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逛得嗨 一场光影盛宴 满城美好回忆
10月8日夜,随着中山公园南门处“海的女儿”彩灯和樱花大道两侧主题灯饰熄灭,为期83天的2025年“青岛之夏”艺术灯会圆满落下帷幕。这场以“山海织绮梦,千灯映星湾”为主题的光影盛宴,不仅是一场极致的视觉狂欢,更是一次成功的城市营销与文旅融合实践。截至闭幕,灯会总入园人数达到30万人次,直接及间接拉动消费超千万元。灯会的举办极大提升了区域人气与商业活力,成功打造了青岛又一夜间文旅消费场景,其影响力与辐射力远超活动本身,以独特的“蓝色海洋”基调,塑造了差异化的城市文化新IP,其产生的“灯会效应”正在持续扩散中。
全城共赴的“记忆回归”
对于青岛市民而言,中山公园的夏日灯会,是深植于几代人血脉中的文化记忆与情感依归。中山公园灯会始于1979年,在此后近30年的时间里,它如同一个璀璨的文化坐标,点亮了青岛的每一个盛夏。然而,由于多种原因,这一盛事在2008年后按下了暂停键,一别就是17年。
“听说灯会要重启的消息,我立刻打电话告诉了亲友们。”76岁的市民王先生是原青岛拖拉机总厂的退休职工,1984年、1987年和1988年,他和同事们3次自制灯组参会,1987年制作的《孔雀开屏》灯组更是收获观众好评,夺得当年灯会的“特别奖”。76岁的“老青岛”张先生在灯会开幕当晚,带着全家老小11口人早早来到了公园。他至今珍藏着一本泛黄的相册,里面是1979年至2008年间,他与家人在历届灯会前的合影。“你看这张,1985年,我女儿就在那个鲤鱼跳龙门的花灯前拍的,现在她都当妈妈了。”张先生说。
90岁的廖先生是自贡人,年轻时入伍来到青岛,后来转业留在青岛。听说灯会要举办的消息,他四易其稿,写满3页稿纸,回忆当年中山公园灯会的盛况,抒发自己即将与灯会重逢的喜悦。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为了更好整合公园城市资源为民服务,实现生态价值转换,提升我市城市夜经济活力,将承载了几代人美好回忆的‘青岛之夏’艺术灯会回归列入了今年的城市公园节活动内容中。”在灯会举办之前的新闻发布会上,青岛市园林和林业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本次灯会特别开辟了“忆光集·灯火纳福”区域,以80年代、90年代城市记忆为脉络,通过光影艺术重现青岛城市魅力与集体记忆,唤醒市民心底珍藏的美好旧时光。
灯会因其全龄友好、慢节奏以及性价比高等特点已经成为青岛市民与亲友欢聚的首选休闲娱乐场所。市民王宏在青岛读完大学后留在青岛,成家立业已经20多年了,这段日子他利用周末时间与妻女陪着河南来青岛的父母游览了栈桥、八大关、五四广场、奥帆中心和中山公园等景区。“在灯会他们玩得最开心,没想到青岛还有这样的光景。”王宏告诉记者,逛灯会不需要拼力气,走走看看,累了就坐坐,这种活动对老人和孩子很友好。
这场阔别17年的灯火重逢,超越了单纯的文化活动,升华为一场全城参与的情感仪式。
差异化文旅IP的精准塑造
与国内众多传统灯会不同,本届“青岛之夏”艺术灯会大胆地选择了蓝色作为主题色,将青岛海洋文化、传统彩灯技艺及现代光影艺术深度融合。灯会采用蓝色为主色调,既是对青岛作为海洋城市的诠释,又能带来消暑降温的视觉体验,同时赋予灯会独一无二的城市辨识度。
“青岛的蓝,是天空的蓝,更是海洋的蓝。选择蓝色,是这座城市给予我们的灵感。”灯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设计之初,他们决定以蓝色为主调,用冰川蓝灯带模拟海风浪花,宝蓝宫顶搭配渐变水蓝光影,全域光影互动与投影技术相结合打造深海幻境。《烟花璀璨》灯组让绿植化身“烟花树”,《幻彩水母》灯组以渐变灯带模拟荧光流动,柔性灯带勾勒触须,光影涟漪扩散,带游客踏入奇幻海底。《时空回廊》灯组以工业文明魅力,构建奇幻时空隧道,开启奇妙穿越之旅。
这一设计理念在灯会中得到了极致展现。步入园区,游客仿佛潜入深海:长达40米的《青岛风情线》灯组,将栈桥、五月的风等城市地标与翻涌的浪花、游动的鱼群巧妙结合;30米的《崂韵流光》巨型灯组,则用灯光雕琢出崂山花岗岩的肌理,山间有云雾缭绕的光影,山脚下是波光粼粼的“海面”,生动诠释了“山海奇观”。
“这不仅是一场灯会,更是一场沉浸式的海洋生态体验。”来自北京的游客王女士告诉记者,“孩子置身于这片蓝色秘境,不停地问关于海洋的问题,这比教科书上的知识更直观、更震撼。”
除了视觉呈现,灯会的IP创新还体现在科技互动与内容共创上。灯会首创了“昼观林相·夜赏光影”双模式,白天,灯组是精致的城市雕塑;入夜,则化为璀璨的光影艺术。
这种深度融合地方文化、拥抱现代科技的做法,使得“青岛之夏”艺术灯会成功跳出了同质化竞争,塑造了一个具有高辨识度和传播力的文旅新IP。
呈现人文关怀的温暖光芒
灯会举办期间,亮点纷呈。动漫巡游、古风汉服巡游、互动游戏……“天天有活动、周周有亮点、月月有精彩”的沉浸式交互娱乐体验,带给人们更多的欢乐;搭建“公园+美食文创”集市,展示精品美食文创,让人们深刻感受到舌尖上的文化之旅;针对现役军人、医护人员、急救人员、大学新生、教师等群体的免票优惠,让灯会的光芒变得暖意十足。除此之外,举办方精心策划多次点灯仪式,为游客们带来别样的惊喜。其中,“点亮青岛之夏·点靓百姓梦想——诚邀您做点灯人”活动将全民参与的氛围推向高潮。市民通过拨打点灯热线、电子邮件等方式,将自己的点灯心愿发送给主办方,在《海的女儿》灯组下进行展示。这一活动让每一位游客都能成为灯会的主角,成为连接不同代际、不同背景人群的情感枢纽,为城市公共生活注入新活力。
一位游客告诉记者,他感觉灯会最动人的篇章,莫过于其充满人文关怀的点灯仪式。据介绍,灯会开幕至今,主办方已邀请了多组嘉宾共同点亮主灯。有保家卫国、戍守边关的军人家庭代表,他们将启动按钮按下,家国情怀在光影中交融流淌;有医护人员代表,他们点亮灯火,寓意着驱散病魔、带来健康与光明;还有来自青岛二中的优秀学生代表,他们是这座城市未来的希望,是茁壮成长的幼苗,他们参与点灯,完成知识之光与未来之光的薪火相传。每一次点灯,是仪式,更是一次情感的共鸣和精神的洗礼,让整个灯会充满温暖而崇高的力量。
在点灯仪式现场,当灯光依次亮起,照亮整个园区,游客们纷纷发出惊叹与欢呼。大家手持荧光棒,共同见证这一时刻,现场氛围热烈而温馨。许多游客表示,参与点灯仪式让他们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灯会的魅力,也为自己的青岛之行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消费活力的“乘数效应”
“青岛之夏”艺术灯会的成功,不仅在于人头攒动的观灯现场,更体现在其对城市夜经济强劲的拉动作用上。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截至10月8日灯会闭幕,总入园人数达到30万人次,太平山中央公园游客量达390万人次,直接间接拉动消费1000余万元。
“灯会开幕后,我们店的营业额平均每周增长40%左右。”在中山公园附近经营一家本地菜馆的老板李伟,切身感受到了“灯会经济”的热度,“尤其是周末,翻台率能到三轮,很多游客都是看完灯会直接过来,啤酒、蛤蜊、烧烤这些夏日标配卖得特别好。”
这种拉动效应是立体的、多层次的。樱花大道上的“光影集趣”市集,汇聚了几十个美食文创摊位,无论是青岛特色海鲜小吃,还是以灯会IP开发的文创产品,都吸引了大量游客;中山公园周边餐饮街区的夜间客流和营业额均有显著提升,“灯会开幕后,我们店的营业额特别是周末,都有大幅增长。”在延安路附近一家本地菜馆的经营者李先生告诉记者。此外,在中山公园门口接乘客的网约车司机王师傅表示,“灯会举办期间,中山公园附近的订单明显上升,打车的人变得更多。”
灯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艺术灯会是布局夏夜经济的重要落子,它有效地将市民和游客的休闲消费从白天延伸至夜晚,形成了全天候旅游模式,为青岛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注入了新活力。”
品牌效应的溢出与扩张
艺术灯会的成功,并未止步于本地,其独特的创意模式和显著的拉动效应,使其品牌影响力迅速溢出,吸引了全国多地政府和景区的目光。“灯会举行期间,我们已接待了来自内蒙古包头、河北邯郸、河南新野、淄博等地的多个考察团,他们前来不仅是‘取经’,更是为了寻求深度合作。”灯会相关负责人介绍。
9月底,河南新野县相关人员在与灯会主办方座谈会上明确表达了合作意愿:希望将青岛的科技应用、市场化运营经验与新野深厚的三国文化、独特的猴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起来,打造一个具有中原特色的灯会品牌。
这是一种超越了简单模式复制的“品牌输出”思路。对于青岛而言,这意味着一套成熟的“方法论”——如何挖掘本地文化、如何进行现代表达、如何市场化运营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形成了可复制的商业价值。与此同时,灯会本身也成为了一个强大的“流量池”。在抖音、视频号、快手等平台,“中山公园灯会”相关话题总曝光量超3亿次,播放量达3000万。这些线上流量不仅转化为线下的入园人数,更持续塑造着青岛“活力、浪漫、创新”的城市形象。
2025年“青岛之夏”艺术灯会已经落幕,但它点燃的激情与思考仍在延续。它证明了,一个成功的城市节庆,既能安放市民的深厚情感,又能吸引各界的广泛关注;既能传承历史的文化厚度,又能展现创新的时代锐度。当千灯熄灭,它们所照亮的前路,是一条以文化为魂、以科技为翼、以惠民为本的城市高质量发展之路。这场光影盛宴,已然成为青岛递给世界的一张崭新名片。
/ 亮点 /
线上火爆 线下奔赴
灯会新媒体传播创现象级盛况
自7月18日启幕以来,2025年“青岛之夏”艺术灯会不仅点亮了城市的夜空,更以一场现象级的新媒体传播风暴席卷各大社交平台,迅速形成了“线上传播—线下参与”的双向奔赴热潮,成为“互联网+互动营销”的典范案例。
线上引流造势点燃热情
灯会活动期间,#2025年“青岛之夏”艺术灯会系列话题在小红书、微博、抖音等平台上均成为现象级吸睛内容,“青岛之夏”艺术灯会取得了7月份抖音平台全国景区销售榜第一的佳绩。在新媒体传播层面,灯会相关视频在抖音端总曝光量超3亿次,播放量达3000万。这些数字不仅标志着本次活动实现了海量级的覆盖,更印证了其内容本身强大的吸引力与共鸣感,成就了名副其实的“现象级”破圈传播。
同时,新媒体传播平台成为了本次灯会“热闹”氛围的放大器与导流器。早在灯会筹备期,一系列创意短视频便已开始预热,吊足了公众胃口。灯会正式启幕后,无数市民和游客在抖音等网络平台上主动分享现场盛况。这些充满感染力的内容形成了持续的传播热点,让“云赏灯”的网友也能隔屏感受到现场的火爆气氛,从而激发亲临现场的强烈意愿,完美实现了从“线上心动”到“线下行动”的转化。
线下沉浸体验兑现承诺
线上流量的洪流,最终在线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兑现。灯会现场,堪称一场视觉与体验的盛宴。精心设计的艺术灯组与青岛独特的海滨风光巧妙融合,营造出如梦似幻的场景。每晚,会场内人头攒动,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家人、朋友、情侣穿梭于流光溢彩的灯海之中,拍照打卡,互动体验,处处洋溢着节日的欢愉与夏日的激情。这份实体空间的“热闹”,与线上虚拟世界的“沸腾”相互印证、彼此赋能,共同构成了本次艺术灯会独一无二的魅力。
灯会期间,举办了“媒体开放日”活动,人民网首页焦点头图区发稿,《科技日报》、大众日报客户端、《山东商报》等全国30多家媒体报道了开幕盛况;开展“网络大V灯会采风行”活动,全国50多位网络大V引发网上赏灯热潮;举办“抖音短视频大赛”,吸引了400多位网友参与互动,一、二等奖获奖者赢得日韩邮轮游和品饮琅琊台美酒的奖励;举办2期“华灯倩影映盛世”摄影师游园活动,300多幅美轮美奂的摄影佳作成为报纸端的珍藏版面和新媒体端的爆款产品。
在灯会举办期间,青岛日报社旗下的青岛日报、观海新闻、青岛晚报、青岛早报、青岛新闻网、老年生活报、青岛画报、读报参考、掌控传媒等媒体的报端和新媒体账号联动,现代化传媒矩阵为灯会的成功举办奠定了声势浩大、高潮迭起的传播基础。
此外,在2025年“青岛之夏”艺术灯会抖音短视频大赛中,市民和游客们用镜头捕捉的中山公园光影盛宴,不仅重现了老青岛人的童年记忆,更让年轻一代感受到城市文化的传承魅力。
“身穿钢甲的孙悟空灯组特别燃!‘海的女儿’眨眼瞬间,真是太震撼了!”在2025年“青岛之夏”艺术灯会抖音短视频大赛中,1986年出生的邵女士获得特等奖,并获得五天四晚日韩邮轮游船票。
/ 延伸 /
打造“青岛之夏”城市IP
“青岛之夏”灯会的成功举办,其意义早已超越一场文化活动的范畴。它是以光影为引擎,驱动城市夜经济跃升、破解发展难题的一次成功实践,为青岛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供了生动的“解题思路”。
它强劲拉动了夜经济繁荣与消费能级提升。灯会如一把钥匙,打开了青岛的夜间活力:“哈啤酒、吃蛤蜊、洗海澡、逛灯会”的“四件套”新格局已然形成。其效应迅速外溢:樱花大道市集上,特色小吃与文创产品销售额激增;周边商圈的餐饮、购物、交通同步升温。“看完灯会去啤酒节”成为夏日游客新动线,这生动诠释了“核心引爆、全域联动”的消费带动逻辑,将“单点闪光”扩展为“全域璀璨”。
“‘青岛之夏’灯会是一场文化盛宴,通过文化消费为市民游客带来了文化体验。它在盛夏开始,并实现了与国庆节、中秋节的联动,推动整个岛城夜经济的发展。”青岛市政协委员、青岛市委党校管理学部副主任李光全认为,“青岛之夏”灯会的举办,形成了一个新的城市品牌,也成为了一个新的城市亮点,在夏季、国庆节、中秋节期间,为游客提供了一个游玩、消费的好去处,它的成功举办也为青岛的文化体验创造了一个新的机会和新的平台。
这届灯会的意义不止于一场文化活动,它让“文旅流量”变“经济增量”,驱动夜经济跃升、提升城市活力。从直接经济效益来看,灯会通过门票销售、特色市集、主题文创等项目直接拉动多元消费;从辐射效应来看,活动将全面激活周边商圈、景点、酒店、餐饮、交通等关联产业,提升周边夜间消费场景的活跃度,盘活夜间商业氛围,形成“吃住行游购娱”的全链条消费拉动。情感消费、体验经济与节庆联动的多重路径,为青岛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如果灯会这样的活动能够持续下去的话,相信也会成为咱们青岛的专属活动。”李光全表示,“青岛之夏”灯会将成为青岛文化旅游消费的一个新的IP、一张新的名片。
“作为我市夏季整体节庆布局的重要一环,灯会衔接青岛国际啤酒节的狂欢氛围,并延伸至国庆节、中秋节的假日经济,共同构建‘青岛之夏’旅游IP矩阵。”青岛市园林和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联动效应能延长游客在青停留时间,吸引更广泛客源,产生“1+1>2”的消费叠加效应,实现客流共享、效益倍增,繁荣消费市场。
“青岛之夏”艺术灯会并非季节性的昙花一现,其与城市记忆、文化基因、消费生态的深度绑定,正推动其向“长效IP”进化。
/ 网友评论 /
网友“霜雪”:中山公园灯会十几年没开了,小时候我爸在那当保安,总有人舍不得门票,站在门外踮脚看热闹,那时候灯会就很热闹了,花灯特别有灵气!
网友“锦心”:小时候每年都来,看到济南的夏雨荷花灯时就好羡慕呀,今年终于来青岛了!
网友“林公子”:我在青岛生活10多年了,春天樱花,秋天菊花宴,现在又看到了新奇的灯会,点赞!
网友“帅的和张张”:研究了很多其他地方的灯会拍照姿势,还想好了穿搭,带着汉服拍出了很多美美的大片。
网友“大龙龙”:年轻时候中山公园灯会必去,记得小时候晚上去看,特别漂亮,满满的都是回忆!
网友“叁九”:以前灯会每年都去看,一晃过去了好多年了,今年去灯会之前还特意翻出很多老照片,去了现场比想象的还震撼,期待明年还能看到更美的灯组!
青岛早报/观海新闻记者 魏铌邦 杨博文 吴冰冰
[来源:青岛早报 编辑:王熠冉]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