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西海岸“双创”新农人 技术员下乡种葡萄致富

2017-07-17 09:02:58
来源:青岛晚报
责任编辑:芃芃

原标题:“双创”新农人

\
\
\

发展现代农业同样需要“双创”。西海岸新区获批以来,相继出台了鼓励返乡创业、支持农业创新一系列政策,总体政策效应明显,吸引了一批人返回乡村创业。相比于其他行业,农业创业政策衔接、联动性差,且创业企业融资难,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差。针对此类特点,西海岸建立示范园,在多处实施“三免一奖”政策。实施“互联网+农产品销售”行动,打造黄岛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帮助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产品企业“触电难”、“触电贵”等困扰。本期《科创周刊》走进农村新经济,带你发现科技创新给农村经济带来的巨大变化。

样本一 葡萄园里种出致富路

技术员下乡走上创业路。

十几年前,西海岸新区珠海街道大荒村的村民许元田还是一位制冷方面的技术人员。西海岸新区获批以来,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澎湃。偶然的机会,许元田接触到蔬果种植,踏上创业路。目前的他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葡萄种植专业户,三年来他让生态农业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

“随着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越来越青睐绿色生态食物。 ”对生态农业充满兴趣和干劲的许元田选择从葡萄和各种蔬菜种植入手。 “普通大棚通过棚顶加温发热,而我们的大棚除了棚顶发热,在土里还埋入了电热丝,让葡萄苗住上‘电热炕’。只要掌握好温度、湿度等,葡萄苗不但生长速度上去了,根系也更发达。 ”

对育苗有一套的许元田,栽培起葡萄有着自己的诀窍。 “技术到位加上管理得当,当别人种的葡萄粒只有芝麻大的时候,我栽培的葡萄已经自然熟上市了。 ”几年前,为了推广苗种和栽培技术,许元田带着他的得意之作“红巴拉蒂”葡萄去医院、商城等人群密集的公共场合门口推广葡萄。 “每串‘红巴拉蒂’葡萄上面都带着一片叶子和一厘米左右的葡萄茎,色泽均匀一致,摸起来手感像塑料,很多人没见过这种葡萄,还以为是塑料做的假葡萄。 ”许元田笑着告诉记者,得知这种葡萄是上市最早的新品种,许多人都愿意买来尝鲜。

“这几年明显感到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生态菜苗订单的人多了不少,王台、宝山等很多大棚种植户都来买苗,我免费提供技术。 ”许元田说,如今购买力提高,他的葡萄不愁卖,几个对外开放的采摘大棚进入成熟期后,每天客人爆满。

技术有了,销路有着落了,等待的就是收获。然而,许元田并没有满足,他开始筹划起“庄园经济”,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许元田说,现在村里有两家已加入到葡萄种植行业,希望以后全村都能种植葡萄,扩大规模,利用区位优势,发展休闲采摘饮食一条龙,引导观光旅游的客人到葡萄园内消费,增加乡亲们的收入。

样本二 深耕电商打开新销路

从北京回乡创业助农户推广农产

合作农户80人、一年销售业绩600万元……这是西海岸宝山镇一家农村电商平台负责人殷鹏三年多来的收获。 3年前殷鹏从京回家创业,入驻宝山镇电子商务创业园,并与蓝莓、苹果等种植农户合作,线上销售农产品,为农产品打开新销路,使苹果、蓝莓等农产品走出新区,走向全国。

一直在北京工作的殷鹏于2013年回到新区,看到家乡农业发展前景很广阔,随即决定创业。通过调研农产品市场,他发现宝山镇的农产品种类非常丰富,但是宝山苹果、蓝莓虽然在新区很出名,可受制于摆摊赶集、销售商上门等传统销售方式,价格一直上不去,销路也打不开。

殷鹏随即和朋友决定投资宝山农产品市场,依托宝山镇现有的大型农场,搭建电子商务平台,提供秋蓝莓、苹果、散养鸡等多种农产品。当地政策对电商发展提供了大力扶持,去年新区首家乡镇电子商务创业园建成,创业园按照“政府引导+第三方运营+传统农业园区转型+农业创客参与”的模式运营,实行“水电、网络、公共设施免费,入园有支持、销售有奖励”的“三免一奖”政策。 “7月份我们入园,不仅享受入驻三年免费,并且配套的水电、网络、公共设施等也免费享受。 ”

优惠扶持政策使殷鹏的电商事业如虎添翼,销售业绩节节攀升,去年销售业绩达到600万元,合作农户80多人。殷鹏的团队已壮大至8人,几乎都是回乡的大学生。

在时令水果上市的时节,殷鹏和团队忙着挨家挨户地走访种植户。 “今年的目标是帮助农户打造品牌,解决销售难、价格便宜的问题,打开销售出路。 ”殷鹏信心十足地说道,通过打造品牌、订单式种植和管理,将宝山的蓝莓产业形成一定的质量标准、一定的规模。

样本三 创业小夫妻打造木耳品牌

城市青年借助政府贴息贷款发展林下经济

“现在种植规模扩大了近三倍,政府还有贴息贷款。 ”大村镇田庄村的麻芳芳、孙增有夫妻不仅种植黑木耳,还搞起了养殖业。新区获批三年来,他们成立了“青岛增有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享受到政府的贴息贷款政策,扩大了种植规模。如今,他们尝到了林下经济的甜头。

记者见到正在采摘木耳的麻芳芳时,她正在忙着摘木耳。麻芳芳介绍说,他们夫妻俩原本在外打工,2006年,大村镇号召当地村民种植食用菌,孙增有有了种植黑木耳的想法。 “朋友家的木耳收成好,卖了个好价钱,我就坚定了种木耳的决心。 ”孙增有说。

放弃城里的工作,回家种木耳,麻芳芳虽然有点不情愿,但她相信丈夫的选择,支持丈夫的决定。虽然有一腔热血,可一没资金,二没技术,创业前期投入超出了两人的预算,小两口只得租了村子几公里外一个废弃的小学作为黑木耳的发菌室。创业的第一年他们碰到了不少挫折,几经摸索,两人积累了大量的种植经验,也开始了自己的探索。

种植黑木耳就忙半年,剩下半年他们就开始搞养殖。养完木耳以后,两人将鸡鸭鹅散养在木耳地里,让它们吃虫子和废菌。现在鸡鸭鹅等家禽也见到了效益。

白手起家,十一年青春,麻芳芳夫妻俩在种植黑木耳的道路上摸索前行。如今,种植规模已经由原来的10万棒,扩大到如今的近30万棒,每棒的干货产量也从7钱左右增产至一两。渐渐地,两人有了品牌意识,销路也从以前的收购商收购路线,改为现在的精品包装,“每年精品包装的货品都供不应求。 ”

[编辑:芃芃]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7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 新闻备案:鲁新网201653205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