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2016 01/28 06:02
· 来源 ·
· 作者 ·
王浩
· 责编 ·
夜楼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城子村是城阳区原型 青岛话“通红”就出自这

城阳城子村曾是一片原始森林后成乡民写诉状的地方

城子村(今城子社区),北靠墨水河、南连城阳村、东穿308国道、西邻胶济铁路,是一个具有古老文明的村庄,号称“青岛北城区历史沉淀宝库”,因城子遗址、不其城而闻名。今天的《发现青岛》,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老青岛记忆中的城子村。

城子村的村名由来

城子村的村名来源有三,一说是当年乡民(旧称乡村的百姓)进城打官司写呈子(相当于现在的诉状)的地方,久而久之演化为城子。二说是,当年不其城的四角设有角楼,角楼下的小地名叫小城子,至今仍有东小城子(在高家壕处)、西小城子(在兴阳路西端)、北小城子的说法;城子村因为建村在北小城子的位置上,故取名城子。前两种说法来自城阳文史资料专辑《不其絮语》。第三种说法则是据村碑、村族谱称:“明永乐初年(1403年-1425年),王氏从青州药王沟迁古不其城内,建村城子疃,后简化成现名城子村。”

城子村主要有王、高、毕、纪、刘等姓氏。据考古,大约四五千年前,包括城子村的城阳地区是一片原始森林,大海环抱南面、西面、东依崂山。东夷原始居民的一支选择了不其山(今铁骑山)以西的白沙河和墨水河流域,定居生活繁衍。他们就是现在青岛城阳最早的原始居民。

城子遗址,1977年被列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城子村东北约100米处的高台地上,这里还为古不其城的东北角,地势较高 ,村民称之东城顶。遗址长约200米,南北宽约100米,面积2万平方米,出土了各种石器,还有部分骨器、陶器,属龙山文化遗址,有4000多年的历史,是青岛市和胶东地区人类文明摇篮之一,也是青岛历史较早见于文字记载的重要区域。

不其古城建于公元前221年,属秦朝36郡的琅琊郡,县治设在城阳村北,即城子村东附近,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不其县,秦建,属琅琊郡”,《太平寰宇记》记载:“不其古城周约十余里。”隋朝596年不其县废弃并入即墨县。至此,不其城存续了817年。据《莱州府志》、《即墨县志》记载:“不其城,县西南二十七里,故址犹存。”直到1956年,城墙及古建筑遗址尚清晰可辨。现今,城子村仍用城里、城北、东城顶、西城下等作为区划地域名称。据说,20世纪30年代,“东城顶”尚有残存城墙一段,残高约一米。

据《不其絮语》和《城子村志》所述,不其古城在秦朝时俗称里罗城,在城子村、城阳村一带,为夯土板建筑(东西长约700米,南北宽约800米,0.56平方公里,城较小,墙高约4米),开四门,内设县署。公元前93年,汉武帝巡不其时将县署改建行宫。

《不其絮语》又载,西汉扩建不其为外罗城,内夯土板筑墙,外包灰色大砖 ,城墙高6米,顶宽4米,东西长1700米,南北宽1500米,总面积达到了2.5平方公里,周长近5公里。城内街衢纵横,有7条宽5米的主干道广通巷陌;古城布局划分五区:内城区的里罗城为官署区,外城中部为商业区,东南是作坊区,西南为库房区,北部是居民区,城内建有地下排水管道与护城河相通。不其城从此进入历史繁荣阶段。

明清以来,古不其城旧地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集镇,称城阳,属即墨县里仁乡城阳社,辖城阳、城子、寺西等村。

城子村周围分布有汉墓群,村民们俗称冢子。如,村北的青州牧房凤墓 ,1982年被列为青岛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梁王坟,民间曾流传有“打开梁王坟,山东六府不受贫”之说;另据《城子村志》记载,村后墨水河南岸1964年前曾有高6-10米的伏湛墓。

村里有7处家庙祠堂

在城子村一带的不其城,曾与历史上重要人物相联系。西汉武帝刘彻四次巡琅琊,大兴土木,曾在不其城内建行宫。伏湛,由平原太守晋升为东汉代理宰相,东汉光武帝刘秀数次出征,命其留守京都洛阳,拜其为大司徒,总领朝政。东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东汉在不其县建成不其侯国,不其县成了不其侯国都城,伏湛任不其侯,食邑3600户。天生丽质的伏寿,是汉献帝刘协的伏皇后,也是东汉最后一位皇后,她是伏湛五世孙、辅国将军伏完之女,出自不其城。她曾风光一时,后因密除曹操一事泄露,可惜最后落得个被曹操满门抄斩的命运。

东汉182年,不其县曾出了位百姓拥戴的县令,名叫童恢。他是一位清廉、善治、怜民的县官。《后汉书·童恢》称他:“执法廉平”,“耕织种收,皆有条章,一境清静,牢狱连年无囚。”邻近各县的流亡者,多迁来不其县定居。《崂山县志·童恢》盛赞他:“县衙小吏或百姓有过错者,晓以理义;克尽职守或为百姓做好事者,则赐酒肴勉励之”。民间还广泛流传童恢的故事,如“童大人驯虎”等。

城子村家庙祠堂有7处:翠涣堂、松柏堂(王氏老三支祠堂)、翠柏堂和追远堂(王氏小三支祠堂)、和敬堂、永敬堂、和义斋(这三处堂均为王氏四支祠堂),其中王氏家庙中的一座迄今犹在。翠涣堂,位于村中间偏东,是城子村规模最大的王氏家庙,村民叫它城子村老祖庙,由旧房 、大门楼、正房 、厢房等组成,过年的时候王氏皆聚于此祭祖拜堂。王氏族人王保田考取进士,回村祭祖,在王氏祠堂前立族杆,并题“翠涣堂”匾额。

另外,村中间有关帝庙,有屋三间,村民常去烧香膜拜,院内有株一人围抱的松柏树;村西头有土地庙;还有文昌阁,里面供奉一尊一米多高的泥塑神,村民称之为“文昌老爷”。

村后街西头曾有一棵数百岁的大槐树,是古老的城子村的象征。老槐树底部有一个大树洞(约2.5米高),村里小孩常躲进去捉迷藏。据村老人讲,树洞可容纳两三个小孩藏身。五六月份时满树槐花飘香,村民们常在老槐树下或依偎或乘凉或谈天。1946年,国民党驻军该村,起灶做饭将老槐树砍伐掉当柴火烧了。

石桥庙,原名大通宫,曾名玉皇阁,位于城子村北的墨水河西岸。相传由唐代袁天罡与李淳风选址而建。明代万历版《莱州府志》称石桥庙是当时即墨南乡的著名景观之一。今天修复一新的石桥庙,是城阳区乃至青岛北城区构筑堂皇、规模宏伟的宫殿式建筑群,被列为青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桥庙旁是青霄宫,村民们称“老母庙”,庙的结构及格式与石桥庙略同,但另有东西钟鼓楼和山门等。

村民逢三、八赶老城阳集

城子村有两条河流。一条叫爱民河,位于村后,村民俗称“后沟”,因1964年解放军战士救落水农民光荣牺牲而得名爱民河,现属排水内河。一条为墨水河,发源崂山三标山,东西流向,流经崂山、即墨、城阳注入胶州湾。20世纪五六十年代,墨水河清澈碧透,鱼虾相嬉,是水鸟栖息觅食的天堂,但自上世纪80年代后逐步受到工业污染。墨水河从村北流过,是季节河,中 、下游段经常发生涝灾。据《即墨县志》记载:“清宣统二年(1910年)除夕大雨,河水溢出,街衢汪洋。清宣统三年(1911年)六月大雨。”1930年、1939年、1953年、1956年、1964年、1975年、1985年,城子村都发过重大水灾。1977年,村里的田地全部被淹。1956年9月5日连续暴雨数天,造成城子村历史最大的一次水灾,据村里老人王京芳、王康极所见,洪水使墨水河在城子村西端形成一片汪洋,村西头几条胡同积水二尺多,部分地方积水能达到齐腰深,数间房屋倒塌。

石桥,位于城阳城子村北石桥庙前墨水河上,是青岛古驿道。《城子村志》记载:“石桥,据传西汉时为不其县制,属琅琊郡,有驿道经过墨水河,河上已建有桥梁。至唐又建为石桥,名曰华桥。明代,道人李季重建。1943年重修。”石桥长55.8米、高2.2米,有24孔(孔宽、高各1.5米)作为排水或泄洪孔,桥面条石与桥墩用钢钩咬定。经过无数次洪水冲击未被冲垮。石桥可能是青岛最古老的石桥,远近闻名。以前全国南来北往客商从陆路进青岛多经这条古桥,它还是古马车道漫水桥、泄洪桥。

城子村村民逢三、八就去城子村南赶老城阳集。据明万历版《莱州府志》记载,城阳集为即墨县13处重要乡集之一,解放前座商 、行商兼有。城阳集上有说大鼓书的,说的是“刘公案”、“响马传”、“回龙传”、“金鞭记”等;还有玩杂耍的和唱大戏的。集上主要卖布匹、蔬菜、老家具、烧饼、烧肉、日用生活杂品等,集市街上还有黄酒馆、当铺、钱庄、客栈、货栈、货铺、油坊。据城子村老人王拴极讲,老集一带有振华烧锅铺、洋火公司(胶东增益火柴有限公司)、韩家扎纸铺、鸿知和涵生诊所、亚光医院……城子村老人还曾在城阳集南北街和东西街见到过矗立的高大牌坊,牌坊高约五六米,宽约六七米,为白色石筑。

老城阳集今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位于城子村东南的城阳露天广场大型集市,商品琳琅,再加上连为一片的城阳集批发市场,形成方圆达数里的“青岛北城区大集”,其中的城阳蔬菜批发市场就是青岛地区第一大农贸市场,交易规模之大,交易额之多,使其1991年就已成为全国第五大农贸市场,这也是青岛市最大的蔬菜、水产品、副食品供应基地。[编辑:夜楼]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