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2015 07/30 09:58
· 来源 ·
· 作者 ·
宋义彪
· 责编 ·
光影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登瀛梨雪”曾是青岛一景 青保在此战日寇

传说徐福在登瀛村造船东渡瀛洲“登瀛梨雪”是老青岛十景之一

“崂山脚下登瀛村 ,环山面海隐丘林”,这是原山东省副省长余修1958年视察登瀛学校时所题长诗中的开篇句,形象地写出了登瀛村(现登瀛社区)的地理环境和环境特点 。登瀛村是传说秦朝著名方士徐福为取长生不老药,由此登程去仙岛瀛洲而得名。“登瀛梨雪”是老青岛十景之一,解放前登瀛居民以梨为业,自沙子口以东,山多植梨树,花开如雪,掩映增姿。后来随着茶业的兴起,梨树渐少,“登瀛梨雪”的美景也不复存在。

传说徐福在此伐木造船

登瀛村位于崂山沙子口东,登瀛村西邻西岭村,东靠小河东村和大河东村,分为前登瀛和后登瀛两个村子。另外,还有一个村子名叫“西登瀛”。

近日,城市信报/信网记者乘坐301路公交车前往登瀛村,在终点下车,北面不远处就是西登瀛村,顺着崂山路一直往前走,不长时间就到了前登瀛村。这里周边环山,南临大海,山上雾气环绕,与蓝天白云相接。山下红瓦绿树,道路纵横交错,村落干净整洁,而且非常安静。前登瀛村正南方向的海中有一大一小两个岛屿,分别称为大福岛和小福岛。大福岛上有可饮用的淡水,很久以前就有人居住。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希望长生不老。而在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著名方士徐福上书说,东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有神仙居住。于是,秦始皇就派遣徐福带着数千童男童女驾舟入海,下东海寻找长生不老药。但徐福出海数年,并未找到神山返回大陆,其去向说法不一,人们信服其率众经朝鲜半岛去了日本。徐福则在当地之山留下后代,后代改山名为“劳山”(后改为“崂山”)。

据《崂山村落》记载,登瀛村的王姓,聚族而居。相传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王始祖从河南淮安府迁居此地。该村另一聚族而居的李姓来自云南大槐树里头。李氏的另一支去了海阳县。为了不忘本家,两地李氏族走动频繁,非常亲密。后来登瀛李氏考虑到路程遥远,来往不易,于是决定将族谱公开,使海阳李氏建立祠堂。随后来往渐稀,到“文革”时就完全断绝了来往。登瀛村地处崂山脚下,早先遍布檀、柞、楸、枫等树木,先民们曾在这里伐树烧炭,后来因为檀木伐净,其它木材烧制的炭在质量上无法与之媲美,于是便弃置炭窑,迁居别地。王、李的先祖迁至时,见这里遍布炭窑,而跋山涉水来此不易,于是将居处定为登窑。

1934年,时任青岛市市长沈鸿烈任,在这一带兴办学校和开发崂山旅游。他考证出登窑曾是当年为秦始皇求不死药的徐福伐木造船的地方,徐福就是从这里登上了传说中海上三神山之一的瀛洲,故改登窑为登瀛,意思是从这里出发,登上了瀛洲。后因人口不断增多,才分为了三个行政村。至今登瀛民俗风情园内仍留有一块望儿石,传说中数千童男童女随徐福东渡,母亲站在海边苦盼孩儿归来,日久竟化为一块极目远眺的人形岩石,似乎在企盼远行的孩子平安归来。2008年3月,徐福东渡传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登瀛村也成为很多历史学者、民俗学者怀古探幽的世外桃源。

“登瀛梨雪”曾是青岛十景之一

说起登瀛村,不得不提“登瀛梨雪”,这个词出现于上世纪30年代,是青岛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1937年出版的《青岛概况》将其列入“青岛十景”。自古,登瀛祖辈们就开始大面积种植梨树,形成“林海雪原、白云满坡”大观,一片雪白的花的海洋。沙子口周边一直绵延至登瀛,遍栽梨树,春天梨花竞放,雪白一片,从沙子口到陡阡里之间约三公里的地带,一路梨花夹道,一路岭坡梨花绽笑,故又有“十里梨雪”美誉。

登瀛村究竟从何时起广栽梨树,史料中并无明确记载。王明伦先生在《消失的登瀛梨雪》一文中说:但从古人的游记诗文中可知,至少在清光绪之前,登瀛村的梨树栽植就已颇具规模了。光绪年间高密文人孙凤云在《游崂续记》中写道:“前临沧海,后抱大山,梨园椒林,连阡接陌,乃土沃民肥之地也。西南海滩,帆樯林立,曰:‘登窑港’。”他在感叹之余,还做了一首诗,表达了自己对此地的留恋之情:“崎岖尽处落平川,菘圃椒梨接稻田。三面峰峦一面海,千重竹树百重泉。屋多跨水斜分径,帆远依山高入天。此是东崂名胜地,教人错认武陵仙。”

与孙凤云同时代的掖县举人林钟柱在塘子观授徒多年,足迹遍布崂山。他曾在春日夜宿登窑,晨起后,只见“清辉所照,山态欲活。登北峰,凭石远眺,香雪满目,山坡田隙,皆种梨花,周围数十里,绝无杂卉”。由此可见,当时的“登瀛梨雪”是何等壮观!

《胶澳志》中对登瀛梨雪这一胜景也多有提及:“郊外风景四季不同,而春秋为最佳,乡民植果为业,到处成林……登窑等村植梨尤盛,花时远望如云,艳丽夺目,而姿态雄伟,心胸开阔,所谓观樱盛会又如小巫见大巫矣。”可见就连当时被誉为“东园花海”的青岛樱花盛会也难以企及。

1897年德国侵占胶澳后,为游客登山便利,曾围绕崂山开辟了16条游览路线,其中的7号 、9号 、14号 、16号路均经过登瀛。每到仲春梨花盛开时,游人如织,“登瀛梨雪”这一胜景也随着中外游客的到来而名播海内外。

上世纪30年代沈鸿烈主政青岛后,为使游人观赏方便,特意在登瀛村东侧的条子山上建起一个凉亭,里面有石桌石凳,风格古朴典雅。坐在亭中放眼四望,只见身后群山青松如黛 ,远方大海烟波浩渺,脚下的千顷梨雪翻波涌浪,美不胜收。可惜的是,这座凉亭于1946年被驻青美军用机枪扫射击坍,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时此处仍可见到散落的石凳。

梨园变成了茶园

那么,登瀛村的百姓为何不种庄稼 ,非要栽植梨树呢?王明伦先生解释说,据说,当时的江浙一带有这样的风俗:每年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晚宴上,必须有“窝梨”这种水果,就如同我们这里吃月饼一样,否则就是不成体统。而“窝梨”又只适合在崂山生长,尤其是登瀛这一带所产的“窝梨”果大皮薄汁多,很受南方人青睐。清黄肇颚《崂山续志》中记载“登窑旧有口岸……秋间椒梨熟时,渔筏之外,船舶綑载,与江南通贸易”。而《胶澳志》中对这些梨果的去处则有更详细的描述:“果木以梨为主……每年输出一千万斤……十之七八运贩于青口、海州、盐城、东台及上海等处,一部分运往诸城、胶州、海参崴、大连……”因为不愁销路,获利又远胜于种植庄稼 ,因此便出现了“人人栽梨树,家家有梨园”的盛况。

梨果又从哪里外运呢?登瀛村前的登瀛湾,登瀛湾是崂山南麓三大海湾之一。据记载,咸丰年间登瀛的梨和崂山的花椒就在这里和沙子口两处装船外运。颂山在《昔日的登瀛湾》一文中这样描述当时的盛况:每年八月中秋节前后,登瀛湾就活跃起来了,沙子口的几家商行来到海岸北边的海庙周围,搭起席棚,开始设栈收梨。登瀛人把成熟了的梨摘下来,人挑驴驮,一担担,一驮驮,黄灿灿的大梨运到这些栈棚来。商家赶忙验货评等出价,一番讨价还价后,过秤结账。收购结束后商家雇人将这些小山包似的梨堆,逐个梨挑拣分等,分别装筐,然后装船运往南方。在这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这里一天到晚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不光是送梨人和商家忙活,炸油条的、卖烧饼的、卖花生的、卖烟酒的小商贩也来了,使这里像是突然出现了一个小集市。1917年时,仅李村区就有梨园2400余亩。

解放后,伴随着一些果树新品种的引进,曾名噪一时的崂山窝梨终因“沙粗、酸重、核大”等先天缺陷而成明日黄花,果品公司收购的数量毕竟有限,繁忙了上百年的“梨行”不得不关门大吉,曾经帆樯林立、熙熙攘攘的登瀛湾里日渐平静下来。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登瀛湾里运梨的条条帆船不见了。人们开始伐梨植桃。但在这瘠薄山坡和沙土地上,桃树很难成活。1960年前后,青岛中山公园和崂山林场先后试种茶树成功,村民逐渐开始引种。1979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崂山,品尝崂山绿茶,给予较高评价。绿茶为登瀛人开辟了新的致富路。茶树很快从大河东繁衍到西登瀛,遍及整个陡阡里,一个个梨园变成片片茶田,登瀛各村都有两三个能进行规模生产的茶厂。

“我十多岁的时候,在现在的玻璃厂附近,村前面的变电站那一块,还有大河东停车场那里,还种着一些梨树,”今年57岁的登瀛村道路养护工人王先生说,“直到改革开放前后,我还去摘过梨子吃,分田单干之后,剩下的梨树也慢慢被砍伐殆尽。”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登瀛村周围仍有大片的梨园,很多老树已有上百年的树龄。2003年,由林嘉欣、刘烨、郑伊健等主演的香港电影《恋之风景》曾专程来登瀛拍摄,虽然当时的梨树已为数寥寥,但片中如诗如画的场景,仍让“登瀛梨雪”成为很多观众梦中的向往……

城市信报/信网记者 宋义彪[编辑:光影]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