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2016 09/27 09:21
· 来源 ·
· 作者 ·
宫岩
· 责编 ·
夜楼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张氏属于清代胶州“四大家族” 出过13个进士

“我姓张,弓长张的张。”一提张姓,人们总会习惯性地介绍“弓长张”。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原来张姓得姓来源最早是和制造弓箭的人有关 。张姓,是一个超级大姓。从古至今,张姓出过的名人数不胜数 ,单胶州张姓取得的成绩就足以让人赞叹:据不完全统计,元明清以来,张姓人考中进士13人,考中举人56人,贡生86人;通过考授等途径,授九品以上官职者57人。今天的《发现青岛》,我们就来说说胶州张氏家族。

张姓祖先和造箭的有关

张姓,是一个超级大姓。张姓在中国姓氏里排名第三位,人口85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6.79%,这可是不得了的。换句话说,100个人当中有将近7个姓张,这当然是超级大姓了。提到这个姓氏,人们总是说:“我姓张,弓长张的张。”其实字面意思已经很明了,张姓的祖先和弓箭有关,要么是制造弓箭的,要么是和制造弓箭的人有关。

据《钱文忠解读<百家姓>》介绍,张姓的来源有三种:一是黄帝之后挥的后代。挥,弓正(古时官衔名),做弓箭、制造军械的,用现在话讲就是装备部的一个领导。他的后人就以职业为姓,改姓张。因为这一支一直住在青阳(今河北清河县东),所以被称为河北张氏。这是张姓中最重要的一支,是张氏的主体。

另外一支的祖先是晋国一个叫解张的大夫。他字张侯,子孙也就姓张了,跟做弓箭没什么关系。

第三种,出自赐姓或者是改姓。比如云南的南蛮部落有个首领叫龙佑那,三国的时候诸葛亮就赐其姓张。

从今天的状况来看,张氏以北方人居多,主要是汉族。那么,胶州张姓又是怎么回事呢?

胶州有三大张姓

张姓是胶州第三大姓,在清代胶州有赵、法、杨、张“四大家族”。据《胶州百家姓》记载,张姓人在胶州历史悠久,宋元特别是明清以来 ,务农经商,读书应考,为官从政,为胶州地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据不完全统计,元明清以来,张姓人考中进士13人,考中举人56人,贡生86人;通过考授、议叙、援例、从伍、世袭等途径,授九品以上官职者57人。官职最高的张姓人古代有张若麒,现代有康生。张若麒官至清朝的通政使(正三品),还做过大顺政权的兵政府尚书;康生(原名张宗可),曾任中共中央副主席。

现代胶州张姓除少数原始居民外,其祖先主要来自河北、云南、湖北、安徽、陕西及山东各地。

胶州一共有三个主要的张氏,一是河荣张,河荣张始祖讳文纲永乐二年(1404年)自乐陵徙胶西占籍河荣社(今胶州东部),自明清以来,人丁兴旺,分布广泛,是最早占籍河荣社的张姓家族,故称河荣张;二是松山张,松山张祖先于明初自潍县迁至胶州松山(今张家楼镇松山子村)居住,九世祖张谦宜是雍正皇帝的老师,之前的《发现青岛》曾经写过,不再赘述;三是曹汶张,今天主要讲的就是漕汶张。

据《增修胶志》记载,北宋元佑年间(1086~1094年),南直隶清河县(河北清河)张公迁居胶州南乡(原胶南境内),在漕汶河东的河滩地上开荒种地,后来就在此安家落户,逐渐形成了一个曹汶村(因村前有曹运河道,村西北有汶山,故以此为名)。明清以来曹汶张姓家族人口繁盛,支派迁徙各处,在胶州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有着巨大影响,世称曹汶张。曹汶张距今有900多年历史,也是胶州张姓历史最为久远的一支。他们的始祖原以农耕为主,以后渐渐边耕边读,明清以后开始出现当官的以及文人墨客,才开始真正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根据现有的曹汶张氏家谱记载,曹汶张氏自其七世至二十一世,先后出进士4人(张若獬、张若麒兄弟为双进士,张若麒、张应桂、张洽,父子孙三进士)、贡生39人、举人14人,另有一人以军功累官至游击(官职)。

张若麒进京赶考的故事

在古代曹汶张的名人中,最有名的是张若獬、张若麒兄弟俩。作为曹汶张氏第十四世孙,他们都考中进士入朝为官,确实风光,人称“大凤”、“二凤”。

张若麒,字天石,崇祯四年(1631年)中进士,在胶州民间他是个颇有神秘色彩的人物。胶州三里河街道退休教师高祀祖曾讲了个《张二凤进京赶考》的故事:

明万历年间 ,张若麒(张二凤)带书童进京赶考,走到胶州三官庙村下起了大雨。二人急忙跑到纪五常(明隆庆二年进士、曾任北直隶河间府知府,北直隶河间府即今河北省河间县)门楼下避雨,张若麒触景生情,脱口而出“风起千重浪”,书童接了句“雨打万点波”。纪五常听了,觉得门外避雨之人有点文才,便把他们叫了进来,并吩咐准备饭菜。饭后,纪五常问张若麒:“你是哪里人,准备到哪里去?”张若麒回答:“我是曹汶人,想进京赶考。”纪五常又问:“你去赶考,可准备了答卷?”张若麒回答:“准备了。”纪五常说:“你的答卷可否让老朽过目?”“可以。”张若麒找出答卷,双手递过去。纪五常看后说:“愿听老朽一言否?”张若麒连忙回答:“愿意。”于是,纪五常一一指点了答卷应改之处。后来,张若麒进考场,按纪五常的指点,果然考中进士。再后来,张若麒拜纪五常为师,经常登门求教。

进入仕途的张若麒初任北直隶保定府清苑县知县,又任永平府卢龙县知县,后以考核最优选任刑部主事。明朝灭亡后 ,张若麒又投降了李自成,还曾帮李自成劝降过吴三桂。

吴三桂尊称张若麒为老师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朝灭亡。随后,吴三桂在清军协助下大败李自成,将他包围在了永平城。李自成认为,这时不能不宜与吴三桂决战,应该讲和。但派谁去合适呢?张若麒。因为张若麒是明朝老臣,两度出任监军,与吴三桂还有旧交,而且吴三桂以老师尊称张若麒;同时张若麒精明干练,能言善辩。于是,李自成任命张若麒为大顺兵政府尚书,让他与吴三桂谈判去了。

他们谈得咋样?胶州市政协文史办主任石业华的《胶州百家姓》中提到了这件事:张若麒见了吴三桂,拱手说:“张若麒奉命来与将军议和。”吴三桂道:“议和?怎么议?”张若麒说:“以目下形势论,大顺军虽然新败,然其主力仍在。大顺军欲退出北京,与将军以复明之机,两军罢兵,不让清室外夷居间得利。将军以为如何?”吴三桂权衡利弊,认为清军在侧,免遭多尔衮暗算,应保存实力,和为上策。

张若麒把谈判情况报告李自成。第二天,李自成与吴三桂在城外会面,达成“撤离北京,互不侵犯”的议和条件。然而,李自成尚未撤出北京,吴三桂便在清军唆使利诱下撕毁盟约,引清兵入关,成为清兵南下的急先锋。李自成时代瞬间结束了,张若麒没了用武之地。但很快,清朝建立,张若麒于顺治年间被起用。

张若麒除了在为官上比较出名以外,同时学识渊博,尤精于经史之学,著有《诗经课》、《礼记课》、《止足轩集》等书行世。张若麒告老还乡后,大做善事,曾出田1000多亩,一为供祭(祭祀),一为赡族(赡养族人),一为养士(培养人才),号“张氏三田”。

哥哥张若獬不做贰臣

张若獬,字义生,是张若麒的亲哥哥,,明崇祯七年(1634年)进士,授北直隶河间知县,弥盗安民,以考核第一任南京户部主事,又升为淮徐道按察司佥事,督办漕防,政绩显著。明朝灭亡后,他誓死不做贰臣,在胶州城西南建旃檀庵,出家为僧。庵内除了供奉佛祖外,还有崇祯皇帝的神像,张若獬一日三次焚香朝拜,从不间断。

兄弟二人政见气节不同,所走的道路也不同,并因此反目成仇。有一年,暂代顺天府尹的张若麒回乡省亲,派人请哥哥张若獬回家团聚。张若獬却写了一幅对联,让来人捎给弟弟。张若麒一看,上面写着“二心臣子恨,兄弟同胞羞”,不禁恼羞成怒。回到京城后,张若麒向朝廷告发,说张若獬每天朝拜崇祯皇帝的神像,有反清复明野心。清廷立即下令到胶州捉拿张若獬归案。张若獬提前得到消息,赶紧从胶州城请来几个泥塑师傅,用一夜的时间 ,在崇祯皇帝的坐像左右又塑了两个神像,一个是周仓,别一个是关平。但第二天,崇祯皇帝的塑像还没来得及改面,仍然为黄脸、短须,钦差就到了,叫张若獬接旨服罪。

张若獬:“贫僧所犯何罪?”

钦差:“有人告你谋反,建崇祯庙,供奉崇祯神像。”

张若獬:“我建的是佛祖庙,我敬佛,也敬关公。你看我庙中哪有崇祯神像?”

钦差:“这个短须黄脸、身着明朝服的神像是谁?”

张若獬:“这个是关公神像。”

钦差:“关公是红脸长须,这个像却是黄脸短须,你怎么解释?”

张若獬:“崇祯是明末皇帝,哪有三国周仓、关平保明朝皇帝的道理?关公神像塑的不像,只能怪泥塑师傅知识浅薄。”

钦差没了话。张若獬躲过一劫,但兄弟结仇,再不往来。

张若獬无后,他宁可过继堂兄张桐之子张应建为嗣子,也不过继张若麒的儿子。后来 ,张应建迁至胶县大台村(后属原胶南,胶县即胶州)居住。多年后,这一支张姓出了一位名人,他叫张宗可,也就是康生。城市信报记者 宫岩

(下篇将于周四刊出)

◎链接

薛姓家族

薛姓是胶州第二十三大姓。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以来,薛姓家族共考中举人5人,贡生11人,以世袭、议叙、援例、考授、从武等途径,授九品以上官职者38人。其中,官阶最高的是明朝薛禄,官至骠骑大将军,封阳武侯(正一品),是青岛历史上唯一一位封侯的将领。

现在胶州薛姓人大部分源自薛家岛薛遇林的后裔,这支薛姓因薛遇林之子薛禄封侯而成为胶州望族。薛遇林原籍陕西同州府韩城县人,明代为加强海防戍边,他作为一个军户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迁徙到今黄岛区薛家岛(原属胶州),成为薛家岛薛姓始祖。明初,薛家岛一片荒凉,他披荆斩棘,开垦土地,种田戍边,逐渐形成薛家岛村。薛遇林生六子,薛禄排行老六,所以叫薛六,后因军功升官赐名薛禄。

因为薛禄的功劳,皇帝赐有“铁券世袭”,其后代获封、承袭。薛禄的长子薛勋在薛禄死前已卒,所以由薛勋的独生子薛诜继承阳武侯,薛诜也是将军,官至武一品的前军都督。薛禄的小儿子薛桓,娶了明宣宗的次女常德长公主,成为驸马都尉。

郭氏家族

即墨郭氏原籍青州枣园,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迁居即墨城南河畔,后称郭家巷之地。家族中的代表人物当属清初的骨鲠名臣郭琇 。明末,族人郭尔标率众造反,并因私仇杀郭琇祖父郭文耀,焚毁茅舍,谱牒失传。今可考者曾祖郭师仲,高才博学,登门受业者甚众。父郭景昌,字开先,学识奇伟,诗文卓绝。

郭琇三子皆贤达:嗣子郭廷翼附贡生,岁荐,“性阔达,喜施济”,曾“捐地三百亩以给鳏寡”,其孝义载入县志;次子郭廷翥,举人,官嘉兴知府;三子郭廷翕,举人,官宜春知县。

左氏家族

左氏家族先祖原居河北枣强,元末明初迁居山东济阳县,后迁入章丘县。明永乐年间,左原从章丘迁入莱阳西乡(今莱西),至今繁衍不息。左原为莱阳左氏一世祖。至明朝末年,左氏家族里人才辈出,享誉乡邑。学有所成的人物中,“楼”字辈的九人(左海楼、左云楼、左虹楼、左镇楼、左月楼等),“懋”字辈的十八人(左懋第、左懋泰、左懋赏、左懋芬、左懋芳、左懋桂、左懋甲、左懋晋等),被称为“九楼十八懋”。崇祯年间,更是涌现出了有“明末文天祥”之称的民族英雄——左懋第。

通过自身的发展和家族之间的联姻,左氏一族迅速壮大。当时莱阳城有张、赵、左、宋、姜五大世家,各自形成了独特的家族品格,其中左氏以“忠贞胜”。清兵入关后,左氏家族的人大多坚贞不移,拒绝参加科举和进入仕途,家道便衰落了。

李姓家族

李姓是中国当今第一大姓,胶州第四大姓。李姓人遍布胶州城乡,大部分村庄都有数量可观的李姓人,其中尤以李哥庄镇、胶西镇、胶东镇、胶北镇、里岔镇、洋河镇等地最为密集。元明清以来,李姓人务农经商,重文习武,业绩不凡。据不完全统计,元明清以来,李姓家族考中进士9人,其中武进士2人(李廷扬考中武探花);考中举人31人,其中武举人11人;贡生26人;因世袭及援例、议叙等途径,授九品以上官职者36人。李廷扬官至总兵,署提督(从一品),其子李维翰为兵部侍郎(正二品),是李姓家族官品最高的两位。

现代胶州李姓人除少数原始居民外,其祖先主要来自云南、河南、河北、山西及山东各地。

郭姓家族

郭姓是胶州第十七大姓。在胶州历史上郭姓人数众多,名人辈出,影响颇大。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以来,郭姓家族共考中进士1人,举人3人,贡生15人,通过援例、考授等方式,授九品以上官职者9人。其中,古代官阶最高的是明朝郭竹征,官至山西兵备道(正三品);近代官阶最高者是辛街(今胶州中云街道办)人郭绪栋,曾任吴佩孚巡阅使署秘书长,死后照陆军上将例给予抚恤。

现代胶州郭姓人除少数原始居民外,其祖先主要来自小云南及山东各地。

[编辑:夜楼]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