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青岛:天蓝、水清、地绿成为幸福生活“标配”

原标题:天蓝、水清、地绿成为幸福生活“标配”

初夏时节,阳光不燥、微风正好。漫步李村河畔,湛蓝的天空映衬着洁白的云朵,随手一拍就是“大片”。潺潺流水一路奔腾向西,水清岸绿引来水鸟蹁跹。

清晨与老伴沿河遛弯,晚饭后相约三五邻居到河边广场跳舞,成了市民刘美科近年来雷打不动的习惯。“清澈的河水,治愈系的天空,日子总是温柔又闪光。”刘美科将随手拍下的美图发到朋友圈,总会引发亲友的共鸣,交流美图、欣赏美景成了人们生活一大乐趣。

这背后折射出来的,恰是青岛市民因生态环境优化而日益增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1973年8月5日,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在北京召开,揭开了新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序幕。五十年来,通过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我国生态环保事业快速发展,绿水青山的生态宜居新画卷正在中华大地上徐徐展开。

可持续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生态文明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蓝天保卫战、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关键词,成为中国环保事业发展的见证,也见证着青岛如何一步步“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探索“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双赢之路”,朝着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品质湾区城市阔步向前。

在2023年世界环境日来临之际,让我们从人物故事、山川蜕变和数据融合中,感受正在把梦想变为现实的美丽青岛。

向“新”而生,蓝天白云成常态

初夏时节,位于李沧区唐山路的翠湖小区内,鲜花遍地绿树成荫。人工湖旁,57岁的吴革文坐在树荫下悠闲垂钓,享受着惬意时光。

把时针拨回到三、四十年前,这样的美好景象,吴革文想都不敢想。作为土生土长的楼山后人,2015年搬入翠湖小区前,他一直住在四流北路附近。彼时,楼山后区域工厂众多、烟囱林立,青岛钢铁厂、青岛碱厂、泡花碱厂等工厂大烟囱里不断冒出的黑烟是最常见的场景,排放的污染物沉降后会在地面留下厚厚一层灰尘。

“那时候只要出一趟门,回来鞋子上就会有一层灰尘。”今年62岁的解想海,退休前一直在市生态环境局李沧分局工作,他回忆道,当时不仅是工厂,企事业单位和居民日常所用的燃料也都是煤炭,导致区域污染物排放量大,而他当时的工作,就是和同事拿着“烟枪”,爬上烟囱去采集烟尘排放物。

空气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为改善空气污染现象,青岛大力推广使用添加固硫剂的型煤取代散煤,将分散供热改为集中供热,并将一些污染较重的企业迁出市区。经过治理,我市在1999年摘掉了“全国十大污染城市”的帽子。

“戴帽”的触动、“摘帽”的努力,给全社会上了一堂深刻的环境保护课,并由此拉开了青岛持续治理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序幕。从2008年开始,我市启动老企业搬迁工作,共下达了13批次老城区企业搬迁计划,涉及老四方西部片区、老沧口烟墩山片区、楼山后片区、板桥坊片区等,列入计划的企业全部完成搬迁、转型、关停,实现“腾笼换鸟”。

楼山后区域的变迁,只是我市环保事业发展的一个“小切口”,却展现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大格局”。如今穿行在楼山后区域,曾经林立的烟囱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碧空如洗的艳蓝天空,居民们安居乐业,尽情享受着美好时光。

数十年来,青岛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大气污染宣战,推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以不可动摇的定力保卫蓝天,一点点拭去天空的雾霾,一根根拔掉城区的老烟囱。如今,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已从百姓的迫切期盼,转变为生活的平常景象。

翻看近十年来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青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2022年,大气环境质量稳居全省前列,连续三年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PM2.5、PM10、二氧化氮、一氧化碳浓度均为2013年《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实施以来历年最低;空气质量优良率88.5%,同比提升3.6个百分点,全省排名第二。

有为而治,一河碧水向西流

李村河是青岛市区最长、支流最多的河流,发源于百果山毕家上游水库,自东向西穿越李沧区全境,蜿蜒向西注入胶州湾,全长约17公里,流域总面积约143平方公里。

多少年来,李村河哺育着两岸人民,却也难逃城市发展带来的污染冲击。上世纪80年代,工业发展和人口增加给李村河生态系统带来巨大压力,李村河由清澈变为污浊,生活废水沉积而成的淤泥使河床不断升高,雨季汛期频频出现险情。加上沿岸养殖户随意排放,导致河道内污秽遍地。

刘美科就住在李沧区庄子社区,房子拆迁之前,离李村河河道只有200余米距离,她亲眼见证了李村河由污变清的全过程。

自2009年起,市、区两级政府合力开启了李村河十多年的系统治理之路,构建起“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保质”综合工程体系,努力补上水环境治理欠账。通过做好源头治污、系统治水和生态治河等工作,李村河流域治理效果初显,探索出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北方大型缺水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模式。如今的李村河,已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更是周边居民休闲纳凉的好去处。拆迁后住上了新房的刘美科每天都要到李村河“打卡”锻炼,生活在河边成为她最幸福的事。

一条河的重生,不仅能改变一座城市的人居环境,更能激活城市发展新动力。李村河的华丽变身,只是近年来青岛碧水保卫战的一个缩影。

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市坚持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两手发力,统筹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推进“两个清零一个提标”工作,实施抓好提高河湖巡查管护水平、加强工业水污染防治、强化水环境风险防范等保障水生态环境的综合性措施,促进全市水生态环境总体持续改善。2022年,全市20个国省控断面全部达标且水质均达到Ⅳ类及以上,4个断面水质实现跃升;16处城镇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达标。

作为今年新“入列”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的第十大攻坚行动,眼下,李村河(张村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开发建设攻坚行动正在稳步推进,将按照“14155”的总体思路,着力构建生态宜居的城市“绿腰带”“金腰带”,织就“城市发展的幸福纽带”。

作为海洋城市,青岛的碧水之美不只在河湖,更在蔚蓝的海洋。多年来,我市坚持海陆同防同治,严格落实湾长制,系统推进海湾综合治理,6174个入海排污口“一口一档”,已完成排查整治和验收销号6161个,数量位居全省第一。2022年,全市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达到99%,为历史最佳;灵山湾成功获评全国美丽海湾优秀案例第一名,成为省内唯一入选的案例。

逐绿而行,公园城市换新颜

晴天艳阳,邀上三五好友到家门口的浮山享受浮生半日闲,闻花香馥郁、听流水潺潺,已成了王淑云的生活日常。今年71岁的王淑云,从小就生活在浮山脚下,见证了这座城市“绿肺”的养成。

时间拉回到十几年前,彼时的浮山,采石场、垃圾、违章建筑等让大家避之不及。翻天覆地的变化源于山体整治的持续有序推进。尤其是自去年以来,我市将公园城市建设纳入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实施滨海绿道建设、山头公园建设、口袋公园建设、林荫廊道建设、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等工程,以浮山和太平山为代表的公园城市建设效果显现,“望山能登山、近山能游园、游园能环山”的期待逐渐照进现实,也走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青岛实践。

“以前爬浮山经常走‘野路’,没想到现在我都能推着小车带孙子来了。”“刷短视频看到太平山上有座网红彩虹桥,特意和闺蜜来拍照。”谈起浮山、太平山的变化,来游玩的市民们感触颇深。眼下,绿意满满的浮山、太平山绿道,已成为人们休闲健身的好去处,越来越多的新景点成为网红打卡地。对于来青游客来说,又多了一个旅游新视角:登山游园观海,尽览大美青岛。

绿水青山的回归,不断增加的“绿色”,让青岛更有底蕴。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家底,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佳例证。自去年我市启动崂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生物多样性调查项目(一期)以来,已完成一整个周期的外业调查及物种鉴定工作,共调查记录到物种2300余种。青岛市近岸海域海洋生物多样性调查结果显示:近岸海域共获浮游植物89种、大中型浮游动物67种、中小型浮游动物65种、大型底栖生物165种。

有碧海蓝天的自然禀赋做底,用绿水青山的生态环保理念起笔,如今,绿水青山不仅是展示青岛的“金名片”,还是青岛可持续发展的“聚宝盆”。去年,青岛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硕果累累:崂山区、城阳区成功创建第六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即墨区通济街道、胶州市李哥庄镇、莱西市日庄镇成功创建第三批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西海岸新区大村镇成功创建第三批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西海岸新区、胶州市成功争创首批全省生态文明十强县。

乘势而上,环境监测更智慧

当鸟儿划过一抹湛蓝、当鱼群穿过一股清澈、当孩童踏过一寸青翠,碧海蓝天中印刻着生态环境监测人坚实的脚印,红瓦绿树下绽放着生态环境监测人守望的笑脸。

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环境状况监测被誉为“哨兵”和“耳目”。从没有实验室和设备的“一穷二白”,到如今各色先进仪器齐全的“人给家足”;从手提肩扛全城采样,到在线监测鼠标点动;从开展简单分析测试项目,到拥有现代化实验室和丰富分析测试能力……青岛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不论是技术力量还是监测仪器设备,都有了长足进步和发展,在信息技术的加持助力下,如今的环境监测智慧化水平更高,空天地一体化监测每年可出具上亿条数据。

“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已经退休的山东省青岛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原技术负责人谭丕功回忆,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始建于1976年10月,刚成立时近20人挤在一间办公室里,没有实验室也没有设备。为采集管道烟气,谭丕功记不清爬了多少根工厂烟囱;为监测河流污染物质,数不清走了多少座桥梁。“有了监测数据的支撑,才能做出正确的环保决策。”谭丕功说,当年的监测工作,更多靠的是“脚力”和“体力”,随着硬件设施的更新、智能设备的使用和监测水平的提高,环境监测过程越来越轻松和智能。在自动在线监测领域,空气和水质主要指标自动在线监测技术得到了规模化应用;在应急监测领域,无人机、无人船、走航车、激光雷达等高科技得到充分运用;在卫星遥感监测领域,利用遥感遥测新技术,实现了对生态环境高精度、全方位、短周期的监测。

环境监测是保证全市生态环境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保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信息化赋能下的智慧监测,让环境管理更加“耳聪目明”。青岛以监测的现代化助力生态环境治理的现代化,服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天越来越蓝、水越来越清、地越来越绿的青岛,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越来越强。站在历史交汇的新起点,时代呼唤着更美的生态,人民渴求着更和谐的生活环境。青岛将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高度谋划发展,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建设山风海韵、魅力宜居、活力善治的美丽青岛。

吴帅  王荣  华丽  张建峰

[来源:青岛日报 编辑:戴慧慧]
精彩美图 更多 >>
2023 06/05 08:49
· 来源 ·
青岛日报
· 责编 ·
戴慧慧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