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解难题、建生态!青岛自贸片区:从“管”到“服”,助限上批发业逆势回升
青岛自贸片区解难题建生态,前三季度限上批发业销售额超4700亿元
从“管”到“服”,助限上批发业逆势回升
服务业是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具体到对外开放平台来说,大宗商品贸易很大程度上承担了“晴雨表”的功能。
2025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经贸环境,这一“晴雨表”在青岛自贸片区的读数尤为敏感。作为全市开放型经济主阵地,青岛自贸片区限上批发业体量大、外贸依存度高,受国际经贸环境、大宗商品价格震荡、港口政策调整及燃料油消费税改革等多重因素影响,首当其冲,率先承压。
局势低迷之下,青岛自贸片区却于9月实现突围。自5月起,片区限上批发业降幅连续5个月收窄,至三季度末,其限上批发业销售额已超4700亿元,在追平去年同期水平的基础上,实现了0.5%的同比增长。
从承压下行到逆势回升,殊为不易。青岛自贸片区有何“突围”之道?
应对2025年开局困难,青岛自贸片区成立了由管委主要领导挂帅的促进内外贸稳定增长攻坚工作领导小组,打出头部企业“一对一”包保、中小企业“全覆盖”帮扶等系列组合拳,并将政策兑现周期从按年缩短至按月,最大程度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
“面对年初的各种挑战,我们2月份就在全省率先出台了符合国家有关要求的针对性政策,帮助企业稳发展、强信心。但核心问题比如运力短缺等,不是单靠政策扶持就能解决的,也持续影响着地区经济的平稳发展。”提及企业痛点难点,青岛自贸片区投资促进一部业务主任杜威向记者介绍。
缺少资金,是企业面临的直接困难。
片区内532家限上批发业企业中,超400家中小企业组成了行业基本盘,由于它们资产轻、融资难,抗风险能力极弱,一旦遇到风浪,业务就容易停滞。贸易企业发展需要资金,但轻资产公司没有房产可抵押,用传统方式很难从银行融资。没有不动产,企业仓库里价值较为稳定的原油、橡胶等动产能否变成抵押物?
这时候,青岛自贸片区首创的动产质押融资业务模式起了大作用。
近年来,青岛自贸片区牵头建立“数字仓库”,对片区内宝泰仓库、济钢国际物流园等4个仓库、共7.8万平方米空间开展数字化改造,加装集成AI识别算法的摄像头和红外感应器。货物入库后,其数量、状态被实时监控,生成唯一且不可篡改的数字仓单,实现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这解决了银行对于动产质押融资“看不住货”的担忧。
贸易生态,才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有了数字仓库作为信任基础,青岛自贸片区开始构建更宏大的平台。今年5月,西海岸国际能源自贸港暨青岛自贸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一站式服务基地正式启用。这里不仅向辖区内企业免费提供办公空间,更集成了政务审批、行业咨询、金融财税等多元化服务窗口。
“我们拿出一整栋楼来作为建设‘能源自贸港’的物理载体,吸引企业入驻,但核心不是为了收房租。”杜威说,“只要企业正常运营,场地免费使用。楼内配齐了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可能需要的方方面面的基础资源,就是要让企业办事‘能在同一个地方找到需要的人’。”
青岛自贸片区同步设立10亿元规模的大宗商品贸易风险补偿资金池,并与青岛市担保集团联动,为动产质押再上一道“安全阀”。通过设计风险分级补偿机制,即便遇到质押货物贬值,银行最终所承担的风险也极低。
此举解决了银行在动产质押融资中的另一个顾虑——万一货价大跌,风险如何处置。目前,该模式已累计带动银行新增授信超50亿元,有效对冲了价格波动风险。
这套以数字仓库破解融资难题、以能源自贸港优化营商环境的组合拳,让青岛自贸片区贸易企业在逆势中站稳了脚跟。青岛西海岸国际能源自贸港启用当天,48家企业及服务机构集中入驻,如今这个数字已经快速增长到120家,吸引力可见一斑。
从“管”到“服”,政府角色的深刻转变,是这一切创新背后的根本逻辑。
“服务好现有企业,与招商引资同样重要。”杜威表示,“通过解决融资等地域依赖性强的痛点,企业便能留得下、发展好。”
以制度创新破局、以数字赋能提质、以产业集聚强链,青岛自贸片区获批设立六年来,限上批发业销售额累计超2.7万亿元,纯增量贡献占全市近三成,不仅实现了限上批发企业数量从96家到532家的跨越,更走出了一条从“通道经济”向“枢纽经济”跃升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新路径。面向未来,青岛自贸片区将持续深化数字化贸易生态建设,拓展制度型开放新空间,奋力打造服务国家战略、链接全球资源的国际贸易枢纽。(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凯 见习记者 高小岩)
[来源:青岛日报 编辑:孙宝震]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