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兰领奖后扮鬼脸
场刊评分
“你们是因为自己在戛纳的生活太奢华,为了自我反省才把(金棕榈)大奖颁给讲述普通人艰难生活的《我是布莱克》的吗?”第69届戛纳电影节颁奖礼刚刚落幕, 就遭到了媒体的一致嘘声,事后无论是影评人、影迷都在各自的社交网络上发表了对本届电影节结果的不满。
争议主要集中在获得了历史上场刊最高分的《托尼·厄德曼》以及好评不断的《帕特森》。《她》不但未能获得金棕榈,而且连任何安慰性的奖项都没有,反而一些中规中矩的片子《我是布莱克》《只是世界尽头》都拿下了最重头的大奖。
在场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共同的嘘声,显然无法阻挡本届戛纳评审团的“特立独行”。然而,本届戛纳电影节就这么结束了。总之,这届戛纳电影节在奖项的各个方面都让人大跌眼镜,也让本届电影节成为“第69届争议电影节”。
影片争议
“瞎眼”评委毁了竞赛单元
《我是布莱克》是79岁高龄的英国老导演肯·洛奇的新作,故事讲述了患有残疾的木匠在体制官僚下,最终走向死亡的悲剧。是他本人一贯的“政治正确”式电影,关注底层工人阶级的悲欢离合也与他之前的作品相比未有太大的突破。对于获奖,导演肯·洛奇本人表示“受宠若惊”,他甚至觉得把已经离开戛纳的他再度召回被“吓到”了。
但是法国的《电影手册》就直言说:“这届质量相当高的主竞赛单元被一群眼瞎的评委毁了。”
虽然之后的评委媒体见面环节,众评委给出了关于评奖结果的解释,但是依旧不能服众,评审团主席乔治·米勒表示主竞赛影片诸多,很难抉择,争论了很久,这是大家共同商量的结果。而评委之一的唐纳德·萨瑟兰则认为《我是布莱克》拿奖没有争议,“影片本身非常优秀,能在你心中引起共鸣。”
首先场刊的评分是综合了有代表性的各国影评人或专业杂志的媒体人对影片进行打分,满分是4分,0分最低,影评人与评委之间虽然不至于“水火不容”,但肯定口味不能达到一致,尤以今年的情况比较特殊,九位评委中多达五位的身份是演员,而主席澳大利亚老导演乔治·米勒,此前有法国媒体就爆料说,乔治·米勒并不太喜欢《托尼·厄德曼》。
场刊高分总是拿不了大奖
纵观戛纳的历史,场刊高分拿不了金棕榈大奖几乎已成定式,去年电影节场刊评分第一的是侯孝贤的《刺客聂隐娘》以及凯特·布兰切特主演的《卡罗尔》,两个片都拿到了3.5分,但最后的最佳影片大奖给了中规中矩的《流浪的迪潘》(2.5分)。
这届的结果虽然很多人都无法接受,但,肯·洛奇的《我是布莱克》也算是水准之上的作品。许多评论家对《我是布莱克》的评价,并非指摘电影本身的质量,而是对肯·洛奇的套路化创作有微辞,认为这位80岁的老导演无论在题材还是表达方式,均未有突破,放在如今新人辈出的戛纳主竞赛中,显得有些平庸。
“最佳女主角”戏份像配角
本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花落菲律宾演员贾克琳·乔斯,第一次入围戛纳电影节的她,在得知获奖后表现出极大的震惊,用极为激动颤抖的声音高呼:“我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太惊喜了。”
这届主竞赛中,有不少女演员有着相同水平的表演。而评审团主席乔治·米勒说:“她的表演令我心碎……”
多兰就算拍出狗屎,也是戛纳吉祥物
相比肯·洛奇再次拿金棕榈这件事,泽维尔·多兰的《只是世界尽头》获得评审团大奖,争议更大。
这位戛纳金童的新作,故事空洞没营养,形式大过内容,天赋已无法掩盖导演经验的不足……但是,泽维尔·多兰还是拿奖了。从一种关注到主竞赛,从评委会奖到评审团大奖,从参赛导演到评审团成员。如此推算,泽维尔·多兰的下一部电影,真的要锁定金棕榈了吗?!
69届戛纳,真正有价值的影片并没有得到奖项的认同,但以下这几部遗珠之作,将很可能成为今年世界影坛最好的几部电影,它们或许比得奖的那些影片,能更长久地在电影史上留下印记。
遗珠之1
《托尼·厄德曼》
导演:玛伦·阿德 获奖情况: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 场刊评分:3.7分
“托尼·厄德曼”这个名字是片中爱恶作剧的爸爸给自己假扮的角色起的一个名字。而现实中他是温弗瑞,一个住在德国郊区的钢琴老师。离休后的孤独,让他决定启程去找终日埋头于工作的女儿英纳斯。父亲扮成“托尼·厄德曼”突然出现在自己的公司里,给英纳斯造成了莫大的尴尬,让她在下属和客户面前颜面尽失。父女二人开始了一段尴尬与温情并存的相处时光。
本片是戛纳场刊评分最高纪录创造者,在总分4分的情况下,史无前例地拿到3.7分。其导演是柏林电影节银熊奖得主、德国女导演玛伦·阿德。其实《托尼·厄德曼》最开始并不在主竞赛单元内,而是在“一种关注”单元里。直到四月份,戛纳组委会才决定将其列为主竞赛单元参赛片。而这也是自2008年维姆·文德斯的《帕勒莫枪击案》之后,德国电影首次入围戛纳金棕榈。
作为戛纳电影节上屈指可数的女导演,玛伦·阿德对电影行业的性别平等也有自己的看法。她觉得现在女性电影导演还是太少,但她不认为强行在电影学校实施“性别配额”制度(男女各自一半)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玛伦·阿德说:“即使导演班里男生女生各占一半,电影行业里也不会男女各占一半。不过,我觉得还是不妨试试吧,十年后我们再来看看这种方法有没有效。”
男主人公“托尼·厄德曼”原型是玛伦·阿德的父亲。她的父亲也和片中的温弗瑞一样,是一个在婴儿潮时期出生的嬉皮士,没正经、爱开玩笑。玛伦·阿德曾讲过这样一段故事,20岁时她去看《王牌大贱谍》,然后被送了一副滑稽的假牙。玛伦想到父亲平时很爱恶作剧,于是就把假牙转送给了他,之后父亲用这副假牙整蛊了好多人,这些都成为她拍摄本片时的灵感。
《好莱坞记者报》称“《托尼·厄德曼》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好笑的、162分钟的德国喜剧”;《综艺》赞了两位主演的表演,称他们俩的演出既大胆又令人耳目一新;《电讯报》说该片完美平衡了甘与苦,看完后观众等于做了一次将近三小时的灵魂与心灵的运动按摩。
遗珠之2
《她》
导演:保罗·范霍文
获奖情况:无 场刊评分:3.0分
本片是荷兰大导演范霍文时隔十年的长片作品。本次是范霍文第二次进入竞赛单元,上一次要追溯到1992年的《本能》。故事讲述了于佩尔饰演的女强人某日在家中遭到蒙面男子的攻击,这场遭遇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惊悚题材下又有法式的黑色幽默。78岁的老导演范霍文在晚年拍出如此恣意洒脱之作,也算是给期待他十年的影迷们一个最好的交代。
《卫报》评价:“影片色调极好,风趣幽默,举重若轻,浓厚的黑色幽默充斥全片。剧情尾声还可以将观众带回现实,可看度十分之高。”
《每日电讯》评价:“于佩尔用天才般矜贵的演技诠释了这个独立女性,这个角色的成功演绎也是影片获得成功的重点。”
[编辑:亚麦]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