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2015 01/22 16:12
· 来源 ·
· 作者 ·
黄默
· 责编 ·
每皮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周学熙创青岛首家纺织厂 全国学郝建秀工作法

九个国棉厂对青岛的发展可谓居功至伟,它们创造的财富为带动青岛其他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我们自然不能把九个厂子的各种传奇故事一一罗列,但我们倒是可以选取其中的一个厂子和这厂子中诞生的一个人物来涵盖这段历史 。这个厂子就是国营青岛第六棉纺织厂,这个人就是郝建秀。

陈少敏发现郝建秀工作法

郝建秀这个普通的细纱车间女工家境贫寒,父亲之前靠赶马车贴补家用,在此前15年的岁月中,她更多的是在为维持生计而奔波,睡过草窝子,干过不计其数的粗重活,直到1950年,她成为了一名纺织女工。

“在当时纺织女工的身份是很高的”王立永老先生说,“你们也许不相信,以前干纺织工比当公务员还难呢。当时青岛所有的生产行业中,纺织工人的工资是最高的。别的厂子的工人拿三十四块钱,纺织女工已经过百了。那时的纺织女工不愁嫁,穿着蓝布衫,戴着白帽子,走在回家的路上,回头率老高了。”

而郝建秀却一心扑在生产上。在当时,由于纺织设备没有现在这样先进,把粗纱变成细纱的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白花”,这些白花不能作为成品 ,只能进行回炉加工,浪费了不少财力和人力 。而郝建秀却在日常工作中发明了一种独特的操作方法,通过来回打拉板,不让车面存花毛,断头减少,进而使得出现白花的概率降低。

这时,一位改变了郝建秀的命运的大人物出场了。这个人就是陈少敏。陈少敏是中共“七大”的三位女委员之一(还有邓颖超和蔡畅),是蒋介石点名要“活捉李先念、王震、陈少敏”的“女匪首”,解放后任中国纺织工会全国委员会主席。

1951年春天的一天,陈少敏正在办公室看报纸,秘书郭秀菊走进来,把一份报告放到她面前说:“这是青岛国棉六厂送来的报告,说他们厂有个细纱工人叫郝建秀,连续七个多月,皮辊花率一直保持在0.25%,创了全国纪录。”陈少敏一愣,放下报纸,抓过报告细细看起来,她觉得郝建秀或许能为新中国纺织业的一个标志人物。

在此之前,陈少敏13岁就独自来到青岛,进日本纱厂当童工,到了1928年,她已经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当年,鄂豫边区根据地曾出产过一种叫做“女将军”牌的香烟,烟盒上的女将军英姿飒爽、跃马横枪,她就是陈少敏。她的事迹被毛泽东知道后 ,毛泽东赞赏不已,说她是“白区的红心战士,无产阶级的贤妻良母。”

在详细阅读了这则报告之后 ,陈少敏开始派有关人员组织调研。几天后,信终于来了,陈少敏急不可待地拆阅起来。可是看着看着,她的笑容消失了,眉头却越皱越紧。原来调查结论出炉,结论是郝建秀依靠“三勤三快”创造了这一奇迹,简而言之,就是她在出大力。

“这叫什么经验?纯粹胡编乱造,郝建秀靠的是‘三勤三快’?靠这样的经验,不把工人累死才怪呢。”此后,陈少敏再次致电青岛,要求当地重新调研,并表示自己在天津的会议一结束,就会赶赴青岛。她还派当时的全国纺织工会生产部副部长朱次复、业务干部施家英和钱大东即刻启程,前往青岛,帮助青岛国棉六厂总结郝建秀的经验。朱次复一行来到青岛后 ,与青岛纺织工会、青岛纺织工业局一起,组成一个17人的专家小组,一连数天,对郝建秀的巡回时间、路线和每一个动作细节,进行一分一秒的测定,“郝建秀工作法”就这样诞生了。

后来,天津会议一结束,陈少敏风尘仆仆赶到青岛,下了火车,直奔青岛国棉六厂细纱车间,见到专家组的人张口就问:“郝建秀呢?哪个是郝建秀?”当她看到一个梳着齐耳短发、稚气未脱的小姑娘时,她说了一句让郝建秀终生难忘的家常话——“嫚儿,你长了一头好头发。”

在陈少敏等人的支持下,1951年8月,郝建秀工作法在全国推广 ,并安排郝建秀到中国人民大学学习,1958年又派她去华东纺织工学院继续深造。回到国棉六厂以后,郝建秀已经是知识分子了,很多人说让她当干部,陈少敏知道这个消息后 ,不同意,好不容易树立了个工人典型 ,又让去当干部,不行,“她应该回车间,从工段长干起,从技术员干起,和工人在一起”。所以,郝建秀又回到了车间,做技术员、工段长,一步一步走上来的,不是一下子当的干部。可见,陈少敏对郝建秀非常爱护,对她的培养花了心血呀。

毛泽东给郝建秀签名

到了1951年8月,郝建秀工作法已经出现在《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等各大报纸的头条 ,郝建秀成为了一名全国劳动模范,而她所工作的青岛国棉六厂,也成了全国家喻户晓的名厂。时至今日,不少青岛老人在听到国棉六厂后的第一反应就会说:“郝建秀!”

成为劳模的郝建秀受到全国表彰,一则趣闻称当时厂里的领导找到她,问她想要什么奖励,这位天真的姑娘回答:“俺想给俺爹要一辆马车。”这则趣闻反映出这个纺织女工朴素的思想,但王立永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当时郝建秀就是一个小姑娘,她究竟会不会去要马车还真不好说。不过据我所知,当时的青岛市政府奖励给了她一辆自行车,那个年代 ,一辆自行车我看就相当于现在的一辆汽车了。”

不光受到政府奖励,郝建秀还得以进京,受到了毛泽东和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我们通过郝建秀后来的回忆可以发现,她当时面对着伟人是多么激动——“七点半来钟,毛主席来了,满屋人又是鼓掌、又是喊:‘毛主席万岁!’震得房子都像要动一样。我们的位子离毛主席很远,我又矮,叫别人一挡,我就什么也看不见啦。我就拉着上海劳动模范顾复生又跑到前面去。这回我可看清楚了,我看见许多外国来宾给毛主席敬酒。毛主席胖胖的,身体非常健康,总是笑嘻嘻的,看上去,就像慈爱的父亲一样,叫人亲近。”

在这一年的国庆宴会上,郝建秀再一次见到了毛泽东和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宴会上周恩来还认出了她,“我认识你,你是郝建秀,你的工作法对中国纺织是一个很大的贡献,向你表示祝贺。”当郝建秀向周恩来索要签名的时候,周恩来风趣的回答道:“我的字不好,咱们这儿有位大书法家,应该让他签字才对。”说着,放下酒杯,拉着郝建秀来到毛泽东身边,把自己的钢笔与郝建秀的笔记本一同递上去说:“主席,郝建秀同志想让您签名留念。”而毛泽东的答复更是幽默:“哦,是纺织模范,你们写给我的信看过了,我还没给你回信呐,签个字,就算打个收条吧。”说完,欣然提笔,写下了“毛泽东”三个字。

王立永还提起了其他老青岛纺织工人,“还有一批老青岛,在1964年到1968年这段时间,奔赴到了山东各地,比如临清、菏泽、潍坊、滨州,在那里生根发芽,建设纺织厂,他们中的不少人也许现在落户当地,不能再回到青岛,但他们做出的贡献也一样重要。”

记者 田野 实习生 刘潇

◎郝建秀工作法

郝建秀工作法的实质是人支配机器,主要经验是:

1、规范了巡回路线,找出了巡回规律,工作有计划性,有预见性,变以前的机器支配人为人支配机器。

2、改进操作方法,按轻重缓急合理分配时间,并将几项工作交叉结合进行,提高了工作效率。

3、抓住细纱工作的主要环节,及时做好清洁工作,确保机台整洁,减少断头,降低白花率。

1951年8月17日到19日,中国纺织工业部和和中国纺织总工会在青岛联合召开细纱职工代表会议。在这次会议上,“郝建秀细纱工作法”被正式命名为“郝建秀工作法”,并决定在全国推广。她的经验在全国得到全面推广后,每年可为国家多生产4.4万件棉纱,相当于供400万人一年用布的棉纱。陈少敏有一句名言,在一年中,“只要全国纺织企业都达到青岛六棉纺织厂的水平,超额利润就可以买68架战斗机……”

◎郝建秀小组

1951年7月,中国纺织工会在青岛召开细纱会议,成立专门委员会向全国推广郝建秀工作法。

在郝建秀和她的郝建秀工作法出名之后,众所周知的郝建秀小组也应运而生了。1952年5月26日,当时的中国纺织工业部和中国纺织总工会联合主持,在青岛国棉六厂召开了郝建秀小组命名大会,斗转星移,60年后 ,郝建秀小组依然保持着当年的风采,成为一面不倒的旗帜。

王立永先生不仅从事青岛纺织工业历史的研究工作,而且曾经专门负责过郝建秀小组的思想政治工作。现在的郝建秀小组隶属于青岛齐意纺织公司,虽然时代在变化,但郝建秀小组的拼搏精神一直没有改变,“小组的成员一直任劳任怨,也一直以很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她们永远是青岛纺织业的骄傲。”

王立永先生说,“成员上来讲,郝建秀小组从来对成员没有特殊的要求,不是说你出色了,就把你调进来,成员都是普通的纺织工人,可能有的人在早期有些天赋,是个苗子,就被分到小组,也有一些就是普通工人,其实小组的氛围足以把一个普通工人锻炼成一个优秀的劳动者,这是一种传统,而传统是可以继承的。”

“至于工资方面,可能会有人猜测,进入郝建秀小组是不是意味着工资会多高啊?其实不是这样的。”王立永说,小组员工的待遇和其他员工的待遇一直都是一致的“现在的郝建秀小组,员工的平均工资也就在2000块钱左右。”

 

[编辑:每皮]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