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海洋高端装备打造“超级大脑”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衣涛
9月24日下午,山东黄海海域上空,一道银龙般的火箭尾迹划破天际,勾勒出优美弧线——由烟台海阳东方航天港总装出厂的捷龙三号遥八运载火箭,搭乘“东方航天港”号发射船,成功将12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航天发射对环境有着极为严苛的要求,相较于陆地发射,海上发射更面临着一个棘手问题:如何在动态海况中保持平台稳定?
在波涛起伏的开放海域,受到风、浪、流等多重因素影响的“东方航天港”号发射船,何以一次性精准完成多星入轨任务?这背后,一家总部位于崂山区的企业发挥着关键作用——青岛博瑞斯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简称“青岛博瑞斯”)。
定位精度小于10厘米
在现代化海上作业中,高精度定位是安全与效率的关键保障。这里所提到的“定位”,不仅指卫星导航,更是指在海面动态环境下,使发射船能够抵抗水流、风浪等干扰,将自身位置高精度、高稳定地保持在设定坐标上的一种动态控制能力。凭借这一能力,即便是体型庞大、重数千吨的船舶,也能在复杂海况下“稳如磐石”,如同被牢牢“钉”在海面上。
“东方航天港”号发射船便具备这一能力。通过青岛博瑞斯研发推出的动力定位系统,该发射船可以在海面上实现厘米级高精度定位。
“我们的动力定位系统集成多种外置传感器。比如,GPS可以测量船舶的位置信息,罗经可以测量船舶的艏向信息,运动参考单元可以测量船舶的纵横摇,风速风向仪则可以测量船舶受到的风力等。”青岛博瑞斯CEO李婷告诉记者,该系统可以实时感知船舶所受外力,并驱动推进器作出响应,从而将船体精准维持在目标位置。“目前,我们系统的定位精度已达10厘米以内,响应时间仅为20毫秒。这意味着,一旦船只受到风浪等外力干扰,系统可在极短时间内检测出偏移,并迅速调整推进器输出,确保船舶位置的实时精准保持。”李婷介绍。
让“东方航天港”号发射船在变幻莫测的大海上“稳如磐石”,只是青岛博瑞斯在船舶综控、船舶信息化、海洋高端装备领域展现技术实力的一个缩影。这家成立于2016年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注于船舶自动化、航行控制系统及船岸一体化信息平台的研发、制造、服务,其研究成果已参与配套多个重点项目,包括全球首艘自主航行集装箱船“智飞”号、国内首艘海上卫星发射船“东方航天港”、国内首艘商业火箭回收船“星际归航”号等。
今年3月,青岛博瑞斯在崂山区建设的现代化船舶动力定位系统生产、装配基地正式启用,填补了省内海洋高端装备领域船舶动力定位系统的空白。“崂山基地年产能预计将不低于25船套,产值可达8000万元,可大幅提升海工船舶作业的可靠性、安全性、效率等。”李婷以“智飞”号举例,这艘集装箱船通过搭载公司基于船岸协同的船舶智能航行与控制系统,不仅可以实现人工驾驶、远程遥控驾驶和无人自主航行等多种驾驶模式的切换和监督,还具备了航行环境智能感知认知、航线自主规划、智能避碰等先进功能。“我们所研发的系统,相当于为海洋高端装备装上了‘超级大脑’。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科考船、风电安装铺缆船、起重船、风电运维船等多类船舶,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李婷说。
加快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青岛博瑞斯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正得益于其对技术创新的持续投入。
依托青岛扎实的海洋科研底蕴与完善的产业链配套,青岛博瑞斯构建起从技术研发、智能制造到全生命周期服务的完整闭环体系。目前,已与青岛市尤其是崂山区多家高校院所及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共同推进核心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助力青岛海洋装备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迈进。
比如,与中国海洋大学合作,打造海上智能高稳定性火箭及无人机回收平台。该平台突破传统海上回收平台稳定性不足的痛点,可以在四级海况下快速稳定作业,定位精度≤0.5米、响应延迟≤50毫秒,并且实现火箭与无人机兼容回收,可大幅降低商业发射成本,催生卫星互联网等新业态,牵引精密制造、智能控制等产业链升级。
“这个项目创新性融入了深远海动力定位和波浪补偿功能,可实现火箭与无人机在复杂海况下的高精度、高稳定性回收。”李婷介绍,在日前举办的2025新域新质创新大赛中,“海上智能高稳定性火箭及无人机回收平台”项目从全国770余家参赛单位中脱颖而出,成功入围决赛,展现出青岛博瑞斯在海洋自动化与航空航天交叉领域的创新实力。
又如,与青岛国实科技集团围绕海洋装备智能化升级、国产化技术攻关等领域达成多项合作共识,探索“装备制造+智能控制”的产业协同新模式。未来,双方将聚焦海洋装备智能迭代、大数据应用、科研联合攻关3个方向,通过整合青岛博瑞斯的自动化技术优势与国实科技的装备制造经验,联合开发新一代智能海洋工程装备,并搭建海洋装备智能运维平台。同时,双方还将在国产化PCB模块与火箭回收项目相关技术上开展联合研发,推动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替代。
面向未来,该公司将聚焦技术创新、产业协同与市场拓展三大维度,构建更加立体且具有前瞻性的战略布局。
“我们将持续深耕智能航行系统与船岸一体化信息平台的研发,推动海洋装备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夯实技术根基。同时,依托崂山基地,携手产业链伙伴共建开放协同的技术生态,提升整体竞争力。在此基础上,聚焦国内外重大海洋工程需求,着力推动高端海洋装备在深远海开发、海上新能源等关键领域的规模化应用,持续拓展发展新空间。”李婷说。
[来源:青岛日报 编辑:赵晓珊]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