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2015 01/21 16:26
· 来源 ·
· 作者 ·
昌旭光
· 责编 ·
每皮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娘娘庙壁画是宋孝真真迹 十仙女下凡十梅庵

过去的十梅庵村只有一条主要街道,就是横贯村子东西的魏家街,这条街也是现在十梅庵村最古老的街道。魏家街在村子南半部分,向西通大枣园,向东通到山里。魏家街东头有臧家祠堂“臧氏继善堂”,排过来是魏家祠堂“魏氏追远堂”,再向西是土地庙、关帝庙和庄家祠堂,关帝庙南就是大名鼎鼎的“十梅庵”。如今的十梅庵以梅为媒 ,闻名远近,而最初十梅庵其实并没有梅,那时的十梅庵最出名的要属庙堂上那副几可乱真的壁画了。

庙里的壁画几可乱真

十梅庵的娘娘庙虽然时至今日已不复存在,但是村民们仍对这座昔日的庙堂津津乐道,最大的原因就是故事中庙堂里那妙不可言的壁画。“十梅庵里最为出名、大家谈论最多的是正殿东西山墙上的壁画。”至今,十梅庵村60 多岁的老人对早已被破坏的壁画还有深刻的印象,而这也源于一个美丽的历史故事。

这幅壁画请的画师是荣登《胶澳志》中《人物志·艺术》篇的胶州丹青妙手宋孝真。宋孝真是清代胶州著名的书画家,在画坛上与高凤翰齐名。宋孝真精于画淡墨石竹,神笔巧夺天工,在当时享有盛誉。记载中,作画那年他已 78岁高龄。

自娘娘庙修缮完毕便请来宋孝真为庙堂画一幅壁画,而宋孝真也一心想着要为娘娘庙画幅最好最美的壁画,但是几次做草图他都不满意。古有王羲之醉酒写下《兰亭序》,宋孝真同样是借着酒力完成了这幅栩栩如生的壁画。这天他一个人在庙里边喝闷酒边构思画稿,不知不觉暮色降下。就在这时,宋孝真灵感突至 ,他一跃而起,借着醉意在庙堂雪白的墙上泼墨挥毫。他在庵堂的东西山墙上各画一丛竹子,东山墙上那丛竹子竹叶片片青翠欲滴,如被雨水冲刷着、敲击着,似乎能看到竹梢的震颤,听到竹叶簌簌作响;西边山墙上画的是被狂风摇撼着的竹林,如波浪起伏,似能听到竹涛阵阵。

青岛学者刘锦撰文说,传说宋孝真老人画完后一天一夜痛哭不止,别人问他为什么如此伤心,他回答说:“我一生画画无数,这两幅画可谓登峰造极,我痛惜它们不是画在布上或纸上,可惜了我的心血呀。”这两幅画炉火纯青几可乱真,曾几次发生鸟儿不辨真假欲投入竹林撞墙而死的事情,远近各村都知道宋画师醉绘墨竹的轶事,都听说过娘娘庙“东山(墙)一棵雨竹,西山(墙)一棵风竹,活活碰死鸟”的民谣。

十梅庵娘娘庙消失于 20 世纪中期,壁画也随之消失 。1948 年国民党军队拆下院门口的石条修碉堡,庵堂的门也遭到破坏。1957 年庙顶塌圮,壁画承受着真风真雨的袭击,随后又被清理干净 ,村民们无不痛惜。

神乎其神的三道士

传说中的“十梅庵”是尼姑主持,盖了娘娘庙,但人们记忆中的却都是道士在主持。据说庙里前后住过三个道士——臧道士、郝道士、万道士,村里至今还流传着三个道士神乎其神的故事。

故事中的臧道士勤快能干 、平易近人,和村民们的关系特别融洽,最重要的是他既会分身又会求雨。有一年夏收后下了一场好雨,大家都抢农时种豆子,大家都去请臧道士撒豆种“捻豆粒”,而臧道士也都一一应下。只见村前村后到处都是臧道士抢种豆子的身影,于是大家都说臧道士会“分身术”。还有一年久旱无雨,眼看着庄稼就要绝收,人们一齐去求臧道士做法事祈雨。没想到臧道士一句话后,十梅庵村霎那间电闪雷鸣,豆子大的雨点下了下来,臧道士也被称为“活神仙”。

十梅庵里还住过一个郝道士,据说郝道士法力也不小。有一年地里闹蝗虫,村民们去求郝道士想法子,郝道士只用小小的一个法子就解决了蝗灾。故事中的郝道士聪明伶俐但浮躁张扬,据说观世音菩萨对他青睐有加,几次来点化他成仙,都因他自己的浮躁张扬错过机会,最终也没能成仙,最后郝道士的故事逐渐成了人们教育孩子谦虚谨慎的教材。

这些神乎其神的故事自然是不存在的,而在庙堂里确实是道士在主持。道士们羽化后,就葬在十梅庵附近的山坡上。上世纪 70年代,公社第八生产队的办公室就建在臧道士的坟旁。1972年平整院子时,挖出了道士羽化后坐的带六棱带盖花瓷大缸及随葬的锡灯等物品,这几件文物都已上缴市博物馆收藏。

魏家街上路南不准栽树

十梅庵村最古老的街道魏家街上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魏家街上路南不准栽树,想栽树得去路北。究竟为什么?村里的人谁也说不清楚,只知道可能与村里自古出的几个官员有关。

过去魏家街的中段耸立着一个高高的“走马门楼”,据村里老人介绍,“走马门楼”可不是什么人家都可以盖的。光绪年间,魏立桂进京赶考中了个武举人,才有资格盖个高门楼。魏立桂能文能武,写得一手好字,拉得开百斤的大弓,当年他考功名用的那张弓,弓背有三指宽,文革期间被毁掉了。魏家还有位秀才叫魏立梓,上世纪 50年代,这位80多岁的老学究去世 ,入殓时还戴着他考中秀才得来的红缨帽,穿着功名服,让村里人见了个世面 。与魏秀才同时期的还有庄秀才,可这两个秀才的文名都不如张家的张方凯。张方凯饱读诗书,却两次赴试落第,连个秀才都没挣回来,他心灰意冷,后来靠给人写状子为生。张方凯晚年以“刀笔”著称,凡他给人写的状子赢官司十拿九稳 ,人送外号“肚里有牙”,简称“张大牙”,至今村里流传着许多张大牙打官司的趣闻。

如今的十梅庵,每年都会举办梅花节,每到三四月份,赏梅的人也是络绎不绝。据介绍,这里有上百种梅花,其中有数十种稀世珍品,这里梅花多,多而繁 ,繁而艳。其实,十梅庵村本没有梅花,过去村民们在房前屋后都种桃、杏 、苹果等树木,远远望去绿树葱葱。随着改革开放,村里利用山色优势,取十梅庵的美丽传说,种万株梅花,养千只鸣禽,开辟了千亩天然公园。

“古城顶”发现商周遗址

十梅庵村东原有一处约十亩地大小、六七米高的土堆,祖祖辈辈都称它“古城顶”。几百年来村民们在古城顶上栽种果树,据说上面产的恩梨肉质分外细腻甜美。据专家考证,这是一处商周遗址,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这里也成了市区最早的文化遗存。“古城顶”东是海拔200多米的围子山。围子山名来源于他的顶部有一圈石头堆成的围墙,墙厚2.5米,高2米,围起的地面约有百亩大小。据说 150年前曾经闹过“红胡子”,老百姓又叫他们“土鹰子”。有一支“土鹰子”从徐州过来,这一带的老百姓就都逃上围子山躲进围墙里。“土鹰子”向上攻,百姓们就把围墙上的石块掀起向下滚,最后“土鹰子”终于熬不住撤走了,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得救了,现在围子山顶上还残存着几段石墙。

1949年,国民党军队修筑防御工事在在古城顶上挖战壕时,曾挖出过陶器、兽骨、铜镞、石器等。1955年冬和1956年春,当地村民在修建水库时,又发现了陶器、骨针、石器、青铜短剑等。这些发现引起了山东大学历史系刘敦愿教授的注意,他带领考古小组对古城顶进行了考察,并挖到石斧、鹿角、贝壳等物,挖掘出一道两米宽的夯土墙基,初步认为这里是战国时期的海防城堡。1956年,历史系学生张义传在古城顶挖到一根兽骨针,又将古城顶的历史向前推进到商周时代,专家们论证认为3000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现在村民张秀珍捐献的青铜剑、张义传挖出的兽骨针,都存放在山东大学历史博物馆。

但遗憾的是,那十亩大六七米高的古城顶遗址,在十几年前被窑场挖去烧了砖,变成了两米多高一百多平方米的土堆;1997年,一条柏油路从土堆正中穿过,通向新建的梅园,现在的古城顶只剩下两个几十平方米大的小土包在马路两侧对望。

记者 昌旭光(资料图片)

◎链接十梅庵古城顶遗址是市区最早文化遗存

2010年7月,十梅庵古城顶遗址抢救性考古发掘现场,一具保存完整的商周时期男性骸骨出土。这具保存完整的骸骨头东脚西,呈仰卧状,双手交叉放在身前。虽然骸骨还没有完全出土,但是很容易辨别形状。根据考古人员的测量,该男子身高应该在 1.8米以上,就当时来说如此身高的人是很少见的。根据考证,这具骸骨是商周时期的,虽然距离现在已有3000多年了,但保存得还相对较为完好。

根据已经出土的房址、窑穴、灰坑、祭祀坑、柱洞、墓葬等,考古人员认为此处遗址为古人祭祀场所,考古人员正在根据遗址勾勒出一个商周古城址的大致轮廓。在遗址现场的南北曾有古代城墙和壕沟遗迹,考古人员也正在根据遗址勾勒出一个商周古城址的大致轮廓。

据青岛市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玉海介绍,大量绳纹陶片的出土,是商周中原文化的典型特征,说明当时当地人的生活已经受到主流文化较大程度的同化,而在此之前,居住在这一带的则是与中原文化殊异的东夷人部落。[编辑:每皮]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