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2016 06/23 14:07
· 来源 ·
· 作者 ·
田野
· 责编 ·
夜楼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三国“鲜肉”崔琰当过曹操替身 曾到不其山避难

\

三国之中有不少英雄长相俊朗,放在现在都是大帅哥。如果细细划分 ,按照“颜值”还能分为“鲜肉型”和“大叔型”。比如周瑜 ,人称“美周郎”,年纪轻轻,小鲜肉一枚。“大叔”呢?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崔琰。

崔琰本是袁绍幕僚,曹操平定冀州之后改投曹操门下 ,无论是陈寿的《三国志》,还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都对他的相貌夸赞有加,说“眉目舒朗,须长四尺”。因为长得帅,此人还一度作为曹操会见匈奴使者时的替身。

那么,这样一位帅大叔跟青岛又有何渊源呢?今天的《发现青岛》,我们就来说说崔琰。

崔琰是郑玄门生,曾在不其山避难

崔琰,字季珪,东汉清河郡东武城县(今德州武城县)人。

关于崔琰的幼年经历《三国志》描述不多,只是说他“少朴讷,好击剑,尚武事”。他早年很喜欢击剑,热衷于武功,人又质朴,不善言辞,并不具备文官素质 。但是在23岁那年,崔琰经历了人生中的一个“激励事件”。这一年,崔琰被乡里任命为里正(即里长,相当于居委会主任),可能在具体工作中有所感悟,他开始认识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才发奋攻读《论语》、《韩诗》等典籍。

崔琰的求学跟青岛很有关系。据《三国志》记载,29岁的时候,崔琰与公孙方等人结交,一起去郑玄处求学,而郑玄讲学处就在当时的北海高密(今高密),离青岛不远。郑玄字康成,是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很多三国时期的文化名人都出自他的门下。崔琰能聆听郑玄的教诲,自然是一件好事。可天有不测风云,崔琰来到郑玄门下不久,黄巾军就攻破了北海,《三国志·崔琰传》中说,在这种情况下,“玄(郑玄)与门人到不其山避难”。

《辞海》载:“不其(jī)古县名,西汉置,因山名。治今山东省青岛市西北。”这座山,叫不其山,就是现在崂山西部的铁骑山。记述不其山最早的史书是《汉书》,在“武帝纪”中有:“太始四年,夏四月,幸不其。”据著名考古学家王献唐考证,在原始社会末期,山周围聚居着“不族”和“其族”两个小部落,后以两族之名为山名。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记有:“不其山,县东南二十里,一名铁旗山(今为铁骑山)。”东汉中平五年(188年),郑玄与崔琰等弟子来到不其山,在山下设帐筑庐授徒,后人将郑玄授徒处称为康成书院。《城阳史话》中记载,郑玄在不其山下教学时,来此求学者成千上万,郑玄常带领他们学习和演练古代的各种礼仪,现在的“演礼村”,也是因为郑玄教弟子演习周礼而得名。作为郑玄的得意弟子,这时候崔琰应该是一名助教,活跃在课堂和演礼场上。

郑玄与崔琰等弟子虽然得以躲避农民起义,但又面临另一个问题——没饭吃。在不其山学习约一年后,因为粮食匮乏,郑玄不得不遣散弟子,崔琰也在其列。

有史料说,崔琰还曾去过黄岛大珠山,并且写下了文采斐然的《述初赋》。崔琰被遣散后,因当时战乱频仍,盗寇很多,由崂山西行的道路受阻,崔琰只得乘船泛海南下,辗转返归故里,是有可能路经大珠山的。他的《述初赋》中提到“蓬莱蔚其潜兴,瀛壶汤以骈罗”,而在大珠山上确实能东望大海。

先跟袁绍后跟曹操,爱提意见屡受重用

崔琰在外边一晃荡就是四年,回家后没多久就被大将军袁绍征召到门下。

崔琰这人爱提意见,从他到袁绍门下就表现出来了。当时袁绍的士兵专横暴虐,经常盗墓挖坟,不得民心。崔琰就给袁绍提意见,“苟子说过,对士兵平时不进行教育和纪律约束,战斗力就不会强大,即使是商汤、周武王那样的人,也不能带领他们取得胜利。现在道路上尸骨暴露,百姓未见到您的德政,请大将军整顿军纪,下令各郡县效法周文王之仁,体恤民情,掩埋尸骨……”袁绍这人最爱装的听意见,崔琰提出来没多久,立马升官当了骑都尉。

梁国楹在《德州历代名人崔琰》一文中称,官渡之战前,崔琰又提意见,认为打来打去没有意思,不如发展生产,稳定内部。这次袁绍没听,结果一败涂地。等到袁绍一死,他的儿子袁尚、袁谭争权夺位,都极力拉拢崔琰。崔琰呢?说自己有病,坚决推辞,结果被关进监狱。

东汉建安十年(205年),曹操攻下冀州,破袁氏兄弟,让崔琰当了别驾从事,也就是别驾。所谓“别驾”,是为州刺史的佐官,因外出不能与刺史乘坐同一马车,因此称“别驾”。崔琰又给曹操提意见了。两人第一次见面,曹操得意洋洋地对崔琰等人说:“冀州真是个大州啊!我查了一下户籍,可得30万兵。”崔琰马上劝谏说:“现在天下分裂,冀州因袁氏兄弟相争,黎民百姓暴骨原野,已经痛苦不堪了。没有听说王师仁义先行,救民于水火,反而却算计甲兵多少,这哪里是老百姓所期望的呢?”这话明显就是说曹操不体恤民情,只想着打仗。据《三国志·崔琰列传》记载,大家听后“皆伏失色”,都吓坏了。想不到曹操却神情严肃而庄重地向崔琰表示歉意,崔琰从此给曹操留下刚直的印象,不久就成为曹丕的老师。

曹操做了丞相以后,封崔琰为东曹掾,掌选官之权。曹操还对崔琰说:“君有伯夷之风,史鱼之直,贪夫慕名而清,壮士尚称而厉,斯可以率时者已。故授东曹,往践厥职。”伯夷、史鱼都是古代忠臣、直臣的典范,曹操这么评价崔琰,足见他对这个人的认可。

人长得帅,曾给曹操当替身

崔琰除了为人正直之外,还有一大优点,就是长得帅。

崔琰不但身材魁梧伟岸,而且一把胡须长达四尺,有美髯公之风。《三国志》对崔琰的容貌描述是:“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甚有威重。”由此可见其容貌决非一般。《世说新语·容止》,还专门讲过崔琰因为帅,替曹操当替身的故事。

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称魏王,匈奴使者前来求见。曹操认为自己的相貌丑陋,不足以威震远国,就让尚书崔琰做自己的替身接见匈奴使者,自己却扮作侍卫,“捉刀立床头”(意思是,手握钢刀,挺立在坐榻旁边)。事后,曹操派人去问匈奴使者:“你看魏王这人怎样?”匈奴使者回答说:“魏王俊美,风采高雅,而坐榻旁边握刀的那个人气度威严,这才是真英雄!”由此可见,这位匈奴使者也决非等闲之辈,他能够通过崔琰表面的“雅”,看到他深层次里的缺陷:威武不足 ,亦即没有曹操那种从骨子里透出来的英雄气概。这话传到了曹操耳朵里后,让他很是得意。后来,人们便将代替别人做事称为“捉刀”,而用得最多的是谓代人作文,如“捉刀代笔”。

其实,曹操的长相也并非丑陋。据《魏氏春秋》记载:“武王姿貌短小,而神明英发。”也就是说曹操虽然个子比较矮,但其实还是很有气质的,不过曹操还是对自己的体貌有些自卑。曹操找崔琰当替身,说明他还是很器重崔琰的。不过接下来的这件事,却让曹操对崔琰有了看法。

大家都知道,曹操在立储问题上早先是犹豫不决的,对于曹丕和曹植谁当太子一直拿不定主意。为了群策群力,曹操就让官员们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因为这是一件大事,所以大家全都闭口不答,只有崔琰畅所欲言:“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他认为曹丕做太子从法理还是能力上都没问题,自己会用性命保他。众人原以为崔琰会支持他的侄女婿曹植,想不到他居然能够支持曹丕,可见是个公正的人。问题在于,曹操这个人城府很深,特别反感别人把自己的心思公诸于众。杨修不就因为说出了曹操的心思而被杀头了吗?所以,史书说曹操对崔琰的回答是“太祖贵其公亮,喟然叹息,迁中尉”(意思是,曹操认为崔琰公正明白,非常可贵,赞叹不已,提拔他担任中尉)。这个“喟然叹息”,可能是曹操对崔琰的肯定,也可能是出自对他暴露自己想法的一种反感。

崔琰之死是冤案,因一封信得罪曹操

就在崔琰给曹操当替身的那一年,崔琰被曹操下狱,不久就被赐死了。

崔琰好端端的怎么会被逼自杀呢,起因就是一封信。常书侦在《曹操的替身》一文中说,216年曹操加封魏王后,曾经被崔琰推荐为官的杨训上表盛称曹操功德。当时有人讥笑杨训为人虚伪,又说崔琰推荐错了人。崔琰阅过杨训的上表后,给杨训写信说:“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崔琰原本是想说那些议论杨训的人不明事理。没想到有人说崔琰这封信是表达对曹操的不满,曹操听后很生气,怒道:“民谚说‘生女耳’,‘耳’不是什么好词。他还说‘会当有变时’,这分明是出言不逊。”就将崔琰下狱。后来曹操听说崔琰在狱中还不屈服,干脆将他赐死了。正像易中天在《品人录》中所说:崔琰用死证明自己是君子。曹操用崔琰的死,证明自己是奸雄。

崔琰被杀是不是冤枉呢?在别人看来是,但在曹操看来,肯定不是。曹操是个雄才大略的君主,崔琰这样的官他要杀,肯定有他的原因。我们认为原因有二:

其一,就是上文提到的,崔琰把曹操的隐私公开化,这让曹操很不爽。

其二,也是最关键的,曹操担心崔琰反抗自己一步步篡夺汉室。崔琰这个人,一直很有声望,而且为人正直。曹操当时封为魏王,是冒着很大政治风险的,因为当时朝廷还有不少人是忠于汉室的。因此他才杀鸡儆猴,堵住别人的嘴。其实类似的事早就发生过,曹操的第一谋士荀彧,不也是因为反对曹操称魏公,而被逼自杀的吗? 特约撰稿 田野

[编辑:夜楼]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