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聋哑人看病需要纸笔交流,今后可以通过手语交流轻松看病了!5月12日,在市北区卫计局举办的手语培训班中,来自市北区社区服务中心的30名社区医护人员学习手语。课程结束以后,他们将成为全省首批社区医院手语翻译,帮助聋哑人看病就医。据统计,今后整个市北区共11所社区医院将陆续开展手语翻译,为全区约2000名听障人士提供服务。
全省首次手语翻译进社区医院
“兄弟姐妹们,咱们的福利来了,今后在社区医院看病,也有手语翻译了,大家有什么不懂的,尽管问,有什么需求,尽管提。”5月12日下午,在青岛市市北区手语导医志愿服务进社区医院启动仪式上,市北区聋人协会韩主席通过手语向大家传达了这一利好消息。启动仪式选择在辽源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举行,现场10多位听障人士通过手语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和困惑。
据市北区卫计局社管办厉彦芳主任介绍,目前,市北区约有2000名听障人士,包括弱听、重听、老化聋等,因为沟通不便,他们在就医中遇到了许多困难,所以许多聋哑人不敢前往医院看病。看病,成了他们日常生活中最担心的事情之一。
为不断改善听障人士的就医感受,缓解听障人士“看病难”问题,让这一群体能和普通市民一样,享受到市北区“改善医疗服务行动”带来的优质、高效、便捷的诊疗服务。市北区卫计局联合王建民手语工作室启动“手语导医志愿进社区医院”活动。
据悉,这是山东省首次将“手语服务”引入社区医院,积极推动了全省的无障碍医疗建设。通过开展就诊志愿者陪伴、窗口人员手语培训、健康宣教讲堂等多种形式的服务,将为听障人士提供来自家门口的个性化、人性化细节医疗服务。
市北区约2000名听障人士受益
启动仪式结束后,王建民手语工作室负责人王建民现场为来自市北区社区服务中心的30名社区医护人员教授手语。
王建民告诉城市信报/信网记者,正常人看病住院,都是通过言语和医护人员交流。可是,聋哑人士怎么办?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自去年年底,市立医院和妇儿医院引进了手语翻译志愿者,帮助这些有特殊需求的患者。这些志愿者,也都是从他的工作室里走出来的。
然而,运行半年多,他发现了一个问题。“大医院看病挂号难,看病费用较高,很多听障人士担负不起,于是我就提出了将手语翻译引进社区医院这个想法,一来让他们的看病之路更顺畅,二来加大健康宣教。”
厉彦芳主任也表示,活动前期,志愿者团队派出13名志愿者进入社区医院协助开展手语志愿服务。下一步,市北区卫计局将对1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进行手语培训,使其学会基本手语对话,特别是病人看病时所需的手语。另外,根据实际情况和效果,将逐步考虑推广到市北区所有社区医院。今后,听障人士到市北区社区医院看病,可以先找手语翻译,让他们陪同看病。
此外,这些听障人士还可以在社区医院建立门诊统筹签约,签约后享受国家基本药物70%的报销比例,门诊挂号费也将从10元降到1元,老年人还可每年享受一次健康查体。筛查发现是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可享受签约社区医院每年4次的随访检查等一系列待遇。
文/图 城市信报/信网记者 王鑫鑫
[编辑:刘雯]分享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