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金秋时节 “校园农场”收获了
当秋风拂过校园,这里便成了最生动的自然课堂——柿子、石榴挂满枝头,花生、地瓜深藏地下,玉米地里一片金黄。金秋时节,青岛多所中小学、幼儿园的“校园农场”迎来丰收,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摘柿子、挖红薯、刨花生、掰玉米,体验劳动与收获的快乐。近年来,岛城越来越多的学校通过开辟“校园农场”,组织学生“跟着节气去耕读”,创新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并探索“劳动+跨学科融合”的路径,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孩子们在亲近自然、体验农耕的过程中,提升了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从土地与自然中汲取成长的力量。
青岛第二实验初中:
“生态园”秋收成“活教材”
10月21日下午,青岛第二实验初中的校园里洋溢着收获的喜悦,以“硕果传情,爱载校园”为主题的第十届采摘义卖活动拉开帷幕。师生们在梧桐树旁的采摘区摘下柿子、海棠果,在操场义卖区售卖闲置日用品和手工制品。特色徽章、帆布包搭配盲袋抽奖环节,更为这场融合劳动体验与爱心传递的活动增添了趣味,成为校园里最温暖的秋日记忆。
这场热闹的采摘节,是二实验“绿意盎然生态园”秋收成果的生动缩影。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实践基地,这个由学生自主打理的“微型农场”,以累累硕果讲述着一整年的耕耘与成长。
自农场建立以来,“节气种植”始终是学生们遵循的核心原则。从春天研究土壤改良,到夏天搭建篱笆、照料藤蔓,再到秋天迎来蔬果成熟,初一、初二的社团成员们始终以节气为指引:得知海棠果需等到霜降后才更加香甜,便耐心等待;错过麦子的种植时节,就迅速调整计划,补种香菜、菠菜,确保每一寸土地都不辜负时令。
农场的收获也为采摘节注入了浓厚的“劳动底色”。学生们采收的农作物,不仅是义卖活动的“天然素材”,更让大家在亲手采摘中深刻体会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曾经,为了改良土壤,他们跑到校园小花园收集松针拌入泥土;为了选择合适的工具,运用数学知识计算篱笆面积,利用物理杠杆原理挑选锄头;美术课设计的农场Logo、音乐课学唱的劳动号子,都成为丰收时节里最独特的注脚。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采摘节的爱心传递与农场精神一脉相承。各班义卖所得将汇总为爱心基金,用于援建山区学校、帮扶弱势群体。正如学生们在农场里精心照料每一株幼苗,如今他们也用劳动成果温暖更多人,让“奉献”与“成长”在秋收时节实现双向奔赴。
青岛枣山小学:
小农场里实现“大成长”
最近,每天中午,青岛枣山小学五年级的学生都会展开一场丰收季特别行动——采收“校园小农场”里亲手种植的玉米。从播下第一粒种子,到迎来收获,“小农场”见证了孩子们的成长与蜕变。这里不仅是孩子们亲近自然的乐园,更是学校“巧手慧心”劳动教育品牌的重要实践基地。
四季轮转,季节更替,校园不仅是教书育人的沃土,也是作物蓬勃生长的良田。上学期,在家委会的协助下,学校开辟了校园小农场。各班纷纷认领自己的“责任田”,小白菜、生菜、小葱等蔬菜种子,带着孩子们的期待被播撒进土壤。种子发芽后,小农场进入忙碌的耕耘阶段。浇水、施肥、除草,每一项工作都需要耐心与细心。课余时间,总能看到学生们活跃在小农场的身影。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学会了各种农事技能,更懂得了责任与坚持的意义。经过几个月的精心照料,小农场迎来了收获季。学生们亲手采摘劳动成果,并将这些蔬菜带回家中,转化为美味佳肴,深刻体会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真谛。
秋天的校园,红彤彤的石榴压弯了枝头,花生在泥土下静候收获,毕业生赠送的枣树也已结出硕果。近期,在学校“劳动揭榜”活动中,学生们自主揭榜,组成劳动小分队,走进小农场的花生种植区。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很快掌握了拔花生的技巧:不用蛮力,而用巧劲。一串串饱满的花生破土而出,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劳动是成长的“必修课”,不仅让学生在挥洒汗水中淬炼意志,更以多元体验为窗口,引导他们在耕耘中理解责任与担当。
市北区第二实验幼儿园:
特色耕读教育滋养童年
上午10时,在市北区第二实验幼儿园周口路园区的“希望庄园”里,老师带领萌娃们在“农场”里展开“秋日限定版”的“寻宝游戏”——大班的孩子拿起小锄头、挥起小铲子,兴致勃勃地学挖红薯,每挖到一颗红薯,就爆发出兴奋的欢呼声;中班的孩子则戴上厨师帽、套上小围裙,亲手制作柿子茶,在围炉煮茶的氤氲香气中,细细品味秋天。
农场里种植着青椒、茄子、丝瓜、萝卜、白菜、油菜等农作物。这里是孩子们亲近自然的乐园,更是耕读劳动教育的“天然活动室”。“在这本书里,能找到哪些秋天的果实?”“地瓜是怎么在地里长大的?我们来看一看《红薯,你从哪里来》。”耕读劳动教育从阅读开始,以劳动实践展开。萌娃对农作物的每一次探索认知,都是一堂生动形象的“现场教学”。他们鞋上、手上沾的泥土,是自然的成长印记。从翻土到收获,简单的农事活动成为拓展经验、滋养精神的起点。孩子们在春种秋收的循环中,不仅感知了万物生长的规律,更将勤劳、合作与珍惜的品质内化于心,让“劳动创造美好”的种子在心中深深扎根。
从原先零散分布的小菜田,到如今集中打造的种植园,在这所以“自然天成 蒙以养正”为教育理念的幼儿园里,幼儿劳动教育找到了最肥沃的土壤和最适合孩子的路径。“耕读劳动教育是从我们多年实践的节气食育和物候农事教育进阶而来的,‘耕’以强身健体,‘读’以润养心灵。意在培养幼儿‘养德、启智、健体、润美、育劳’五育发展,让幼儿在自然劳动和文化的双重熏陶下,获得充分自主的全面发展。”市北区第二实验幼儿园周口路园区教研主任尚平介绍,幼儿园打造了农耕体验空间、动物饲养空间、田野游戏空间、研学实践空间和耕读阅读空间等多维空间。从一粒种子的破土到一颗秧苗的拔节,从一本绘本的共读到一次田野的探索,孩子们在泥土里种出春天,也会在书页间遇见星辰大海。
青岛晚报/观海新闻/掌上青岛记者 董真 于娜
[来源:青岛晚报 编辑:王熠冉]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