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2015 11/04 13:51
· 来源 ·
青报网
· 作者 ·
周伟
· 责编 ·
帛幼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平度建陶艺博物馆 青岛土陶村仅剩3制陶户

\

“一块和好的泥放在直径一米左右的转轮中心,随着轮子的转动,两手把住泥块慢慢变换着造型,不到几分钟一个土坯泥罐就成雏形了……”这是记者在平度市陶艺博物馆里看到的场景。

大到陶缸、陶瓮、炉盆,小至碗、碟、钵,罐……记者在陶艺博物馆内看到,展厅里陈列着不同时期的陶艺制品、制陶工具及陶艺相关资料。

“博物馆坐北南向,采用仿古建筑,传统布局,坐北八间分两层,东西各5间为厢房,占地面积81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余平方米。”博物馆负责人介绍,新建的平度市陶艺博物馆作为一所集“陶艺研究、产品创新、陈列展示、参观游览、技艺传授”为一体的实用艺术博物馆,在展示传统土陶制品的同时,留住了土陶烧制技艺,更留住了何家楼村老老少少几代人对土陶文化那份浓浓的乡愁。

何家楼村的土陶业已有600多年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200多户的何家楼村从事土陶制作的仅保留下3户。面对古老的技艺面临失传,乡村记忆逐渐被淡忘的现状,几年前,何家楼村把老手艺人的作品及部分村民家中的土陶器皿收集起来,建成了土陶陈列馆,收集各种土陶制品上百件,为陶艺博物馆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鼎盛时期,全村几乎家家都从事土陶制作。”65岁、做了50年土陶的张洪昇回忆说,那时的村里家家天井、门前都摆放着烧好的土陶品,烟筒、花盆、瓦罐,蓝色的、红色的,现在想想很是壮观。

“这些旧房子快要拆了,加上年龄也大了,土陶制作也做不了多长时间。”63岁的张书仁介绍说,何家楼是城中村,现在村里正在搬迁改造,自家分了三套楼房,生活是越来越好了。但对土陶制作和土陶制品总有一种留恋。他介绍,现在他做的土陶制品基本都是定做的,按客户要求小批量生产,一年烧四五个窑,收入三万多元。

据了解,目前何家楼村仅剩的这三户制陶人家,都是60岁以上的老手艺人,其儿孙都没有从事这项技艺的。

“今天的陶业规模虽已很难恢复鼎盛时期的状况,古老的土陶产品也被现代的瓷器、塑料、铝制品等所代替,但何家楼村人还是难以割舍对土陶制作的留恋。”村党支部书记张永伟介绍说,“何家楼村的陶业史,是村史的主要组成部分,留住它也就留住了乡愁。”

[来源:青报网 编辑:帛幼]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