盟创业城市建设。开展“百万校友资智回青”行动,推动校友资智与青岛发展战略深度融合。突出加强市场化人才招引。建立“以才引才”“以资引才”等市场化引才新机制,依托在青创业者和资本机构导入先进技术、集聚要素资源、壮大产业集群。健全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智慧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建立青岛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联盟,促进人才评价共认、服务共享、信息互通、资源有序流动。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制定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人才配置提供精准化、专业化服务。

以产业导向提升育才能力。坚持引育并举,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通过“人才链”提升“产业链”,形成以产业聚人才、以人才兴产业的良性互动格局。加强高端人才培养选拔。以“青岛菁英工程”为牵引,着力打造产业领军和行业拔尖两支高层次人才队伍。实施顶尖人才奖励资助计划,引进培育世界级水平科学家。大力实施青岛“未来之星”工程,加快发现、培养、储备一批高端人才、“新锐”人才。加强高层次专家梯队建设,全市新增市级以上高层次专家人才120名以上。提升专技人才能力素质。围绕青岛市重点战略和重点领域,大力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培训一批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依托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继续教育基地等社会力量,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专业技术人才不少于10万名。加强国家、省、市三级博士后平台建设,新增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15家、新增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0个、市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00个,集聚博士后研究人员2500人。壮大技能人才队伍。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着力打造“工匠之城”。全面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进一步扩大培训补贴范围。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强化工业互联网、轨道交通等重点领域职业技能培训。坚持产才融合发展,全面推广企业新型学徒制,打造“金蓝领”培训品牌。优化技能人才培养资源配置,推进职业院校与技工院校、学历与技能双元融合发展,技工院校在校生规模保持3万人以上。支持各类企业和院校机构合作建设企业职工培训中心,提高培训供给能力。四是加大产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鼓励头部企业面向社会培养紧缺实用人才,支持重点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应用型硕博研究生,按成效可给予最高300万元奖励。加大青年产业人才引育力度,集聚一批各产业领域后备人才力量,对在校硕博研究生来青在企业实习的,可按每人每月3000元标准给予实习生活补贴;实施“金种子”人才储备计划,对用人主体引进“金种子”人才,按每人3000至10000元标准给予一次性培养经费补贴。实施乡村人才振兴行动计划,突出“头雁”人才培养,引导城市人才下乡,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

创新人才评价激励机制。着力构建和完善导向明确、精准科学、规范有序、竞争择优的科学化社会化市场化人才分类评价机制。加快建立与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国际规则相衔接的人才评价办法,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使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实施人才分类评价。以职业属性和岗位要求为基础,按照“干什么、评什么”的原则,坚持共通性和特殊性、实际业绩与发展潜力、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不断提升人才评价的精准性,保障特殊人才评价渠道畅通。按照市场和社会认可的要求,健全以同行评价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引入市场评价和社会评价。扩大用人主体评价自主权。加大人才评价领域放管服力度,加快推动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扩面提质,稳步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工作,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打造“四位一体”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继续推进职称评审权限下放,支持具有较强专业优势、服务能力和自律水平的社会组织承接行业人才职称评审。扩大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发展贯通领域,完善非公有制领域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价办法。大力推行人才市场化评价。打破“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推广以赛选才、按薪定才、以绩推才等市场化评价。拓展人才评价认定维度,将投资额度、纳税贡献等纳入人才评价认定体系,提升人才评价的社会认同度。四是强化人才奖励激励。建立健全市级人才荣誉制度。修订出台新一轮市政府特殊津贴和市特聘专家突出贡献奖选拔工作实施意见。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探索事业单位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科研奖励等用于科研人员分配办法,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绩效工资倾斜等分配方式,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人才干事创业活力。定期组织优秀人才开展休假疗养活动,大力宣介人才典型,在全社会树立尊才、重才、爱才、敬才的价值认同。

打造一流人才发展生态。围绕打造产业链、技术链、人才链、资金链“四链合一”加优质高效政务服务环境,实施人才生态优化提升行动,营造“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政策服务环境。全面推行“一站式”服务。加快构建一平台、一网络、一窗口、一张卡、一专线等“五个一”的人才服务平台体系,建立“一口受理、并联办理、闭环管理”的办理机制,编制发布“一站式”人才服务清单和政府购买人才服务清单。实施人才服务流程再造行动,推行人才服务“网上办”“移动办”和关联事项“一事全办”。聚焦人才关切,完善人才住房“租、补、购”多元解决方案,加大优质教育、医疗资源供给,更好地满足各类人才生活需求,整体提升全市人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推行定制化和个性化服务。突出保障重点项目,落实“双招双引”联动要求,在项目落地“第一时间”,主动跟进提供成建制落户、人才招引、医疗保健、子女入学、人才住房、税务金融等服务。对市级“双招双引”重点项目及高端人才项目,组织协调相关部门提供定制化服务。突出对接高端人才服务需求,拓展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推广使用高层次人才服务APP,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个性化、全周期服务。推行主动服务和无感服务。推广“政策找人”服务模式,探索普惠性人才政策“预兑现”、人才项目资金“预支付”。创建“无感”人才服务品牌,升级“智慧人才”信息系统,实现人才服务需求精准匹配、无感办理、智慧分析、征信迭代等常态化“无感”服务功能。拓展人才信息化服务内涵,推动“招聘e站”“蓝创微云”等数字化服务平台扩容升级,推广“网上人才、掌上人才”服务模式,形成“365天永不落幕”的人才服务新常态。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目标举措

“十四五”时期,就业工作既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将遭遇许多风险挑战,针对“十四五”时期我国就业形势的新变化,去提出五个方面的预判。新经济新业态将创造新的就业机会,非全日制就业、灵活就业将大幅增加,用工方式和劳资关系将出现重大变革。劳动力市场供需保持基本平衡,就业结构性矛盾将持续存在。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将全面影响劳动力市场,制造业岗位结构和技能需求将发生深刻变化。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进入新阶段。就业韧性将面临持久考验,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剧就业风险。

基于此,“十四五”时期,青岛市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为统领,锚定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新目标,把握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蕴含的新机遇,认清就业工作面临的新挑战,明确新任务,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确保就业目标任务完成。“十四五”期间,全市就业工作目标初步定为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75万人以上(每年城镇新增就业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就业局势总体稳定。第三产业、民营经济吸纳就业比重不断提高,新产业、新业态就业人员总量大幅增长,就业结构持续优化。人力资源市场岗位总量持续增加,招聘工资持续增长,就业质量显著提升。助推打造国内有影响力的创业城市。紧紧围绕市委关于建设创业城市的总体部署,聚焦主责主业,持续完善创业政策体系,提升公共创业服务质效,努力营造最优创业生态环境,激发城市创新活力,提升城市创业品质。“十四五”期间,全市政策性扶持创业15万人以上(每年政策性扶持创业3万人),创业带动就业30万人以上。劳动者素质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适应。到“十四五”末,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普遍提高,服务开放、现代、活力、时尚国际大都市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就业结构性矛盾得到较大缓解。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供给方式更加精准、供给能力明显增强,服务水平和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满足劳动者多层次就业需求。

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在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方面下功夫。将城镇新增就业、失业率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进一步完善重点建设项目、重大投资项目与就业联动机制,特别是围绕工业互联网、“十五个攻势”、“十三大产业”重点项目,摸清就业需求底数,满足项目用工需求。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预警监测机制,推进就业信息化建设,动态观察和研判就业走势,为宏观决策和制定政策措施提供有力支持。

大力发展灵活就业和新业态就业,在积极培育就业增长新引擎方面求突破。完善支持灵活就业的政策体系,强化对灵活就业人员就业服务、劳动权益和基本生活保障,鼓励个体经营,增加非全日制就业机会,支持发展新就业形态,清理取消不合理限制灵活就业的规定,持续推动多渠道灵活就业。创建灵活就业公共服务平台,将直播销售、网约配送、社群健康等新就业形态纳入平台,拓宽公共就业信息服务范围,促进灵活就业供求精准对接。实施家庭服务业提质扩容计划,扩大服务供给,打造“十亿级”家庭服务业产业链。

强化分类施策、精准帮扶,在统筹重点群体就业方面见实效。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就业重中之重,在岗位开发、能力提升、政策设计、资金支持以及服务对接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促进更多大学生留青聚青。积极促进农民工就业,强化农民工就业服务、职业培训和权益维护,构建覆盖全国的跨区域劳务协作平台体系,引导农民工有序转移就业;支持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落实返乡入乡创业政策。健全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制度,开展实名制动态管理和分类帮扶,提供一对一就业援助,确保就业困难人员“应保尽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零;对通过市场渠道难以实现就业的,利用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加强就业困难人员基本生活保障,把困难群众的民生底线兜住兜牢。

全面推进创业城市建设,在助力创业带动就业作用方面动真章。落实市委关于建设创业城市总体要求,健全创业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运行体系,搭建创业资源集聚平台,升级创业孵化载体,组建创业投融资机构、创业培训机构、创业服务机构等联盟,精心组织各类创业推进活动,实现政策聚集、业务联动、信息共享、服务一体,为创业者提供跨界融合的“一链式”服务,有效激发创业带动就业活力。

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在推进服务均等化、智慧化、专业化方面出实招。针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持续打造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满足社会求职招聘创业等多方面的需求。全面推行综合柜员制服务模式,打造全市“15分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发布青岛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标准,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化水平。落实就业信息系统省级集中工作,持续推进流程再造,全市公共就业服务事项全程网办率和全市通办率达到100%。落实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利用就业创业服务补助政策,提升公共就业服务专业化水平。

聚焦多方联动,在完善促进就业协调联动机制方面实现新突破。编制实施《青岛市“十四五”促进就业规划》,明确责任人、时间表、路线图,部署做好“十四五”时期全市就业工作。完善市、区市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机制,明确部门责任,定期召开小组会议,协力推进全市就业工作。发挥好就业目标考核“指挥棒”作用,完善考核内容、细化考核标准、强化结果运用,开展就业创业典型评选活动,营造全市上下共同推进就业工作的良好环境。信网记者 张孝鹏

[来源:信网 编辑:亚麦]
信网版权稿件,欢迎转载。转载时请保留完整信息,否则追究侵权责任。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