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青岛城阳公益小店为何成了“神奇杂货铺”
神奇的杂货铺
这家公益小店让慈善成为“多数人做小事”
9月24日下午3点,在青岛市城阳区正阳中路的一条背街小巷里,记者找到了这家名为“慈善棒棒糖”的公益小店。
一座简单的钢结构建筑,周边高楼大厦环伺,毫不起眼。
走进小店,五六十平方米的空间,一眼就能望到头。里面的货物主打一个品种齐全,从布娃娃到非遗草编,从抽纸到大米,常见日用百货一应俱全,甚至还有吉他、滑板车、轮滑鞋等。
就是这样一家普通的小店,在当地却被称为“神奇杂货铺”。
“别看我们这里有这么多货物,进货却没花一分钱。有慈善企业、爱心商户、公益组织大规模捐赠的,也有普通居民送过来的闲置物品,我每天都会和志愿者们做好登记。”吕鹏说。
“吕老师,我们的店要搬了,有台冷藏柜,咱们需要不?”“太好了,店里一些需要冷藏保存的食品、饮料就有地儿放了。我一会儿定下位置,拉过来吧。”
原来是小店周边的一位商户因为业务调整要搬离,想将一台冷藏柜捐赠给小店。
76岁的社区居民柳润香的捐赠让吕鹏印象深刻:“老人家捐过一次后,看到店里又有些空,就发动青岛湛山的老加工户们,把他们库存的童装、玩具甚至还有椅子,打包了好几箱搬进了店里。”
小店里的货,就是这样一件件众筹而来。
进货不花钱,店长还是免费“打工”。8月8日小店开业,正值暑假期间,吕鹏制作了招募链接,发起了“慈善小店长”的招募,短短几天就成功招募39个小店长。
“有小学生,也有中学生。搬货、理货、引客、做短视频、策划活动,整个暑假,这些小店长做得有模有样。”吕鹏说。
有一些是小店长的家长接棒。店长刘建平就是因为孩子的带动“上岗”:“我在和孩子一起参加活动时,也成了小店的忠实粉丝。”
还有一些则是社区的社工、公益组织的志愿者、社区老年大学的老人。“年龄最大的有70岁了。”吕鹏说,“这几个正在理货的大姨就是社区老年大学的老人。也不用排班,谁有时间谁就来。”
几乎“零成本”的运营模式,让小店的货很便宜,10块钱的夏凉被、5块钱的杯子、2块钱的洗发水……
“定价的时候,我们会参考市场价,一般是打八折。如果是闲置二手商品,我们还会和二手平台进行比价,确定一个相对合理的价格。”吕鹏介绍。
低定价形成了“消费即公益”的低门槛,每个进店购买的顾客,都成为公益的参与者。
对于这些善举,小店则以“电子证书”的形式进行奖励,让善意得到正反馈。
小店也有一些促销手段。比如建视频号,小店长、大店长一起上阵录制促销短视频;建微信群,每天发布到货信息;举办慈善市集、慈善义卖挑战赛等活动引流。
比如“多付的133元”。11岁的小店长王睿宸向一位路过的“小姐姐”发出邀请:“姐姐,我们有很多慈善商品,你买东西就能做公益。”
原本只是路过城阳区的“小姐姐”,被举着牌子的孩子打动,进店挑选了67元的商品,结账时却支付了200元:“多的133元是我捐的,希望你们一直做下去。”
开业一个多月,小店的营业额就超过了8000元,因为几乎没有成本,这也是小店的纯利润。
今年3月,城阳区明阳路社区慈善基金成立,第一次募捐就募集善款3万元。
“企业、商户、居民参与慈善的热情高涨,能不能建一个载体,既为基金‘造血’,又能让大家参与进来呢?”明阳路社区党委书记王国华萌生了一个想法。
经过5个月的筹备,“慈善棒棒糖”公益小店开业了。小店的运营收益全额注入社区前期设立的慈善基金。基金的钱由专门委员会管,每月公开账本,用于帮助老人、残疾人和困难家庭,或者搞社区公益活动。
“这个小店是让大家看到,慈善不再是‘少数人做大事’,而是‘多数人做小事’。”王国华说。
(大众新闻记者 张忠德)
[来源:大众日报 编辑:孙宝震]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