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高考倒计时 名师送上备考锦囊
语文数学地理学科 复习冲刺抓好这些关键“考点”
距离2025年高考越来越近,高三学子已进入静悟阶段,针对模拟考试暴露出的薄弱知识点进行错题复盘和查缺补漏。《青岛晚报》教育周刊特邀岛城知名高中的优秀教师推出《高考加油站》栏目,整合优秀教育资源,为广大考生和家长提供高考复习指导和应考指南。提高备考效率,要抓住哪些关键“考点”?走上高考考场,有哪些应考技巧?本期,来自青岛五十八中的三位高三集备组长带来语文、数学、地理三科的高考冲刺阶段复习策略。
语文
聚焦“四个抓手”
作文备考有“四招”
“考前最后半个月,复习的重点是查漏补缺,关键点则是要找到自己的薄弱点、突破点、增长点,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舍得投入时间,注意知识细节、答题细节,在规范上下功夫,向细节要分数。”青岛五十八中高三语文备课组长魏灵霞认为,冲刺阶段的语文备考有“四个抓手”,考生要抱着一颗坚定执着的心,做到复习有计划性、有针对性、有实效性。
首先,要回归基础,强化记忆。回扣课本、文言知识、各类文体的基本知识,有计划解决相关专题的静悟与复习,以确定的简洁清晰的知识系统应对不确定的灵活多变的题型。其次,是结合历次考试、平日练习的反馈,找到自己的短板,进行查漏补缺。对于某些突出问题,要集中火力深入下去,进行集中突破,而不是浅尝辄止。再次,回扣梳理自己做过的旧题,相似的题比较题目在设问和答题思路上的差别,注重对答案的研究,做好总结,提高审题和答题的精准性。最后,适度做点新题,磨合一下知识、思维和答题技巧。
“整张语文试卷,无非就是考查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读懂是准确答题的基础。”她建议,无论做什么阅读题,都要练就圈点勾画、潜心阅读的能力,利用好各类文体的基本知识,来帮助阅读和寻求答题思路。考生要熟悉小说、散文等不同体裁的答题技巧。比如小说重点关注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环境描写及主题,散文注重把握情感脉络、表现手法,诗歌重点关注意象、意境、手法、情感等。
作文备考方面,魏灵霞给出“四招”。一是重视审题立意,建议将高三以来训练过的历次作文进行汇总,从“材料类型”“材料主题”等方面进行回顾整理,总结精准审题的经验,避免走题、偏题。二是强化写作技巧,学习优秀范文,分析范文结构,分析论证的切入点,学习扣题叙例、扣题析例的方法,再修改自己的作文,通过借鉴、升格,打磨出适合自己的作文框架模式,保证考场上能迅速成文。此外,提升语言表达。每天背诵一些名言金句,将其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给自己的文章增亮添色。素材准备方面,关注国家发展,关注时代热点,关注青年个体成长,适量准备相关素材,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素材库,并能熟化自己占有的作文素材,以便到了考场能迅速唤醒,信手拈来。每周至少进行一次限时写作,提高写作速度。写完后,从立意、结构、表达等方面进行修改,也可以请老师、同学提出修改建议,不断完善作文。
她提醒考生,高考时,阅读理解方面,做到阅读过程中能动笔勾勾画画,利用不同记号圈划重点词句,便于答题时迅速定位到原文,找到想要的信息;关注文章标题、文章来源也能帮助自己更好地参透文章意思。如果碰到新题型,一定要保持镇定心态,反复审题,题干往往提示了答题思路和角度,按照题干提示,找到答题任务,充分研究语境,多角度扣题作答,把自己的理解充分表达出来,可以帮自己拿到更多的分数。作文审题要慎重,要把握核心写作任务。
数学
看旧不看新
“四做四不做”
高考冲刺阶段,数学复习有哪些关键点?青岛五十八中高三数学集备组长吕世勇将其总结为“四做”“四不做”。“四做”包括:重做真题,探究命题人的“思维模拟术”;重读教科书,查缺补漏,再思考基本知识;将近期大考卷子捋一下,找到做题策略、能力方面的弱点,看看能否突破,如果自己看不出来可寻求老师帮忙;调整作息规律,努力适应自己的高考节奏。“四不做”则是不看同学在做啥;不四处找“新题”以填补空虚;不剧烈运动,尤其是对抗性运动,以免受伤;不焦急、不忧虑,不躺平、不泄气。
对于高考前最后15天的复习策略,吕世勇提出三点建议。一是“看旧不看新”,精研已做题目,巩固薄弱环节。“在复习的最后阶段,建议同学们不要分散精力在大量新题上,而是应专注于已经练习、更正和总结过的题目,确保彻底掌握。”他认为,将练习新题目的时间转而用于复习数百甚至上千道旧题,唤醒遗忘的记忆,加深已理解的知识,从效率角度来说更为明智。二是“看易不看难”,根据实际水平,优先确保基础分。考生应准确评估自己的实际能力,并将宝贵的时间投入到适合自己难度的题目中。三是集中解答疑问,积累问题批量请教,避免碎片化耗时。
“在高考考场上,发卷前15分钟,要提醒自己做到‘四心’——保持静心、增强信心,做题专心、考试细心。拿到试卷后,先浏览全卷,了解题量、题型、难度,做到心中有数;再大体分配好答题时间,做到适度从紧,稍留空余。”应考技巧上,他的建议是:做题先易后难,绕过“拦路虎”再杀“回马枪”;小题切勿“大做”,不在一道题上纠缠;全会的,追求规范不丢分,不全会的,突出关键步骤多抢分。
地理
抓住“四个关键”
建立思维路径
青岛五十八中高三地理集备组长车爱华介绍,近几年山东高考地理命题逐渐从知识考查转向素养立意,进一步强化综合思维的交叉应用。重点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强调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将真实情境深度嵌入到地理高考试卷中,要求学生能够在不同情境下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处理复杂任务。
她建议,在备考冲刺的关键阶段,考生在进行地理复习前,要做好两项准备:一是准备好复习材料,包括五本教材(导学案)、老师精心编制的复习提纲、错题本、近五年地理高考试题汇编及老师筛选出来的高质量模拟题;二是按天列出复习计划,最好具体到每天每个时段的任务。
高考冲刺阶段如何进行高效的地理复习?车爱华认为,有四个关键点。首先,要回归基础知识,尤其要厘清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规律。学生不仅要能科学地理解地理概念,理解它们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如蒸发量包含实际蒸发量与可能蒸发量,单位又分为毫米和立方米,还要能准确辨析相似的概念,如水力和水利。她解释说:“这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规律是形成地理能力与素养的基础,是地理学科的底层逻辑,学生只有做到烂熟于心,在高考考场上面对千变万化的地理情境时,才可以自信地告诉自己,这道题其实是一个老友穿了件新衣。”
其次,强化过程分析。高中阶段的地理过程不仅包括大气受热过程、地表形态变化过程、天气变化过程、水文变化过程、自然地理环境演化过程等自然地理过程,还包括人口的变化过程、城市等级的变化过程、产业的集聚与扩散过程、交通基础设施拓展过程等人文地理过程。在复习过程中,考生要重点关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动态过程,更要能运用地理术语准确描述这些自然地理过程。高考地理试题侧重真实情境下的时空综合推理,考生要建立“宏观尺度规律—微观案例应用”的思维路径,避免静态记忆。再次,优化习题质量,适当进行限时训练。建议考生首选历年高考题,也可使用地理老师帮忙筛选的高质量模拟题。练完后要多反思勤总结,做到对照答案找思路,对照答卷找问题。可采用“做题+体系构建”的模式,通过归类整理建立考点的关联网络,提炼共性解题思维,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最后,每天睡觉前,可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对所复习知识进行简单总结,检验复习效果。
青岛晚报/观海新闻/掌上青岛记者 董真
[来源:青岛晚报 编辑:孙宝震]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