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2015 09/22 02:12
· 来源 ·
· 作者 ·
田野
· 责编 ·
夜楼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元帅罗荣桓深受毛泽东赏识 少时曾在青岛求学

罗荣桓在山东指挥抗战七年1942年正式提出“翻边战术”

1955年,十位战功赫赫的将领被授予元帅军衔,这就是十大元帅。在这十大元帅中,有的善于作战 ,有的深具政治智慧,其中一人尤其得到毛泽东的信任和青睐,他就是罗荣桓 。

与其他几位元帅不同,做政工工作出身的罗荣桓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政治元帅”。他多谋善断,为人谦虚谨慎,其个人品格多次获得毛泽东的赞赏。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在罗荣桓逝世后,毛泽东居然数日夜不能寐,甚至发出了“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的感叹。

罗荣桓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又何以能够获得如此高的评价?今天的《发现青岛》,我们就来一起说说罗荣桓 。

小学校长给他改的名

据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的《罗荣桓传》记载,1902年11月26日,罗荣桓诞生于湖南省衡山县寒水乡鱼形镇南湾村(今属衡东县)。他出生后,父亲罗国理按照祖谱的字辈,给他取名慎镇,字雅怀,号宗人,因此幼年的罗荣桓一直被称呼为“罗宗人”。

罗家是个小农之家。罗荣桓的祖父自幼读书,可始终没有考上秀才,终身以教馆为业,去世时只给后代留下了一斗谷的田。到了他的父亲罗国理一辈 ,为生计所迫,弃文经商,开了一间小杂货铺,家境才慢慢好转。

因为家族的读书传统,罗家自小就比较重视罗荣桓的教育。8岁时,他就被送到私塾读书,在此之前,父亲罗国理就教过他《三字经》、《百家姓》等童蒙书籍,因此学习起来不甚费力。12岁时,罗荣桓又转入了罗氏岳英小学读书。也正是在这里,他获得了现在的名字 。据记载,罗荣桓进入学校后,校长罗炳文嫌罗宗人的名字不好听,罗国理便请这位兼教国文的校长另给他起个名字。罗炳文略作沉吟,顺手取一张纸,写了“荣桓”二字 ,并解释说:“《诗》云:‘桓桓于征’。‘桓桓’者,威武也;‘征’者,征伐也。我看令郎年纪虽小,但长得十分魁梧,现在国家正是多事之秋。令郎将来讲习武事,建功军旅也未可知。”罗宗人此后就改名为罗荣桓。后来,罗荣桓真的如同他的名字一样,在军事上建立了一番功业。

1919年夏,17岁的罗荣桓到长沙去读中学。随着阅读书籍的增多,他的知识不断得到积累,大城市的所见所闻又让他眼界开阔,他开始表现出那个年代的青年所具有的一些特质。他组织学会,和青年朋友一起探讨理想。他参与罢工罢课,反对当权者的暴政。他抵制日货,支持民族经济的发展。以往他回乡大都是乘坐日本戴生昌公司的小火轮。有一次,为了响应抵制日货的号召,他毫不犹豫地弃船不坐,步行回乡,一连走了几天旱路 。当然 ,这些变化也开始让他和自己的家庭产生隔阂。

按照父亲罗国理的意思 ,罗荣桓应该学习毕业后就返乡,娶妻生子越早越好,然后就继承杂货铺的事业,当一个小老板。可罗荣桓志不在此,因此跟父亲的摩擦也就越来越多。据说有一次,村里有几个罗姓的农民犯了族规,作为族长的罗国理把本族各房的男子召集到祠堂里,宣布要打这几个农民的板子。罗荣桓也去了。他对此十分反感,忍不住挺身而出责问他父亲:“你何事打人?”罗国理说:“因为他们犯了族规。”罗荣桓又问他父亲:“×××(一个同族的读书人)也犯了族规,你为么子不打?你不公道!”在罗荣桓的反对下,这顿板子硬是没有打成。

罗荣桓的性格本来就比较沉静,加上他同家庭的矛盾越来越多,他在家里越发显得郁郁寡欢。家里人对他很不理解,有的就说他“成天背着个手,噘着个嘴,像是谁欠了他二百钱似的”。虽然罗荣桓同这个家庭在经济、生活上一时还脱离不了联系,但已经是貌合神离,他同父亲在思想上的距离越来越远了。1923年夏,罗荣桓毅然离开家乡北上北京,开始了自己的闯荡之路。

一块银元救了命

北上北京后,罗荣桓一度梦想通过努力学习改变自身和国家的命运。他曾在北京、青岛等多处求学,亦曾创办过实业社,可这些努力全部宣告失败。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他渐渐发现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和自己的愿望不谋而合。1927年4月中旬,罗荣桓来到武昌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前身)学习,在这里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入党后,罗荣桓被派往鄂南搞农运,随即率农军参加秋收起义。此后,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并跟随毛泽东上了井冈山。虽然是文职,罗荣桓也经常参加到战斗中去。据罗荣桓之子罗东进回忆,罗荣桓曾经在一次战斗中险些牺牲。

“有一次在井冈山战斗中,他突然感觉前胸好像被人打了一拳,但随后他也没有多想,继续参加战斗,直到战斗结束父亲才发现自己的上衣口袋被烧破了。他摸了一下,感觉作为零用钱发的一块银元居然还在,他拿出银元摊在手心一看,回想起刚才的情景,才恍然大悟,原来正是那块银元挡住了敌人射向他胸口的子弹。后来,他经常诙谐地和我们说:‘要不是那块银元,我早就去见马克思了。’”

一块银元救了罗荣桓的性命,也使他得以施展个人才华。他出色的政治工作才能,坚定的立场渐渐被毛泽东发现。1929年的古田会议上,罗荣桓以基层政工干部的身份当选为红四军前敌委员会委员,毛泽东当时评价说:“罗荣桓是个人才,对这个同志,我们发现晚了。”此后,罗荣桓在政工岗位上不断提升,到了抗战时期,已经成为八路军115师政委,成了独当一面的人才。

此时,抗日战争刚打响不久,共产党按照既定策略,急需开辟敌后战场。在诸多的敌后战场之中,山东地区无疑具有相当重的分量。这个地区不光能威胁津浦铁路,使南北日军不能畅通往来,还能和江南的新四军取得实际联系。1938年底,八路军总部按照中共中央精神向115师代师长陈光 、政委罗荣桓下达命令:率115师主力部队东进山东,开辟山东抗日根据地。这次开赴抗日前线有两件私事值得一提,一个是罗荣桓和妻子林月琴刚刚新婚不久,为了打消林的顾虑,毛泽东把林月琴找去谈话;另一个是罗荣桓之子罗东进的名字也来源于此,1939年罗东进出生,在起名字时,罗荣桓说:“部队正在东进,就叫他‘东进’吧!”

抵达山东地区后,罗荣桓稳扎稳打,不断总结经验教训,1942年正式提出了“翻边战术”。据罗东进介绍,“翻边战术”脱胎于红军时期“围剿”与反“围剿”的经验,不同的是,红军打破“围剿”是诱敌深入,而“翻边战术”则是深入到敌人的后方,打击敌人的薄弱环节,迫使敌人无法将“扫荡”进行下去,这也被罗荣桓解释为“敌进我进”。经过多年的战斗,八路军在山东的力量不断壮大,连敌人都惊呼:“在山东,再也没有保险的地方了!中共势力正在山东不断扩大,其根据地正在不断发展!”对于罗荣桓在山东工作7年间的功绩,毛泽东曾有过这样的评价:“山东只换上一个罗荣桓,全局的棋就下活了。山东的棋下活了,全国的棋也就活了。”

为何被选作林彪搭档

提起罗荣桓,就不得不提另外一个著名人物林彪。罗荣桓从红军时代起,就和林彪长期共事,双方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直互相扶持,人称“林罗”。罗荣桓又是怎样和林彪走到一起的呢?这里面离不开毛泽东的“撮合”。

1930年2月,24岁的林彪因指挥有方 ,被提拔为红四军军长。但他个性很强,与历任党代表都搞不好关系,与他做搭档必须既有原则性,还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毛泽东想来想去,觉得这个角色非罗荣桓莫属,便将他派到了红四军。这是罗荣桓与林彪合作的开始,从那时起到解放后,他们两人多次搭档。据说毛泽东得悉两人配合默契,十分高兴。

罗荣桓之所以能和林彪配合默契,根据不少当事人的回忆,源于二人“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林彪主抓军事,而罗荣桓则将部队的政治、训练、装备、后勤等工作全都担负起来。加上罗荣桓为人低调,从不抢功,在非原则问题上极能谅解和忍让,才成就了这一对战争年代的好搭档。

但这并不是说“林罗”就一点儿摩擦也没有。林彪的脾气摆在那里,罗荣桓自然心知肚明。王树恩的《十大元帅中哪一位被毛泽东称为“一生共事的人”》中有这样一件事:1959年庐山会议以后,毛泽东曾经单独找罗荣桓谈国防部长的人选问题。罗荣桓谈了自己的看法。回家以后,林月琴问他同毛主席说了什么。罗荣桓只说了一句:“一些人事上的事。”没有再多说什么。后来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说:“当时,我要罗荣桓同志谈谈看法,已经定了林彪。罗说林彪打仗还可以,就是主持全面工作不一定很行,一是身体,最主要的是,林这个人喜欢搞小圈子,不能团结多数同志是他的弱点。现在看来,罗荣桓的观点是有预见的。”

正因为罗荣桓的谦虚谨慎,低调处事的风格,他深受毛泽东的赞赏。毛泽东不止一次评价罗荣桓是老实人,说他“说老实话、办老实事”。1963年12月16日,罗荣桓逝世后,毛泽东悲痛万分,几天几夜不能寐。一天深夜,他用颤抖的手写下了七律《吊罗荣桓同志》。毛泽东一生写了很多诗词,怀念战友和亲人的作品却很少。诗中最后一句“国有疑难可问谁”,足以体现毛泽东对罗荣桓的友情和器重。特约撰稿 田野[编辑:夜楼]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