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比精神疾病更可怕的是病耻感 别让误解延误病情

2018-10-11 08:24:56
来源:青岛日报
责任编辑:可可

原标题:比精神疾病更可怕的,是病耻感

出现精神障碍却不能坦然地到精神专科医院就诊,这本身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障碍。从医三十余年的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开放病房主任高安民遇到过形形色色对精神疾病的恐惧与偏见。“由于缺乏心理知识而产生的病耻感深深地困扰着精神疾病患者。很多人明明出现了精神障碍的症状,却拒绝接受现实,宁可忍受痛苦,也不愿积极治疗。”高安民告诉记者,从他的从业经验来看,大约只有四成左右的焦虑抑郁患者选择去精神专科医院就诊,而更多的患者则回避规范治疗,许多疾病本身并不严重,却因为延误治疗而加重。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不敢就医:

怕被戴上“精神障碍”的帽子

记者在市精神卫生中心遇到了一位焦虑的母亲。她告诉医生,她是为儿子来求医的。她的儿子大学毕业后没有就业,在家读书准备考研究生,一晃几年过去了,研究生没有考上,却出现了失眠、烦躁、不愿见人等一系列心理问题。但孩子拒绝就医,万般无奈下,她只能代替孩子来看病。当医生告诉她一定要见到患者本人才能诊断时,这位母亲不住地摇头:“不行不行,他是不可能来看病的,他怕别人说他‘有精神病’。”

据医生介绍,一些患者及家属担心就诊信息流传出去,选择回避就医。“其实,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只占20%左右,其他绝大部分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后病情都会有明显改善,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高安民说。

曲线求医:

不愿到精神专科医院就诊

浑身难受又查不出问题、相关指标正常却整天喘不过气……有些“怪病”与精神障碍有关。很多患者由于病耻感往往辗转于综合性医院,不愿到精神专科医院就诊,贻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小美(化名)是一名高中学生,性格活泼开朗。暑假去西海岸新区经过海底隧道时,小美毫无缘由地觉得紧张起来,胸闷,心跳加快,当车子开出海底隧道时,小美的胸闷感觉就基本消失了。难道是心脏病?第二天家长带她到医院做了全面检查,没有发现异常。以后这些症状时不时地发作,对她的心情、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几经周折,小美终于被带到了青岛市心理咨询中心就诊。医生根据小美的表现,判断她得了惊恐障碍症。据青岛市心理咨询中心姜桂兰主任介绍,如果长期处于负面情绪之中,会造成心理防线降低,从而导致各种负面情绪积压过多,到达一个顶点之后,就会对身边的环境或者事物产生惊悚、恐惧、畏惧等多方面的情绪体验,在心理上产生惊恐障碍。

“孩子出现了明显的心理问题,应该及时到专业医院就诊,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姜桂兰说。

异地就医:

为了名誉宁可舍近求远

在高安民接触的患者中,有些患者从外地自费来青治疗,最远的一位患者甚至从东北来青就医,“异地求医的患者中,以学生居多。”

一位心理咨询师告诉记者,他的求助者中,也有外地人士。他们通过他的公众号找到他,每周定期通过网络视频进行心理咨询。“虽然心理咨询行业的第一职业操守就是保密原则,但求助者还是有诸多担心,他们宁可舍近求远,也不愿就近求助。”这位心理咨询师说,网络视频咨询或许可以缓解一些一般性心理问题,但对于严重的心理问题未必有效,甚至可能贻误治疗。

心理专家

别让误解延误病情

●不少就诊者一听到服药,就会担心药物副作用。

姜桂兰指出,现在常用的都是新型精神治疗药物,除了常见的口干、便秘等,基本上没有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

●有患者担心会出现药物依赖,一旦吃药就要吃一辈子。

姜桂兰说,只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药物,根据患者的表现,结合心理治疗,很多患者在医疗到一定阶段时是可以停用药物的,所以没必要担心是否会出现药物依赖,应该把关注点放在自身恢复和调节上。

●一旦住院会不会越住院病情越重?

高安民说,精神疾病和其他疾病一样,只要早发现早治疗,绝大部分症状是可以得到明显改善的,难以治愈的严重精神障碍只占20%左右。而且随着医学的发展,诊疗技术的提高,这些疑难问题也正在逐步得到解决。

●青少年一朝患精神疾病,终生难以治愈吗?

高安民说,青少年是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对于青少年精神疾病的诊断会非常慎重,不会轻易扣上精神疾病的帽子。由于受学业压力或睡眠缺乏的影响,有些青少年会发生情绪变化,产生逆反心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周围环境的变化,再加以医生的专业指导,这些异常情绪会得到逐步排解。总之,确诊精神疾病是非常慎重的过程,社会各界也要提高对精神疾病的接受度,营造宽松环境,降低患者的病耻感,以有利于精神障碍患者早日康复。

●医院以及医生如何为患者保密?

高安民表示,精神专科医院和其他医院一样,不会泄露病人的个人信息。“有这种担心说明社会对精神疾病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高安民说,精神疾病既有特殊性的一面,也有普遍性的一面,无论是社会还是患者都无须过于紧张:“确诊、治疗、康复,这是医生诊治疾病的过程,治疗精神疾病也不例外,所以,诊治其他疾病的原则也适用于治疗精神疾病,医生会尊重每位病人的隐私。”

社会各界

共建心理健康网络——

将心理干预延伸到普通人群

近年来,青岛市政府制定了《青岛市健康心理行动实施方案(2017-2020年)》。各部门按照《方案》要求,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服务。

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王春霞介绍,该院以心理健康教育基地为依托,每月安排心理专家在市南区、市北区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固定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对社区中常见的精神健康问题进行指导和援助,每年安排“名医进社区”活动200次。“为了把心理干预由精神障碍患者向普通人群延伸,从源头上化解心理危机,我们建立了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开通了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目前已成为青岛市突发事件应对体系中一支重要力量。”王春霞说。

青岛市教育系统进一步完善了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中小学校普遍设立了心理辅导室,并配备了专职或兼职教师,中小学校心理健康课程开课率已达100%。高等院校也普遍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室)。

近年来,社会各界都在关注心理健康建设。由青岛日报主办的青岛心理联盟与青岛市中院等机构联手成立心理援助服务中心,对校园暴力、人身伤害、抚养权与探视权变更等涉及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事件当事人提供无偿的心理援助。

[来源:青岛日报 编辑:可可]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8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 新闻备案:鲁新网201653205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