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驻青高校多个“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典型案例获国家、省级认定

原标题:近期,驻青高校多个“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典型案例获国家、省级认定,这些案例破解传统教学痛点,构建起个性化、精准化的智慧教育新生态——

“人工智能+”的高校实践

本版摄影 韩 星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杨琪琪

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力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重构着我国高等教育新的发展格局,推动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突破传统框架、实现系统性变革,成为赋能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

近期,驻青高校在“人工智能+高等教育”领域捷报频传,多所高校的创新实践入选国家、省级典型案例——在教育部第三批“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典型应用场景案例遴选中,中国海洋大学“深蓝智教:基于‘智渔’平台的水产教育图谱自适应学习体系构建与实践”获批。此前,山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公布的2025年“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典型应用场景55个入选案例中,驻青高校占据15席。

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的赋能早已渗透到育人全流程:它可以是“智能导师”,精准捕捉学生知识薄弱点,推送定制化学习内容,提升课堂内外学习效率;可以是“就业向导”,通过大数据洞察行业趋势,帮学生明晰职业规划;它还可以是“思政助手”,用鲜活的形式让思政教育更具感染力……

重构课堂,让教育个性化精准化

在高等教育数智化转型中,驻青高校立足学科特色,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学全流程,破解传统教学痛点,构建起个性化、精准化的智慧教育新生态。

“‘智渔’平台不仅能自动集成领域前沿科研产业动态,还能生成课件模板,帮助我快速梳理出清晰的教学思维导图。”作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贝类增养殖学》主讲教师,中国海洋大学郑小东教授感慨道。如今,借助“智渔”平台的赋能,他已实现教、学、管、测、评教学全流程的智能化覆盖,既能高效备课、优化教学模式,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随着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的发展,水产学科传统教学逐渐显露出短板:一方面,多学科新知识与产业新技术在水产领域的应用迭代加速,传统教学难以实时跟进,导致教学资源更新滞后;另一方面,学情分析多依赖教师经验,无法基于过程性数据精准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创新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使得个性化教学效率低、效果欠佳。”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副院长高勤峰向记者介绍,为破解这一难题,中国海洋大学依托全国新农科水产教育联盟,联合62家高校、科研院所及行业龙头企业,以4TB多模态语料库为基础,运用国产大模型打造“智渔”智慧教育平台,并构建起覆盖“知识—能力—素质”三维度、六要素的动态教育图谱。

“该平台超越了传统在线教学平台的局限,打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都能开展教与学。”高勤峰补充道,借助平台的全链条智能化支持,不仅能全面评估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还能针对性推送学习资源。目前,“智渔”平台已覆盖国内1300余所高校,累计选课89万门次,互动超450万次,实现了个性化学习路径推荐、岗位胜任力精准匹配及教学策略智能优化等核心功能。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当前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的赋能,早已跳出单纯的课堂教学范畴,更加聚焦学生核心能力的锻造与综合素养的提升,成为推动育人目标升级的重要力量。山东科技大学打造的“AI赋能:安全工程知识图谱驱动的智慧教育新生态构建”案例,便将AI技术与安全工程专业教学深度融合,依托10门智慧课程搭建起数字化教育新生态,成为这一趋势的生动实践。

该案例从顶层设计破局:先系统梳理人才培养方案,绘制成可视化矩阵图,清晰建立起毕业要求与课程目标的对应关系;随后打破课程间的壁垒,推动学科交叉融合,逐步构建起结构化的安全工程专业知识图谱,并为图谱配套动态更新机制,确保教学内容能实时跟上技术发展与行业需求的步伐。“在课程建设层面,我们深度融合‘知识+问题+能力’三层架构,划分出基础知识层、核心问题层与能力培养层,打造出以实践与创新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教学中,我们会把复杂的行业问题拆解成一个个实践项目,让学生在真实产业案例的驱动下主动寻找解决方案,锻炼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山东科技大学安全与环境学院副院长刘音介绍。目前,山东科技大学已建成全国首个安全工程专业知识图谱,涵盖1066个知识点、10813项教学素材;10门专业核心智慧课程也首批上线智慧树平台,向全国560余所高校开放共享。

面对高等教育领域如何利用大语言模型等生成式人工技术培养学生智能时代高阶思维能力的问题,青岛理工大学创新探索“人智协作”教学模式,让AI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有效激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我们希望通过人智协作的方式,引导学生用对话交流的形式自主学习,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中个性化不足的难题。”青岛理工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副院长周炜介绍,学校申报的“面向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人智协作’教学”案例,以“智慧问学”等高阶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理念,通过智能导师、智能助教、智能学伴三类AI角色的协同配合,系统推动教学流程重构。具体来看,三类AI角色各有侧重:智能导师主打“因材施教”,会根据学生的个体学情开展对话式引导,尊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供定制化学习方案,通过启发式的连续追问,实现“知识转化”学习过程,消解过度依赖AI导致的高阶思维能力培养乏力的问题;智能助教聚焦“课堂辅助”,在授课过程中实时响应学生疑问,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跟上课堂节奏,课后帮助老师备课及批改作业;智能学伴则专注“能力训练”,通过“与大模型PK的你问你答”“与同学PK的他问你答”两种形式,重点锻炼学生的判别性思维和“会提问、善提问”的智慧问学能力。

“在‘智慧问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被动听’,而是‘主动问’,形成‘以问促学、越问越深’的良性循环。值得一提的是,教学过程中积累的高质量问答数据集,还能用于训练垂直领域的课程大模型,助力学生与人工智能在互动中共同演化、双向提升。”周炜说。

全链赋能,构建育人新闭环

除了革新日常教学模式,驻青高校还将AI技术延伸至思政教育、就业服务等育人关键环节,通过智能化手段破解思政案例难挖掘、就业服务效率低等问题,构建起全链条赋能的育人新闭环。

“新工科授课如何自然融入思政元素?怎样让思政案例既鲜活又能打动学生?”青岛农业大学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人工智能系主任赵磊在备课《智能科学与技术导论》“智慧农业”章节时,曾被这两个问题困扰。借助学校打造的“课程思政育人案例库建设——教师智能备课助手”,难题迎刃而解——平台为他生成了一则既贴合国家战略、又彰显学校特色的思政案例。这则案例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盐碱地综合利用为核心主线,既契合学校应用型本科办学定位以及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新工科”建设要求,又以青岛农业大学“AI驱动空天地一体化智慧农业平台”的真实科研成果为载体,巧妙破解了学生“专业学习与国家战略脱节、社会责任感不足”的痛点,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同频共振。

而这一案例的高效生成,正是得益于该智能备课助手的创新设计。青岛农业大学的这一案例,创新性地将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打造了专门服务于思政教学案例生成的智能化平台。赵磊介绍,自2024年5月上线以来,该平台已累计生成高质量思政案例2万余条,案例采用率高达92%,将教师备课效率提升80%以上。“借助系统对课程特征、知识点属性与思政元素映射关系的智能分析,教师仅需30秒就能获取符合专业特色、贴合教学实际的思政案例,有效解决了教师‘不会挖、不敢用、不知道怎么用’的课程思政建设难题。”

“金九银十”招聘季,青岛恒星科技学院2025届网络工程专业毕业生小李专程来到学校就业创业赋能中心的“元宇宙职场体验中心”。“马上就要参加企业面试,我想通过‘恒小星AI’做最后一轮模拟冲刺。”小李说。

戴上VR设备,小李瞬间“进入”虚拟招聘场景:AI就业数字人主动上前,清晰介绍目标岗位的职责要求、技能需求;随后他走进企业虚拟面试间,与几位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的数字形象面对面沟通。回答技术问题时,系统实时弹出提示:“语速过快,建议放缓节奏”“‘分布式框架应用’表述模糊,可补充项目中具体操作细节”。面试结束后,AI系统便结合HR评价与面试表现,生成《求职能力分析报告》,明确指出他在面试中的不足,还贴心推送了3门针对性技能课程。

这一系列“手把手”的就业服务,背后是青岛恒星科技学院“‘恒小星AI’赋能就业,提升高校数智就业服务”案例的支撑。该项目依托省级大学生就业创业赋能中心,打造“数智化+全链条+多维度”就业服务体系,构建起“AI就业助手+VR职业测评+元宇宙招聘”的多模态服务生态,核心涵盖智能咨询、岗位推荐、技能培训三大功能,从职业规划到求职落地全程护航。

“通过AI精准匹配与沉浸式培训,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提升12%,人岗匹配准确率达92%;同时,依托‘学社制+校企协同’模式,联动340家企业、175家校外就业基地,为学生提供定制化岗位推荐,2024届毕业生平均求职周期较往年缩短28%,有效缓解了‘求职难、匹配慢’的痛点。”恒星大学生就业创业赋能中心研发部部长朱燕娜介绍,自平台上线以来,已累计服务学生超2万人次,覆盖2024届、2025届两届毕业生;人工咨询量同比减少70%,过去学生要等1至2个工作日才能收到的就业政策解答,如今通过AI助手实现“秒回”。

[来源:青岛日报 编辑:孙宝震]
精彩美图 更多 >>
2025 10/20 07:10
· 来源 ·
青岛日报
· 责编 ·
孙宝震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