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2016 11/15 08:04
· 来源 ·
城市信报
· 作者 ·
宫岩
· 责编 ·
夜楼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青岛胶莱运河开凿于元朝 是中国唯一海水运河

元代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忽必烈派两万人挖胶莱运河

元代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忽必烈派两万人挖胶莱运河

700多年前,两万名士兵和民工用两年时间挖出一条河,这条河贯穿胶州湾和莱州湾,沟通黄海和渤海,一度成为元代南粮北运的重要通道,它就是胶莱运河(即胶莱河,民间称为运粮河)。后因河道淤积,通行时间不长便不用了。明朝嘉靖年间,疏通了胶莱运河,但是仍未彻底解决泥沙淤积的问题,又被迫中止。今日胶莱运河仍在,只是水很浅,不能通船。今天的《发现青岛》,我就来说说胶莱运河。

忽必烈派兵万人开凿运河

元朝至元八年(1271年),成吉思汗之孙、蒙古大汗忽必烈正式建立元朝。8年后,忽必烈灭了南宋,定都大都(即北京)。他带着庞大的官僚集团来到了大都,附近有大量的驻军,要在这里过理想中的幸福生活。可很快,他就意识到了一个问题 ,这么多人吃饭穿衣,物资都得从江南运。江南鱼米之乡再富饶,粮食物资想要运往大都也是个麻烦事。

什么麻烦?青岛大学教授郭泮溪在《历史上的胶莱运河》一文中说:“南方的粮食物资运往大都,主要有三种途径,陆运、漕运和海运。先说陆运,从南到北的陆路运输,千里迢迢,跋山涉水,车运人搬,耗时耗费用又耗人力,不像现在既有火车,又有汽车,依靠人力、畜力非常困难;再说漕运,当时的漕运,主要依靠贯穿南北的京杭大运河。但是由于大运河的多处早已经淤塞了,漕运也面临着转运困难的实际问题 ;最后说海运,通过海路来运输粮食和物资,虽说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但是南来的海船需要绕过山东半岛东端的成山头才能进入渤海湾,又平添了许多风险和麻烦。”

于是,这个问题成为摆在忽必烈等人面前的头等大事。元朝至元十七年(1280年),有人提出了一个解决南粮北调问题的方案:由胶州麻湾(今胶州湾)在半岛开凿运河至莱州莱州湾,由黄海直通渤海,全长200里,可避海上风浪,又减少海程近800里。这个方案是谁提出的呢?此人就是当时的莱州人姚演,这是第一个建议开凿胶莱运河的人。

忽必烈对姚演的方案很感兴趣,决定采用他的建议。次年,忽必烈任命姚演为开凿运河工程的总管,委派山东东西道宣慰使阿巴赤率领从益都、淄莱、宁海调动的万名士兵,作为开凿胶莱河的主力,又征调民工万人,拨银万锭进行施工。因工程施工影响农耕,又特意免了益都(今青州)莱州等地赋税。两万兵民依靠简陋的工具,日夜劳作,不停挖掘,到元朝至元十九年(1282年)八月,终于把胶莱水道打通。

为何叫胶莱运河

胶莱运河开通了,成队的漕船,满载粮米 ,不再涉大洋,绕成山,只经过胶州湾便由麻湾口逆水进入胶莱新河,过分水岭后,转为顺流西下北转,出海仓口,入莱州湾,西北上,直达直沽(现天津)。

这条运河取名胶莱运河。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很多人认为,取胶州(胶州湾)和莱州(莱州湾)首字而成。但平度市档案局文史专家陶瑞法却不这么认为,他在《胶莱河名的历史含义》一文中称,“胶莱河之名的由来没有这么简单,单‘胶’与‘莱’二字的历史含义就远非胶州(胶州湾)和莱州(莱州湾)所能涵盖。”

先说“胶”,据《史记·晋世家》记载:“晋平公元年,伐齐,围临淄,东至胶。”《战国策》卷九:“苏代曰以胶东委燕”。《太平寰宇记》:“胶水县,汉胶东国地。”由这些字眼可以看出,“胶”是一个地理名词,指的就是胶水,胶东即胶水之东之意,这一地名早在春秋战国时就有了。

至于胶水为何名胶水,东汉桑钦《水经》说:“水色如胶,故曰”。作为胶莱运河的前身,郦道元《水经注》具体记载了北魏时胶水自源地到入海的地理名称:“胶水出黔陬县胶山,北过其县西,又北过夷安县东,又过当利县西,北入海。”对应今天的地理名称说就是源出胶南铁橛山,北经胶州、高密、平度、昌邑,至莱州境内,北入渤海。“胶水”作为县名,历隋、唐、宋、金、元五代,至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始改为平度。胶州之名始于元代。元之前,秦置黔陬县,隋以胶水之名立胶西县,元太祖二十二年置胶州(州治胶西县城)。因此,胶州之名亦来源于胶水之称。

“莱”的称呼就更久远了。据《莱州府志》记载:“莱之开辟以来,夷于唐(尧)虞(舜)三代。”禹把天下分为九州,胶东半岛属青州,称东夷或莱夷。《尚书·禹贡》:“隅夷既略,莱夷作牧。”今莱州境地商周时为莱国地,汉属东莱郡,直至隋开皇五年始有莱州之称。

因此,胶莱运河之名决不是胶州(胶州湾)和莱州(莱州湾)首字的简单合写,它承载了太多的历史含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胶东,胶莱运河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通常认为,胶东的定义是“胶莱河以东,是为胶东。”《辞海》中关于“胶东半岛”的词条解释也与之大同小异:“是指山东省胶莱(河)谷地以东,东、南、北三面环海的半岛地区。”也就是说,以河为界,河东区域,称为胶东半岛,或称胶东地区,简称为胶东。

短暂辉煌停用,200多年后再开河

胶莱海运开通后,不仅省时、省力、省钱,也不再有大洋飘溺之险。3年以后,元朝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经过胶州湾进入胶莱运河的海船,已经超过了千艘,年运粮米60万石,占全年运粮总数的60%以上。可是,这种兴盛并没有维持多久。由于胶莱运河开通以后,水较浅,难以通行大船,随后便开了新河,引大沽河和白沙河的水进入新河,增大了胶莱运河的水势。但是,因为河道淤积,水量不足的问题也没有解决,通行时间不长,忽必烈便下诏“罢胶莱海运事”。

直到200年后,明朝嘉靖十四年,也就是1535年,当时任山东按察副使的王献上书朝廷,提出继续开通早已经淤塞了的胶莱运河,并打通姚演规划的另一条人工运河——马濠运河。王献在上书前,实地考察了古运河河道和沿海地形,访问了父老乡亲,查阅了相关图志,提出了重开两运河的可行性方案。这次方案通过得也很顺利,在疏通胶莱运河时,王献接受了元代的经验教训,采取了“两广”措施:一是广引河水入运河以增大水流量;二是广建运河上的水闸(9个水闸)以调剂河道水位。王献不仅疏通了胶莱运河,还将马濠运河也一并开通了。两条运河开通后,南方来的海船从唐岛湾进入马濠运河,然后经胶州湾进入胶莱运河。这不仅缩短了航程,增强了航运的安全性,而且为运河沿岸带来了经济繁荣。

但是,王献的9个水闸仍未彻底解决泥沙淤积的问题,胶莱运河又被迫中止海运,但马濠运河一直通航至清代中期。据青岛文史专家鲁勇先生介绍:“清代曾议再修胶莱运河,未施工。新中国成立后,在第二个五年计划中又将胶莱运河列入计划,因‘大跃进’未进行施工。700年来,胶州湾已大大缩小,胶莱运河南端在注入大沽河以后再注入胶州湾。胶莱运河河床仍有,但河水很浅,尤其中部,北部平度境内的新河镇,昌邑境内的海仓都是开凿胶莱运河的时候留下来的。今日宽阔的胶莱运河仍在,只是水很浅,胶莱南河清末也淤积,不能通船,现在残留一段建了马濠公园。”

因胶莱运河而兴的陈村口

哪怕是短暂的辉煌,胶莱运河也让生活在周边的一些地方空前繁荣起来。这些地方包括运河的南入海口——陈村口。

明代胶州陈村口又名陈村海口,位于胶州湾北岸的大沽河与胶莱运河之间。元代开凿胶莱运河时选择陈村口为运河的南入海口(莱州的海仓口为胶莱运河的北入海口)。胶莱运河全长300余里,从胶州陈村口到莱州海仓口。《元史》中有明确记载,元朝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从江淮北上经过胶州陈村口的运粮海船逾千艘,运输粮米逾60万石,民间商船也随之到这里贸易。胶莱运河通航后,随着南方帆船进入胶州湾后会聚陈村口,吴楚之地的文化习俗也在胶州盛行起来,元代诗人张之翰在《书胶州廨》诗中感慨道:“地本连齐俗,人全带楚音。”陈村口的繁荣使得齐地胶州竟“人全带楚音”了。

随着元朝廷下令胶莱运河罢弃不用,陈村口的命运也随之改变。郭泮溪在《明代胶州口岸陈村口》一文中称,明朝嘉靖年间胶莱运河疏通以后,南来的帆船可直接从唐岛湾经马濠运河驶入陈村口,使陈村口空前繁荣起来。即墨诗人蓝田在《新开胶州马濠记》中记载:“北至胶州,又东至麻湾,入于新河陈村而止……自兹南北商贾,舳舻络绎,往来不绝,百货骈集,贸迁有无,远近获利矣。”由海船运到陈村口的南货主要有日用细瓷器、南纸、蔗糖、广柑、丝绸、竹竿、药材等;通过陈村口南运的北方货物主要有大豆、花生、豆油、药材、腌猪、山绸、椿绸、毡帽等。陈村口与胶州城之间,每日车运船载,络绎不绝。

后来,由于倭寇大肆骚扰江南沿海,使海上运输风险加大,明王朝决定改海运为漕运,官方运粮船不再通过胶莱运河北上。这一决定,使因胶莱运河而兴盛的陈村口开始走向衰败。

到了明末清初,曾经一度繁荣的陈村口最终被胶州城东南10多里的塔埠头港所取代。

到了清末,由于青岛港迅速崛起,塔埠头港随之急剧衰落。城市信报记者 宫岩[来源:城市信报 编辑:夜楼]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