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2014 12/23 15:22
· 来源 ·
· 作者 ·
黄默
· 责编 ·
苏青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四方姑娘给新娘磕头 张宗昌来青岛住在四方村

张宗昌来青岛住在下四方村还在这里讨了一小老婆

\

大军阀张宗昌

\

左:下四方村兴中街旧貌右:下四方村半壁巷维新桥

过去海云庵旁有一条四方河,下四方村与上四方村隔河相望,河东边是上四方村,河西边是下四方村。与上四方村姓氏单一不同,下四方村的老村民有徐、刘、滕、王四个家族。徐、刘、王三家的族谱皆记载他们是从云南迁来,村民人数最多的滕姓却只知自己是明永乐年间北迁至此的移民,说不清自己来自何方。

四方村滕姓村民来自哪里

因为上、下四方村的滕氏家族是从第六代才分的家,所以两村滕姓村民一直共用一本族谱。1926年,《即墨滕氏族谱》由滕氏第十三代滕文江筹资印制,请来私塾先生张宗伟作序,张先生是个谨慎的人,无史料考证之事绝不入籍,于是,我们现在在滕氏族谱看到的是这样一段叙述:“余闻滕氏者世家也,绣叔受封于滕盖氏自始,但世代变迁,岁月久远散处流寓不可胜计,故吾邑滕氏不知迁自何年,亦不知迁自何处……”虽然在当年缺资金、少资料的情况下,滕氏族谱中并没有对自己的姓氏根源做出一个准确的定性,但滕氏的后人仍从其他古籍上查出了与自己姓氏有关的一些起源说法。

一说为上古时期黄帝赐封的国名,据《史记》、《国语》和明、清、民国年间的《滕县志》记载:“黄帝有二十四子,赐土得姓者十四,其第十子封于滕”。黄帝所封的滕国,疆域广大,经尧、舜、禹至商末灭亡。

还有一说是滕姓来源于春秋战国时的诸侯国滕国,滕国君主为姬姓。周武王在灭商之后,封其宗亲及功臣为诸侯。其中错叔绣(即周文王姬昌第十四子)被封于滕,是为滕叔绣。古滕城是滕国的首都,距离山东滕州7公里。四方村滕姓居民是从云南还是滕州迁徙至此,至今依然无从考证。

滕姓居民永乐初年来到这里,从族谱上看人口繁衍一直比较缓慢,直到清朝中页,才慢慢趋于正常增长趋势,对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亦兵亦民的身份可能是造成这种现象发生的最大原因。

一个烧饼改变四方村

旧时的四方村因为靠海,所以村民多以打渔、农耕为生,十分淳朴。四方村有一种说法,说最早教会滕氏族人做生意的是1904年从会前村迁居此处的于家人。

1904年德国胶澳总督府收买会前村附近山地辟建植物实验场,又征收全村房地令居民迁出。会前村村民各奔东西,会前村就此消失。会前村的于家来到了上四方村居住,因为在拆迁时得到了一点补偿,他们从滕姓人手里买来房屋和土地,农忙之余,于家的女人又在家烤烧饼拿到天后宫一带贩卖,又能多赚一些钱,于家人的生活明显比滕姓人富裕些。这一点启发了滕家的女人们,于是她们陆陆续续地学做起了烧饼生意,生意越做越火,有时还把农产品带去卖 ,手头便有了零用钱 。女人们尝到了甜头,于是几乎全村的妇人都参与了此项活计,上四方村一下子变得有了生气。

但是对于四方村的经济发展是从一个烧饼开始的说法,滕氏第十四世后人滕学梅却不以为然,滕学梅遍查资料发现,早在1900年,德国德华山东铁路公司就在四方村(现杭州路附近)投资158.7万马克,创建大型工厂,即为胶济铁路四方工厂,占地12.5万平方米,到1903年就已经实车投产。这一期间,工厂需要大量用工,四方村的大批居民就成了他们的招工对象,远远高于捕鱼、种地的收入,让不少四方村村民走入工厂成为工人 ,这应该是四方村经济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重大改变。

此后,日本人又先后在四方村附近投资建立了大康、隆兴等多家大型纱厂和四方发电所。从此,不仅是上下四方村的居民们有了更多的工作机会,随着厂方大量用工的需要,青岛近郊或周边地区都有人来这里打工,逐渐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了一次大移民潮,而在这个过程中上下四方村的村民们也从中获得了一份额外的收入——房屋租金。大批移民工人来到四方村租房子,一是因为这里的居民不欺生,二是距离工厂近。滕氏族人闲置多年的老屋里一时间全都住满了人,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七七事变发生之前。

张宗昌来青时就住在下四方村

民国时期的大军阀张宗昌大家一定都听说过,就是他在1925年残酷镇压了青岛日商纱厂工人的大罢工,一手造成了“青岛惨案”。但或许很多人不知道,他在青岛的时候就住在下四方村,而且还在这里讨了一房小老婆。

听下四方村的老人们回忆,滕家巷与兴元街交会处有个朝西门,里面住着个姓杨的女人,是远近闻名的美女,张宗昌来青岛的时候就是和她住在一起。

张宗昌的绰号不少,“狗肉将军”、“混世魔王”、“长腿将军”都是在说他,还有人叫他“张三多”、“三不知将军”,意思是说他兵多、钱多、女人多,连他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少士兵,有多少金钱,有多少女人。所以到了青岛自然也不能闲着。

杨氏到底是怎么跟了他的 ,现在的老人们也都说不清楚。原下四方村村民滕学臣,就曾经住在兴元街,家里的长辈曾亲眼见过张宗昌住在下四方村的小老婆家里,胡同口都有卫兵站岗,村里卖烧鸡的伙计经常端着盘子,屁颠屁颠一路小跑往那里送烧鸡,生怕凉了受怪罪,还有面馆里的伙计也是提着食盒一趟一趟地往那里送。但到1932年张宗昌死后,这姓杨的女人便断了生活来源,后来就去国棉三厂做工了。

下四方村村民吃海鲜从不花钱

四方成为工业区之前,这里的人以出海捕鱼、种地为生,后来即使大多数村民都进入了工厂,下四方村人也没改了靠海吃海的习惯。直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湖岛海、沙岭庄海的海产资源都还非常丰富,村民们吃海鲜从来不用钱,只要等到涨潮的时候去海边走一趟,不光够自己吃,还能带回多余的卖钱。

据滕学臣回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下四方人赶海还是家常便饭,到农历初一、十五落大潮,人们在夜间八点来钟,就开始熙熙攘攘经过兴元街往湖岛海集中,挖蛤蝲 、钓虾虎 ,有的还提着乙炔灯,拿着小鱼叉去海里捉鱼、捉螃蟹、拾海螺,每次都收获颇丰。那时四方机厂有个吴大爷,就站在湖岛海边撒“旋网”,一次就能打上200多斤“鼓眼鱼”,可见那时还没被污染的海域物产是多么丰富。

下四方村村民去赶海会抄小道走近路,经过湖岛村一座家庙南边的义地(旧时掩埋穷人的公共墓地),常常会看见有鬼火闪烁,有时走着、走着就会一脚踩进坟窟窿里,被瘆出满身的冷汗。据说在这大片古坟茔里埋葬着一些反清政府的殉难者,还有上世纪初胶济铁路客 、货两车追尾相撞事故中的众多无名死者……村民们为了在夜里给自己壮胆,会一起唱赶海版的游击队之歌:“我们都是神抢手,一摸就是一大篓。我们都是飞行军,不怕山高海水深。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大海送上前。人民币没一毛,去给大海要。我们都是穷光蛋,吃的是蛤蜊喝稀饭。”等来到海边休息片刻,村民们就把竹篮子用绳子套在脖子上,趁退潮走进漫到大腿根的海水里,开始用脚踩着、试着,如果觉得有像是贝壳的东西,就蹲下身子将蛤蜊抠出来放入竹篮。有时候都能摸着别人的脚拇指,还以为是摸着香波螺了。

那时候因为家家户户都去赶海,所以带回来的海产也卖不上价钱,在海云街上常能看到有赶海回来的孩子守着一大筐蛤蜊,一分钱一斤,螃蟹几毛钱一斤都没人要,一是那时候人手里钱不多,二是嫌吃起来麻烦,要想卖好价钱就得走远一点去市里卖,住在海边的村民已经不稀罕了。但到了上世纪60年代物资缺乏的时候,这片海还真是救了不少村民的命,每到退潮海滩上都是钓虾虎的人。

随着行政区划的变更,四方村、四方区都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回忆。2012年12月份,按国务院批复,青岛市进行区划调整,为了给老四方人留个念想,辖区覆盖原四方村区域的兴隆路街道办现已更名为四方街道办,四方人以这种方式将“四方”这个名字保留了下来。

 

[编辑:苏青]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