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网/信号新闻11月25日讯 近日,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就厦门市简品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简品公司”)诉惠州匠人精密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匠人公司”)、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小米公司”)侵害外观设计专利权纠纷案作出一审判决,认定小米等两公司构成共同侵权,判令二者停止制造、销售侵权产品,并连带赔偿简品公司经济损失及维权合理开支共计10万元。信号新闻(0532-80889431)获悉,注册参保人数只有12人的简品公司已提起上诉,要求侵权方销毁模具。
贴牌“小米”的仿品出现在市场
简品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消费电子研发生产的中小企业,企查查平台上,该公司的参保人数只有12人。2020年4月,简品研发的“折叠小台扇”获得外观设计专利授权。凭借简约实用的设计,这款产品很快吸引了渠道商的关注,小米也是其中之一。“小米没有直接找我们采购,而是通过我们渠道商拿货,把我们的风扇放到他们的既有渠道卖,当时我们还觉得是个好机会,有大企业采购我们产品,大家研发热情高涨。”
简品公司品牌运营总监徐女士回忆,那段时间,公司的精力都放在保障供货上,丝毫没料到后续的变故。2022年春季,小米突然停止采购,随后市场上出现了与简品公司专利产品高度相似的折叠风扇。
此外,经销商也发来截图,“说小米的渠道里在卖一款和我们几乎一样的风扇,价格还更低。” 徐总监说。他们赶紧去市场上核实,发现这款“仿品”外观和自家专利产品高度相似,包装上还印着小米商标,底座贴着“小米之家礼赠”的标签,而生产商正是匠人公司。“我们后来查了匠人公司的工商信息,发现它是2021年成立的,成立后时间不长,就发生了我们产品被仿冒的事,我们甚至怀疑这家公司就是为了仿冒专门成立的。”
搜证到宣判历时两年
发现侵权后,简品公司第一时间启动了证据收集。“我们知道和小米这种大企业打官司,证据是关键,少一份证据,可能就少一分赢的希望。” 徐总监说,公司组建了专门的取证小组,在淘特、淘宝、拼多多等平台的“小米直销店”“淘酷数码通讯”等店铺陆续购买侵权产品,每一笔订单都做了公证。
“光是公证费就花了4600多,买这些侵权产品也花了400多,每一个包裹拆封都有公证人员在场,生怕出一点纰漏。” 徐总监称,这些公证书显示,侵权产品单价在32.98元至54.3元之间,部分店铺销量可观,且产品包装及实物上均带有小米相关标识。
信号新闻在判决书上公布的公证书内容看到,其中淘特“ml济南直销店”这款相似风扇售价为39元,显示已售200+;拼多多“兴润优选”店铺售价为36元,已售417件;甚至在闲鱼上,还有卖家打着“小米之家赠品”的旗号售卖,“有卖家说这是买手机送的,还有人发了小米专卖店的小票,这些我们都做了时间戳认证。”徐总监说。
“我们主要做To B端供货,没有自己的零售渠道,小米却把仿品放到零售端公开销售,对我们的渠道商合作造成了不小影响。”据了解,简品公司为维权支出律师费4万元、公证费4654.5元、产品购买费432.76元等,合计维权合理开支近4.7万元,而这款专利产品的研发及模具成本超过30万元。
索赔150万获偿10万
2025年9月17日,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对这起案件进行了宣判。
判决书显示,法院经审理认为,二者虽存在风扇头形状,专利为圆形、侵权产品为圆角矩形、底座标签具体方位等局部细微差异,但从一般消费者整体观察”视角,这些差异属于非核心设计细节,不影响二者在核心结构、视觉焦点上的整体一致性,最终判定二者外观设计构成近似,被诉侵权产品落入专利权保护范围。
匠人公司作为制造商,实施了制造、销售侵权产品的行为。小米公司在侵权产品上贴附自身商标,应承担制造者责任,且结合闲鱼卖家陈述、小米门店视频等证据,认定其实施了销售行为。二者主观上存在共同侵权意思联络,客观上实施了共同制造行为,需承担连带责任。
不过,广州知识产权法院以简品公司未能举证证明侵权产品真实销售数量、专利产品利润表客观性存疑等为由,未支持其150万元的赔偿诉求,仅判定10万元赔偿,同时也未支持销毁库存及模具的请求。
“听到胜诉先松了口气,看到赔偿金额心又凉了。10万元赔偿连我们的维权成本都覆盖不了,更不用说研发损失和市场损失了。”更让简品公司品牌运营总监徐女士担忧的是,法院没支持“销毁库存及模具”,“模具在匠人手里,想生产随时能开工,卖到国外我们也难监管。”
徐总监认为,模具未被判令销毁,意味着小米公司、匠人公司仍有二次侵权的可能,因此公司已于近日提交上诉申请,希望二审能提高赔偿数额,并要求销毁侵权模具。
值得一提的是,简品公司表示,目前尚未收到小米公司与匠人公司支付的10万元赔偿款。信号新闻尝试联系小米公司,客服表示会由专人回应,截至发稿,信号新闻未收到任何回复。而匠人公司在企查查上的登记电话均无法接通。
中小企业维权难 呼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我们上诉不只是为多要赔偿,更是为行业里的中小企业争口气!” 简品公司品牌运营总监徐女士直言,侵权最让她痛心的是对行业风气的破坏。仿品商为压低成本常偷工减料,部分产品甚至存在安全隐患,却靠低价抢占市场,导致消费者买到劣质品后质疑整个行业质量。
为应对低价冲击,简品公司被迫加快研发、频繁推新品,陷入“一款产品研发需大量时间资金,仿冒者数月就能抄袭,为保优势只能不停做新品,单个产品效益被分摊、成本反升高” 的恶性循环。徐总监举例,无仿品时一款产品能卖两三个销售季,仿品多了便只剩一个热卖季,销量下滑直接推高成本。“很多仿品商盯着我们,一有爆品就仿。公司已与律所常年合作,每年仅侵权官司就有十几起。”
简品公司品牌运营总监徐女士坦言,消费电子行业仿冒猖獗,大企业侵权代价低、中小企业维权成本高且周期长是普遍痛点,“这类大企业常靠拖延诉讼消耗中小企业,很多同行熬不过两三年就倒闭。”
目前,简品公司已向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提交上诉申请,“我们公司希望通过此案让更多人关注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维权困境,呼吁从立法层面加大侵权处罚、提高侵权成本,同时也愿向其他遇侵权的中小企业分享经验,如遇到侵权,第一时间固化证据是维权关键,盼更多原创企业站出来扭转行业风气,为原创争取生存发展空间。”
对于此事后续进展,信号新闻将持续跟踪报道。(顾青青)
[来源:信网 编辑:秦璐]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