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蛟龙号完成试验性应用航次成果丰硕 返回青岛母港

2017-06-24 07:24:29
来源:青岛早报
责任编辑:光影

蛟龙号屡创纪录昨凯旋
蛟龙号屡创纪录昨凯旋
蛟龙号屡创纪录昨凯旋

昨天,国家海洋局“向阳红09”船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及其全体96名科考队员顺利抵达国家深海基地码头。在历时138天后,蛟龙号圆满完成了2017年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中国大洋38航次)的科学考察任务,这也标志着为期五年的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圆满收官。

5年完成152次成功下潜

2012年7月,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7000米级海试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夙愿。2013年1月,中国大洋协会吸收国际同类载人潜水器均经历从研制、海试、试验性应用到业务化运行等经验,提出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步入业务化运行前,开展试验性应用的工作方案。蛟龙号自应用以来,先后在我国南海、东太平洋多金属结核勘探区、西太平洋海山结壳勘探区、西南印度洋脊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区、西北印度洋脊多金属硫化物调查区、西太平洋雅浦海沟区、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区等七大海区试行科考任务。5年的试验性应用阶段参加单位涉及国家海洋局、中国科学院、教育部、中船重工集团等多个部委下属近40个单位,450余人次参与下潜,参航人员高达1000人次以上,总计历时517天,总航程86000多海里以上,获得了海量高精度定位调查数据(约计4950GB)和高质量的珍贵地质与生物样品(约计3860件)。

五年间,蛟龙号共完成了152次成功下潜,主要为国家海洋局大洋协会深海资源勘探计划、环境调查计划、国家科技部973计划、中科院深海先导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南海深部计划五大计划提供了技术和装备支撑。作业覆盖海山、冷泉、热液、洋中脊、海沟、海盆等典型海底区域,深海科技成果丰硕,获取了海量珍贵视像数据资料和高精度定位的地质与生物等样品。

蛟龙号航次获取了丰富的载人深潜调查成果,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深海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成熟的蛟龙号作业模式、成套的安全保障制度体系及一批新成长起来的专业的潜航员与技术保障队伍,推动着中国载人深潜事业的快速发展。

拥有全球99.8%的作业能力

据介绍,蛟龙号的大深度技术优势,拥有全球99.8%的作业能力,充分验证了蛟龙号的安全性、可靠性、先进性。试验性应用阶段,蛟龙号在涵盖海山、冷泉、热液、洋中脊、海沟、海盆等典型海底地形区域,完成了95个潜次的有效下潜,实现了100%安全下潜,作业能力覆盖7000米以浅全球海洋面积的99.8%的海域。其中,17个潜次作业水深超过6000米,其中11次超过6500米。连续大深度安全下潜,充分发挥了蛟龙号全球领先的深度技术优势,为我国抢占国际深渊科学研究前沿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蛟龙号性能顶尖屡创纪录

试验性应用阶段,蛟龙号在海底烟囱喷口内高温热液取样和连续观测,证明了它的高精度定点悬停作业能力。在西南印度洋和西北印度洋热液区复杂地形下,蛟龙号实现了对深海海底的11米高黑烟囱顶部、直径5厘米喷口内379.7℃热液的保压取样和连续温度测量。

100潜次及128潜次蛟龙号成功在西南印度洋及西北印度洋热液区搜寻并回收前序潜次布放的微生物富集罐等作业工具,尤其144潜次成功在马里亚纳海沟6300米深度搜寻并回收122潜次布放的气密性保压序列采水器,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在6000米深的海底对科学仪器布放一年后的定点搜寻与回收,成功完成海底深渊科学仪器的定点布放与回收,证明了蛟龙号高精度搜寻目标作业能力。

蛟龙号的先进水声通信技术和微地形地貌探测技术优势在试验性应用中得到发挥和验证。蛟龙号的数字水声通讯系统工作稳定,传输正确率超过90%,保障了潜水器水下作业安全;蛟龙号高分辨率测深侧扫声呐累计完成测线长度17.2km,绘制海底三维测深图覆盖面积6.876平方千米,绘制侧扫图覆盖面积13.752平方千米,取了各个区域大量的海底微地形地貌数据,特别是在125潜次中首次实现了热液烟囱弥散流的探测,获取了海底热液弥散流侧扫瀑布图。

蛟龙号科学研究成果丰硕

我国南海区:初步查明了南海冷泉区和海山区生物群落特征,获取了冷泉区的地球化学特征,发现并报道了6个新种和生物群落的3个优势种等一系列研究成果,拉开了我国学者在深海大型底栖生物分类学和生物多样性领域的研究序幕;初步圈定了1000米级多金属结核试验区的目标靶区,在试采区及参照区开展了多学科调查,获得了高质量结核、结壳样品及数据资料,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南海铁锰成矿作用等科学研究提供了坚实支撑,为后续开展采矿环境影响评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东太平洋我国多金属结核勘探区:调查发现在水深较深、且比较平坦的海盆结核覆盖率稍低,在海丘斜坡上结核覆盖率有增高的趋势,最高达60%,基本查明我国多金属结核合同区的结核分布特征。

西太平洋我国海山结壳勘探区:对采薇海山区的结壳、结核的分布特征进行了探查,并对维嘉海山区富钴结壳的分布范围有了一定的了解,初步探明了采薇海山与维嘉海山巨型底栖生物分布具有良好的联通性。

西南印度洋我国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区:基本确定了典型热液区的活动状况及发育范围,获取了热液流体样品,并对热液喷口及附近进行连续温度观测,基本查明龙旂热液区热液活动及热液产物分布特征,对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做了进一步了解,揭示了龙旂热液区共附生微生物的多样性。

在西太平洋深渊海沟区:初步查明雅浦海沟北段西侧生物群落结构,认识了其微生物、细菌、古菌和真菌的多样性,揭示了食腐端足类在近底层的分布规律;认识了马里亚纳海沟生态系统基本特征,获取了大批量马里亚纳海沟深渊底部保压海水样品。

在西北印度洋我国热液硫化物调查区:初步查明卧蚕1#、卧蚕2#、天休与大糦4个作业区的热液区位置,对热液区环境特征及生物群落结构有了基本认识。

本版撰稿 记者 徐栋

[编辑:光影]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7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 新闻备案:鲁新网201653205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