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青岛大名路小学设“微学期” 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

2017-03-27 10:51:13
来源:信网
责任编辑:洛克

现如今青岛大名路小学700多名学生不仅在每周五参加全校的选班走课,在学校“微学期”中也能选择并参与适合自己个性化成长需要的课程,这让上学充满了更多的乐趣。“我儿子上一年级,从来没有自己买过东西,在学校‘微学期’参加了‘超市购物’的数学学科实践活动后,现在经常主动承担起了去楼下超市帮我买日用品的任务,而且每次都做的井井有条。”家长如数家珍地告诉记者,是“微学期”丰富了孩子学习生活,教会了孩子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本领。

众所周知,每年度通常都是两个学期,而现在青岛大名路小学的学生每年度有四个学期,即在常规的学期里再多设置一个“微学期”。校长周韫轶介绍说:“学校现在实行的是‘4.2’学期制度,即在基本保证国家规定的每学年38个教学周、12个周假期的前提下,将每学年划分为4个学期和2个假期。“4学期制”是在“五一”、“十一”黄金周后一个星期集中安排的“微学期”。“微学期”的设立,旨在给学生学习一个缓冲过程,让孩子更好地“收心”,假期家长带着孩子外出游玩,返校后立马投入正常教学活动,小学生会有各种不适应,学校集中利用这段时间安排“微学期”,各年级可以不急于推进教学进度,而是基于学生需求设置特色课程,有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专家助力课程”,有开阔学生视野的“校外游学课程”,有锻炼学生学科能力的“参与体验课程”等等,这些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累积知识,形成学科学习的核心素养。

学生和家长热议的“微学期”缘何受欢迎?周韫轶介绍到:“‘微学期’课程安排从学生的个性化成长的视角出发,多选择的学习方式,多元化的课程体验,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一年级数学课里有一节课是《认识人民币》,这节数学课与生活结合,落到实处就是教会孩子们在实际生活中学会使用人民币,可以自己去买东西,在购物全程孩子们需要面临和解决很多数学和生活的实际问题,这是一年级家长朋友最为推崇的一节课。因为,这样的课程学习不光让孩子们学会了课本知识,还让孩子们参与体验的现实生活。”于玲老师告诉记者,三年级的“微学期”围绕“端午节”为主题,把各学科的内容进行了整合,“语文老师从研究端午节文化、诗歌入手,综合实践老师指导学生做手抄报,数学老师给孩子们一张纸,让孩子们自己计算尺寸,制作纸壳版的棕子,然后课堂学习再延展到家庭生活,家长和学生一起动手,用五彩线将纸壳粽子变成彩色粽子。”几堂课下来,每个孩子不光对端午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练习了数学计算、几何制图、手工制作、报刊设计等等。六年级一班学生万钰和她同学都非常喜欢“微学期”的学习经历,“微学期”让她与同学们学习眼界大开,他们走进不同大学、走进社会实践基地、走进博物馆学习探究,他们徒步去“寻访青岛名人故居”,亲身沐浴文化气息,感悟名人风范,名家名篇的学习就这样从课堂,从书本里活了起来……青岛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邓云锋得知学校开展“寻访青岛名人故居”的课题研究后,还鼓励同学们,“要继续探访下去,不仅走进故居,还能走进名人的内心世界。”而对口学区的青岛大学市北附属中学校长马鹏业说:“我们作为衔接学校,为大名路小学的‘微学期’提供了小升初引桥课程的支持,以此引导学生做好心理学业双重准备,也感受到大名孩子升入初中后饱满的学习热情,还能运用习得的学习方法,顺畅进入初中的学习。”

设置“微学期”是学校对课程结构的变革与尝试,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成功案例。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柴清林告诉记者:“青岛市是全国中小学课程改革最早试点城市,支持学校根据实际积极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支持学校调整课程结构、丰富课程内容、延展课程时空、推行弹性课时。‘微学期’创新课程设置,使得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呈现出开放的学习场景,取得了个性的成长效应,而全市也将建立‘学校课程超市’为基层学校的推进教学改革提供帮助。”

“别以为‘微学期’就是带着孩子玩,”周韫轶笑着说,“‘微学期’课程设置中除了各年级特色内容外,还专门开辟了‘学科加油站’,帮助在某一个阶段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查漏补缺,梳理知识脉络。老师采取‘一对一’或‘一对几’的方式在孩子的‘最近发展区’提供学习助力,各年级制定的‘加油’方案提前印发给所有的学生,让孩子和家长自己来选择,和学科老师预约上课时间。”记者了解到,四年级“微学期”周二下午一点半到三点“英语加油站”时间,没有选择“加油站”的孩子可以到操场进行拓展训练,而选择“加油站”的孩子就在教室内接受任课老师的个别辅导。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有升告诉记者:“大名路小学设置“微学期”很有创意,这种做法显示了时代的特点,是学校教育的开放,也是学习资源的开放,更是孩子、家长参与学校课程的开放。‘微学期’代表了现在课程改革的方向,这种课程重构的探索为师生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平台,他们乐在其中,快乐成长。”

采访后记:

现如今全国上下倡行国家课程校本化,课程管理的重心不断下移,中小学有了课程决策的权利,成为课程施行的最重要、最关键的管理者。学校需要积极探索学科内、跨学科内容的整合,需要采取分散或集中的方式,统筹安排综合实践活动、地校课程、班队会等课程。还要通过对课程的设置和实施,丰富学生学校生活,使学生习得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获得不一样的课程体验,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获得个别化的学习支持。青岛大名路小学经过价值定位、听证讨论、确定方案,2016年初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微学期”的课程建设主张,通过自我规划、自我规范、自我规措的管理体制和课程设置,最大可能满足学生差异化成长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学生广泛受益,家长大加赞誉,值得关注和借鉴。(文/孙 军)

[编辑:洛克]
信网版权稿件,欢迎转载。转载时请保留完整信息,否则追究侵权责任。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到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7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 新闻备案:鲁新网201653205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