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发挥国有企业引领作用 政协委员建议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关于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引领作用 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案

国务院国资委在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提到,国有企业要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更加注重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和增加值占比。近日,青岛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对2024年经济工作进行部署,强调坚决破除旧机制、相对落后的产能和供应体系,引领前沿技术形成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一、存在问题

(一)新兴产业产值不高。近年来,我市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2021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24.5%;202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0.6%,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29.5%,但对比上海、苏州、无锡,差距仍然不小,2022年上海、苏州、无锡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则分别达43%、54%、40%。

(二)科技研发投入不足。根据青岛2021年统计公报显示,青岛2021年科学技术支出51.3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为3.24%。对比来看,深圳2021年安排科技研发资金378.76亿元,占一半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为8.29%。苏州2021年全市科技支出235.1亿元,占一半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为9.1%。以规上工业企业整体研发能力为例,截至2021年年底,青岛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4017家。其中,2020年青岛拥有政府批设研发机构的规上工业企业有761家,仅占18.9%,加上2021年10月公布的1009家首批规上企业研发中心,共计1770家,占44%。

(三)新兴产业聚集不够。青岛提出聚焦24条重点产业链,目前仅在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优势产业链形成比较成熟的产业集群,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虚拟现实等10条新兴产业链尚未形成产业集群发展态势,虽然通过招引和培育,吸收集聚了一批优质企业,但这些企业尚未充分发挥对上下游企业的整合能力和引领带动作用。

二、几点建议

作为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无论是从创新角度,还是从战略安全与产业控制角度,都要求国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加大投资布局力度,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切实发挥好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基于此,根据我市实际,建议:

(一)突出重点方向,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一是强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统筹领导,围绕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业链,加大对国有企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指导支持力度,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衔接,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部各产业之间的衔接,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格局。二是科学定位招引方向。以“建链”为基础,聚焦“强链”“补链”,做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端化与差异化,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智能制造装备等领域,大力招引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着力提高签约项目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占比。三是推动国有企业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融入顶层设计,加强战略谋划,聚焦产业链上的关键环节,在做强做优做大核心主业的基础上,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思路,对企业主责主业实施更加动态的管理。在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的同时关注投资孵化新产业,鼓励国有企业采取混改、跟投、并购等方式进行资本运作,先小步试验,最终通过时间积累、市场验证,进而完成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布局。

(二)加大创新投入,提高自主研发能力与水平。一是注重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不断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积极支持国有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深入合作,完善“科研+产业+资本”融合发展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二是强化国有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提高科技投入产出效率,加大原创性、引领性技术研发投入,构建以实效为导向的科技创新工作体系,助推创新成果优化完善和迭代升级。三是加强对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的考核引导,将重点企业科技创新投入指标纳入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对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重大成果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明显成效的,可以在年度经营业绩考核中视同利润。

(三)完善体制机制,强化国有企业人才创新激励。一是鼓励和支持国有企业加强人才培养和高端人才引进,围绕人才链、产业链、技术链、资本链“四链合一”,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短缺问题。二是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营造鼓励大胆创新的良好氛围,建立适用于优秀企业领导者的选拔、任用、培养、考核与授权的机制。搭建企业家交流平台,树立创新创业行业示范,引导同行业企业对标学习。三是完善产业型人才激励和考核机制,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将激励资源向承担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任务的、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或团队倾斜,灵活运用股权激励、分红激励、超额利润分享等中长期激励机制激发个人或团队创新积极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竞争优势。

(四)营造良好生态,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协作模式。一是鼓励市属国有企业加强与央企、省属企业之间沟通对接,探索建立资源信息共建或共享机制,进一步加强与央企、省属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合作。二是建立国资国企项目招引合作平台,建立多元化、常态化、长效化的项目发现机制,向早期前端布局,投早、投小、投硬核、投长期,逐步产生集聚效应。三是探索建立有效的产业发展资金支持机制,筹划设立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积极探索风险补偿、创业投资、天使投资等多样化的创新金融支持方式,对国有企业拟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新产品、新技术,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四是鼓励国有企业加强与金融机构、社会资本方等机构合作,通过设立基础设施投资基金、PPP基金等,有效对接资产端与资金端,以“产业导入+项目导入”为切入口,实现“资本+产业链”模式全覆盖。

[来源:信网 编辑:赵晓珊]
信网版权稿件,欢迎转载。转载时请保留完整信息,否则追究侵权责任。
精彩美图 更多 >>
2025 02/07 14:32
· 来源 ·
信网
· 作者 ·
顾青青
· 责编 ·
赵晓珊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