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硬科技激活种业“芯”动能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耿婷婷
“你看这株黄瓜藤,正常情况下在其生长周期内只能结大约15根黄瓜;用上我们研发的新型砧木,嫁接后每一株可多产3根黄瓜,相当于增产20%。这样算下来,每一亩地都可以让农民多赚5000元。”在位于莱西市的青岛金妈妈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产品经理刘培培说起团队的研发成果,颇为自豪。
刘培培口中让黄瓜增产、农民增收的砧木良种,是其承担的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农业良种工程种业企业创新能力提升项目(简称“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的成果之一。
优质种质资源是农业发展的“芯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市科技局农业与社会发展科技处副处长饶凌超介绍,近年来,青岛高度重视良种创新,通过积极开展项目支持等多种方式,以科技创新全力推动种质培育实现新突破,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近日,来自山东省科技厅的消息显示,在2025年度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立项名单中,青岛7家企业、3家科研院校共11个科技项目获批立项,立项总金额高达6472万元,立项总数和金额均位居全省第一。“与去年同期相比,获批项目数量和金额都近乎翻番。”饶凌超说,“亮眼的数据充分体现了青岛在农业良种领域的科技创新引领力,是青岛依靠科技创新推动良种培育取得系列突破的生动写照。”
科创“活水”浇灌传统农业
当科技创新的“活水”浇灌到传统农业中,一场产业升级的变革正在发生。
肉兔养殖是农民增收的优良选择之一,但长久以来,我国的肉兔良种依赖进口,成本高、受制于人。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在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的支持下,青岛康大兔业发展有限公司与山东农业大学等开展产学研合作,通过突破肉兔育种关键技术,彻底改变了国产肉兔“无良种”的局面。
“依托项目,我们创建了基于低深度测序的基因组选择技术,还研发出了‘兔芯一号’‘中兔一号’和‘玉兔一号’等育种‘芯片’。这些全球首创的‘芯片’,能让我们更精准地给兔子做‘基因体检’,大大提高了育种的效率和准确性。”康大控股集团项目开发部总经理刘永需说。
例如,全球首个麻色肉兔配套系良种就诞生于此。该良种繁殖力强、饲料转化率高、抗逆性强,特别适合在国内养殖,而且其兔皮在市场上很受欢迎,附加值比普通兔皮高不少。据统计,在执行期间,项目通过培育良种、推广示范等方式,累计创造经济效益8600多万元。
在传统农业领域,作为嫁接底座的砧木就像作物生长的“地基”,深刻影响着作物的质量和产量。在该领域,金妈妈种业同样借助科技创新实现了大跨越。在此前获批的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金妈妈种业累计创制出蔬菜砧木种质资源500多份,还选育出10个抗病、优质、高产的蔬菜砧木品种,并进行示范推广——让黄瓜增产20%的砧木品种“施莱登”就出自这里。还有名为“伟可安”的茄子砧木,是国内首个远缘杂交茄子砧木,解决了野生茄子砧木苗期费时费工、田间容易出现生理性黄化等问题,让茄苗抗病能力强、精品果率高,每亩地能增收4000元。
在刚刚公布的这一批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中,金妈妈种业又成功立项。这次,项目聚焦甜糯同粒鲜食玉米新品种选育及示范应用——让一粒玉米兼具口味甜、口感糯的品质,这在国内尚无成熟研究,更没有实现规模化应用。“通过开展种质资源搜集、关键基因挖掘等工作,我们计划在三年内选育出3到5个甜糯同粒鲜食玉米新品种并进行示范推广。”对此,刘培培信心十足。
这些成果的取得,不仅让企业自身更具竞争力,也为青岛的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让传统农业在科技创新的助力下焕发新的生机。
补齐良种创新生态链
在西海岸新区,成立仅十余年的青岛清原集团,年研发投入已经超过20亿元,正持续研发以基因编辑底层核心技术等为代表的系列生物育种工具。
青岛清原集团科技事务负责人武传波介绍,清原集团建成了国内规模最大的作物遗传转化平台,可实现大豆、玉米等30种主要作物的转化。在核心育种工具方面持续突破,被誉为“我国基因编辑的两把剪刀之一”的“Kingcas12基因剪刀”,就是清原集团的重要成果之一。现在,这些技术已经在多种农作物以及三文鱼、猪、牛等动物育种中取得显著成效。
在此次获批的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中,青岛清原种子科学有限公司牵头的项目“瞄准”了玉米新种的创制:要通过构建高效精准的转基因玉米育种技术体系,三年内育成5个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虫、耐除草剂玉米新品种,在全省示范推广超20万亩。
当我们将视线扩展到良种培育的生态链中,会发现,科技创新不仅推动了传统产业升级,还通过新技术、新平台等方式,为青岛良种的突破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山东极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在智能设计育种技术领域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公司创始人焦成智介绍,企业搭建了一套覆盖种质资源鉴定、品种基因型“体检”、最优亲本组配、快速纯合、基因组早期选择、品种真实性鉴定等育种全流程的CRO(合同委托研发)服务体系,可实现高效、精准的智能设计育种。
“就拿小麦育种来说,我们依托该体系自主研发的小麦iWheat智能设计育种平台,整合了5000多份小麦种质资源的基因型,34万条涵盖产量、品质、抗性等15类性状的表型数据,还有6000多个功能基因位点和15项AI育种算法。”焦成智说,“有了这个平台,小麦育种周期从原来的8到10年缩短到了2到3年,育种成本降低了80%。”借助该平台,在青岛市科技惠民项目的支持下,极智生物与青岛市农科院合作选育出了两个耐盐碱彩麦品种,其中蓝麦1号是彩色小麦品种里唯一的强筋优质麦。现在,企业正和白樱花面粉厂合作开发消费产品。
从传统产业的升级到新兴技术的探索,青岛在科技创新的持续推动下,加速解决良种关键问题,每一步都走得扎实有力。为给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保障、给农业现代化贡献更多力量,青岛正通过播撒“希望的良种”,收获产业“丰硕的未来”。
[来源:青岛日报 编辑:赵晓珊]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