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蛟龙号完成试验性应用航次成果丰硕 返回青岛母港

2017-06-24 07:24:29
来源:青岛早报
责任编辑:光影
蛟龙号屡创纪录昨凯旋

原标题:下五洋潜深渊 蛟龙号屡创纪录昨凯旋

昨天上午8时,随着向阳红09号船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停靠青岛国家深海基地码头,2017年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中国大洋38航次)顺利结束。本航次共分三个航段,历时138天。在这期间,蛟龙号累计下潜30次、常规调查75个站位,足迹遍布西北印度洋、中国南海、西北太平洋,作业地形涵盖海山、热液、海沟等典型海底地形区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记者了解到,蛟龙号计划2019年前完成大修和技术升级,随后进行业务化运行。蛟龙号将和我国深海其他高新技术装备协同作业。在2020年,蛟龙号将再次起航,执行为期一年的环球科考航次,为建党100周年献礼。

11次下潜满载而归

“终于回来了,这次任务完成得非常圆满。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国家深海基地码头,搭载着蛟龙号的向阳红09号科考船正缓缓驶向码头。据介绍,本航次累计航行了18302海里、蛟龙号下潜30次、常规调查75个站位,足迹遍布西北印度洋、中国南海、西北太平洋,作业地形涵盖海山、热液、海沟等典型海底地形区域,共计23家单位156人参航。蛟龙号载着国家海洋局、教育部、中科院、中国地调局等科学家潜入深海,完成了多个科研项目的调查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科学成果。此次蛟龙号共采集到岩石624.6kg、结核结壳129.6kg、pushcore短柱状沉积物127管、生物2115只、海水5968L以及海量视像资料,为下一步研究提供了珍贵样品和数据。

征服作业危险度最高海域

据介绍,蛟龙号在本航次发挥了其灵活机动、高精确定位的技术优势,实现了长距离、大深度、高密度等海底观测航行作业。在这次航行中,科学家在第一航段实施了大洋调查研究计划“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成矿潜力与环境评价”项目,蛟龙号在西北印度洋卡尔斯伯格脊热液区成功发现了海底 “黑烟囱”和多金属硫化物丘与黑暗生态系统,明确了海底热液活动的精确位置、特征与范围,为后续深入开展调查区岩浆作用及其演化、沉积作用、构造作用、硫化物成矿作用、硫化物资源和微生物基因资源潜力及生物连通性等方面的研究抢得了先机,为相关科学研究认识水平的提高提供了重要基础。

西北印度洋卡尔斯伯格脊热液区被称为作业危险度最高的海域,海底热液温度超过300℃,蛟龙号在此海域进行了11次下潜,多次有惊无险地与热液喷口和耸立的黑烟囱“亲密接触”。

完成3次背靠背下潜

围绕我国2017年重点研发计划“1000米级多金属结核采矿试验工程”项目的海上试验选址及评价工作,本航次第二航段科学家利用蛟龙号技术优势基本圈定了我国1000米级多金属结核试采试验目标靶区,掌握了南海典型区域多金属结核分布特征,开展了海洋地质、海洋化学、物理海洋等多专业海洋环境基线调查,获得的高精度定位数据、高质量原位研究样品,为开展1000米级采矿试验环境影响评价奠定了基础。

第二航段在南海进行了最密集的下潜作业,15天开展了9次下潜,海底作业时间平均为6.5小时,其中3次为连续背靠背下潜,海底水平航行超过7000m,垂向航行超过400m,充分验证了蛟龙号海底长时间、长距离、大落差连续下潜作业能力。

完成6000米深水底仪器回收

在本航次第三航段中,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和雅浦海沟深渊区进行了10次大深度下潜。作为国内超深渊海域研究的重点,中科院先导项目“海斗深渊前沿科技问题研究与攻关”,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开展5次下潜作业,采集了不同深度的气密海水样品,成功回收了一年前在6300米海沟底部布放的气密采样器,在海沟南坡发现了两处新的海底麻坑发育点,进一步认识了马里亚纳海沟特征性物种分布、基岩蚀变和沉积环境特征。

在973计划 “超深渊生物群落及其与关键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项目中,蛟龙号在雅浦海沟开展5次下潜作业,采集到大量巨型生物样品,首次获得2条雅浦海沟狮子鱼样品和2只未知物种,初步查明了雅浦海沟南段巨型底栖生物分布特点,发现雅浦海沟水体和沉积物中微生物具有较高的丰度和多样性,对下一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10次下潜中,有7次下潜水深超过6000米,充分验证了蛟龙号连续大深度作业能力。尤其是蛟龙号144潜次在马里亚纳海沟6300米深度搜寻并回收122潜次布放的气密性保压采水器,在国际上首次实现时隔一年在6000米深的海底对科学仪器的定点搜寻与回收,充分证明了蛟龙号高精度定位及其定点作业能力。

另外,蛟龙号在国家实验室科技创新项目“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中国大洋38航次)南海潜次调查与研究”的下潜作业中,获得了南海中部海山链珍贝海山一典型断面的玄武岩样品,直接观察到台湾峡谷现代浊流的地貌和沉积证据,极大地推进了南海中部海山岩石学及南海北部海底峡谷浊流的科学研究。

第二批载人潜水器潜航员出师

记者了解到,在中国大洋38航次中,我国第二批载人潜水器潜航员全面参与本航次下潜,并完成两轮独立主驾驶操作,安全顺利地完成了既定下潜作业任务,转为初级潜航员,我国第二批潜航员已经具备独立驾驶潜水器的能力,这对我国未来潜航员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国家海洋局还在青岛组织了初级潜航员资格颁证仪式。

据介绍,在中国大洋协会的指导下,由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具体组织实施,第二批载人潜水器潜航员选拔工作于2013年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启动。经过层层筛选,陈云赛、刘晓辉、齐海滨、杨一帆、张奕(女)、赵晟娅(女)脱颖而出成为我国第二批潜航员学员。根据《深海载人潜水器潜航员学员培训大纲》,2014年7月第二批潜航员学员的培训工作正式开展,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牵头组织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中船重工702所、上海交通大学、海军潜艇学院等国内优势力量,对潜航员学员的职业素养、体质体能与心理、专业基础理论、潜水器维护理论与技术、潜水器操控技术、海上实习等六大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理论与实操培训。

在第二批潜航员选拔培养过程中,国家海洋局不断摸索和积累经验,出台了2项行业标准,1项企业标准,建立了潜航员选拔、培养和定级的体系,为潜航员职业的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6名潜航员全部成为初级潜航员,也充分体现了第二批潜航员培训工作成效显著,结合选拔培训工作制定并颁布实施的相关行业标准科学严谨。[编辑:光影]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7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 新闻备案:鲁新网201653205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