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2015 12/03 01:58
· 来源 ·
· 作者 ·
刘锦
· 责编 ·
夜楼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日寇曾挖“惠民壕”封锁青岛 大村庄就在其中

70多年前,日寇为封锁青岛曾修筑16公里长的“惠民壕”

1941年11月4日至1942年4月10日,驻青岛的日本侵略者推行“强化治安”政策,构筑防御战壕一道,并美其名曰“惠民壕”。战壕西起板桥坊,向东南延伸至山东头海岸。战壕的修筑工程由青岛民众负担,凡家有男丁者,皆轮流出工,仅崂山地区就出动村民六万余人次。村民既无报酬,还要自带午饭,而且经常遭受日伪监工的打骂和敲诈,稍有怠慢,则被以“通匪”论处。

战壕修成后,在板桥坊、大村庄、李村、中韩、小埠东、山东头等处设置治安岗亭“卡子门”,以监视盘查过往行人,由当时的伪青岛警察局警防大队一个中队驻守。日伪军警对过往行人都要搜身检查,对妇女更是进行百般侮辱、调戏。今天的《发现青岛》,我们就来说说“惠民壕”。

日寇为啥要修筑“惠民壕”

在李沧区板桥坊村的西北角上,四流中路与兴城路的交会处,有一处上世纪40年代初的日式建筑,不大的三合院,十几间瓦房,墙皮已有些剥落,给人一种沧桑之感。这座古旧的小院里住了几户普通居民,十分不起眼,然而70多年前,这个建筑物在板桥坊那片中国式的茅屋矮舍中已算高大新颖的了 ,特别是它的名声狼藉不堪:它是日军1941年7月在此设立的板桥坊检查站,是青岛市及周边地区无人不晓的“卡子门”。它坐落在当年进出青岛的要道上,日伪军日夜把守,对往来行人盘查、搜身,稍有言差语错,轻则挨打、重则抓进小院里拷打,百姓们提起“卡子门”便不寒而栗。

以“卡子门”为起点,向东延伸着一条5米深、4米宽的壕沟,蜿蜒经东大村庄、西大村庄、李村东、中韩村东、小埠东村东,向东南延伸至山东头海岸。该壕沟全长16公里 ,沿沟还修起一条4米宽、与沟等长的碎石马路。壕沟上面每隔几百米就修筑一个碉堡,全线共12个碉堡,设立12个防塞,将青岛市区与外面的联络、交通完全切断,要想进出青岛,只能走板桥坊、西大村庄、李村、山东头这4个“卡子门”。这条大壕沟就是日本侵略军耗资45万元、驱使青岛沿沟村庄的村民为其修筑的防御壕,日军美其名曰“惠民壕”,老百姓称之为“毁民壕”。日本侵略者劳民伤财挖出这么一条大壕沟,毁掉几百户农民赖以生存的良田,他们自说自话是“加强治安”,其真正的目的是阻止崂山抗日游击队——青岛市保安总队(简称“青保”)进市区进行袭扰。

李先良与青保

1937年12月,山东省主席韩复榘放弃济南,山东省很快沦落到日寇铁蹄之下,青岛成为华北地区的孤城。12月18日,青岛市市长沈鸿烈下令炸毁日本纱厂。12月19日,青岛实行戒严,中国军队在港口自沉船舶,破坏灯塔。12月31日,沈鸿烈率海军陆战队2000人、保安队3000人撤离青岛。

青岛沦陷后 ,数百名未撤退的海军陆战队员、保安队士兵及警察、国术馆学员辗转青岛东部山海之间,以崂山和黄海为屏障,不时袭扰市区,与日伪军激战 。1939年3月,李先良任鲁东行署主任,并兼任青岛区党务指导专员,鲁东地区军事和行政“一肩挑”。5月,他召集崂山抗战队伍成立鲁东行署独立营(青保前身),并将部队调到莱阳县训练,后编成4个连,两个连保卫行署,其余两个连50余人回崂山,在李村、下河、沙子口一带游击抗日,青岛保安队英勇抗战的序幕由此拉开。1941年1月,时任山东省政府主席兼青岛市长的沈鸿烈在鲁东海阳县邢村设青岛市政府办事处,代行市府职权,李先良兼任市政府秘书长,对办事处具有指导权。因于此,鲁东行署独立营改编为青岛市保安大队(后保安大队、督察大队改编为青岛市保安总队),下辖4个中队,大队长为孙廷镛,实有人数431名,长短枪304支,迫击炮1门。后来,鲁东行署撤销,李先良代理青岛市长。

随后,李先良带市府工作人员返回崂山,在华严寺办公。崂山成为青保的根据地,对日伪军展开一系列的攻击,大挫日本侵略者的锐气。日本占领下的青岛民不聊生,百姓生活十分困苦,生活必需品如煤炭、火柴、点灯的火油、食糖都买不到,药品、粮食匮乏,小麦、馒头等都是按人头配给,为生活所迫出现大量走私倒卖现象。日军为切断交通,阻止青保进市区袭扰,阻止外地人进青岛倒卖火油、火柴、药品等“违禁品”,决定在青岛市外分两期建“遮断壕”(即“惠民壕”)。

“惠民壕”是这样挖成的

1941年11月初,日本兴亚院华北联络部青岛出张所长以兴青发第1646号机密函致青岛特别市长,说“兹为期于青岛特别市之治安万全,确有设置遮断壕之必要”。日军要求李村河线工程在1941年底之前完成,第二期白沙河线工程预定在1942年春季开工。

伪青岛市长赵琪急忙发布告示说:“为万全起见,拟先在李村沙子口间设置遮断壕一线俾利治安,惟此项设置工程甚钜,费用必多。几经筹划,本署款项忧恐不足,尚希有力者踊跃输将出资补助;至于人工,尤望民众协助,务使同心合作努力迈进,以期迅速成功。”伪青岛市政府在山东路74号设立防御壕等费募捐委员会,令青岛各界捐款。其中,青岛商会各商号的捐款在募捐中成为主要部分,各商号被逼捐款数次,总额达到80余万元。市政府责令警察局沧口分局、李村分局和台东分局负责各自区域内壕沟的修筑。1941年11月4日,板桥坊村的壕沟就率先破土动工;11月28日,李村地段动工;12月5日,台东地段动工。日军对工程抓得很紧,每隔几日即上报一次工程进度和费用支出情况,各村村长安排抽调村民出劳役,每天挖沟的村民在万人以上。在日军测量画线的区域内,不少是村民的农田、菜园,有的已种上小麦、蔬菜,但只要壕沟通过之处,日军便无偿占用。挖壕沟的村民每日要自带干粮,征用的石匠及路远不能回家的只得食宿在工地上。1941年是大旱之年,青岛地区秋季几乎绝收 ,挖壕沟的人们没有干粮可带。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村民们忍饥受冻还得出苦力,打炮眼爆破作业,工程中有的人被砸断了腿,有的人被砸伤了头,如王埠村的尹村长头被砸破,左眼受伤右眼失明。日军答应的工钱发不下来,崂山综合办事处几次呈文要求当局发放承诺的工资,却迟迟得不到答复。

在日军的威逼下,在饥寒交迫之中,长16公里 、宽4米、深5米的“惠民壕”不到200天就挖成了,12个防守分驻所的碉堡亦建成,配齐了电话等设施。1942年3月25日,日军在沟内搞“肃清”活动,对青岛市内来了个大“清理”;4月10日,日军在李村防御壕现场举行盛大的竣工典礼。

“惠民壕”成了“毁民壕”

“惠民壕”切断了青岛市与外界相通的两条要道——板桥坊和李村两条大路,卡住了青保进市区的主要咽喉山东头。12个防塞的日伪军日夜站岗,有巡逻队每天六次沿沟巡逻,还配备了自行车队协助巡视。日军把青岛分为沟里和沟外,沟里的居民发身份证,凭身份证进出各“卡子门”;沟外的人不发身份证,不能随便出入。各卡子门早六点到晚六点开放,晚六点以后便拦上布满铁刺的“拒马”,有身份证也不得出入。有沟里的农民的地在沟外,要去打理庄稼,就得过“卡子门”,下午六点以后便不能回家,甚至露宿在地里 。“卡子门”上的日伪军抢夺行人的钱财、侮辱妇女、打骂不顺眼的人是家常便饭。

1942年7月14日,板桥坊检查所盖成,日军将原设在营子村的检查所迁入。自此后板桥坊“卡子门”成为青岛及周边地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鬼门关。西大村庄检查所强占了村民的六间房子,还常常出来到村民家中骚扰,稍有点值钱的东西就被日本兵抢走。日本兵跑到村民家命令给他们杀鸡吃,把枪往墙上一挂就围坐在炕上大嚼。日占时期的青岛周边乡村,黎明时分是静悄悄的,日本兵连报晓的公鸡都给吃掉了,谁还敢喂鸡养鸭招惹祸端。凡过“卡子门”的中国人,都要对日伪军毕恭毕敬行礼问好,他们看谁不顺眼张口就骂抬手就打。大村庄东边的村中一位姓毕的青年在“惠民壕”内沧口的纱厂上班,每天上下班经过西大村庄“卡子门”,因他喜欢干净,破衣服也洗得干干净净才穿,这竟然引起守壕的日伪军的不满。一天,姓毕的青年穿了一件没有补丁的衣服过“卡子门”,日伪军不由分说将他一顿打。那些在纱厂上班的姑娘们都是把脸用灰抹黑、蓬着头发穿上旧大襟衣裤,装扮得越老越丑才敢过卡子门。

“惠民壕”对青岛郊区老百姓的伤害不胜枚举,12个防塞的警备力量、595人的给养等一切供给都由崂山综合办事处办理,每月村民要负担3.1万斤粮食,成为郊区农民的一个沉重负担。随着抗战胜利,这条劳民伤财、罪恶昭彰的“惠民壕”也寿终正寝,被彻底填平,抛入了历史的垃圾堆。

特约撰稿 刘锦[编辑:夜楼]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