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2016 12/27 08:41
· 来源 ·
城市信报
· 作者 ·
宫岩
· 责编 ·
夜楼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因道观扩张土地 崂山还发生过“民道之争”

崂山曾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丘处机为崂山改名“鳌山”

在上一篇,我们说了崂山的自然风光,本篇我们来说说崂山的人文故事。

崂山气势雄伟,山海相连,秀雅飘逸,自古以来被称为“神宅仙窟”、“灵异之府”,自然也成了道家向往的炼丹 、修道之地。道教文化是崂山文化遗产一个标志性的烙印。秦汉后,崂山更成为道教文化名山和佛教文化圣地,山中宫、观、寺、庵星罗棋布,鼎盛时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说。而崂山民间故事、崂山道教音乐也在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崂山之宫:曾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

提起崂山的人文遗迹,第一个要说的肯定是古建筑,而在诸多的古建筑当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崂山道教建筑群。2013年,在青岛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八处文物中,唯一入选古建筑类的是崂山道教建筑群。崂山道教建筑群含太清宫 、上清宫 、太平宫 、明霞洞、华楼宫 、蔚竹庵、白云洞、明道观、关帝庙、太和观、沧海观等11座古建筑,时间跨度由汉至清,是记录崂山道教文化历史信息的最重要的物质载体,伴随着道教在崂山的兴衰而不断发展,久经历史积淀,蔚为大观,史上曾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的盛况。囿于篇幅,我们简单说一下其中的代表——太清宫。

太清宫亦称下宫,位于崂山东南部下宫湾畔,前临浩海,背后依七峰,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有“小江南”之称。据《崂山区志》记载,太清宫始建年代,有两种说法:元代大学士张起岩撰《聚仙宫碑铭》载:“宋太祖为华盖真人刘若拙敕建的道场”,则太清宫建于宋初;清末宫内道士撰《太清宫志》载,太清宫为“西汉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建”。

经过历代扩建,太清宫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太清宫共分三个独立院落,150多间殿宇,每个院落都有独立的围墙,单开山门。东为三官殿,中为三清殿,西为玉皇殿,另建有忠义祠、翰林院,共有殿堂、道舍240余间。太清宫奉全真道隋山派。祀神有太清 、玉清 、上清及道德、元始、灵宝诸天尊和伏羲、神农、轩辕、关羽、岳飞、郑玄等塑象。

太清宫内还有不少古树名木,最古老和最具灵性的古树当属“汉柏凌霄”。著名作家肖复兴在《崂山的前生今世》一文中说:“崂山的自然景物,不仅仅具有自然属性,而且染上了历史和信仰的浓郁色彩。从太清宫,过逢仙桥、神水泉,到三皇殿或三清殿,看到的那些古树参天,无疑是最好的注解。2000多年的汉柏,1300多年的唐榆,1000多年的宋银杏,还有700多年的黄杨,500多年的绛雪山茶……特别是那株汉柏,另有一株凌霄缠绕着它飞上蓝天,让古树有了生命 ,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历史,感受到了一种神的力量。”这棵树龄2100年的汉柏凌霄,是太清宫建立时,由西汉道士张廉夫所植,也是青岛树龄最大的一棵古树。2013年,该树成功入选国家林业局评选的“中国百株传奇古树”。

至于那株山茶(耐冬),想必不少读者听说过,它就是《香玉》中的花神“绛雪”。据说,是明代著名道士张三丰从长门岩岛上移植而来。后来,蒲松龄曾寓居太清宫 ,宫内奇形怪状的古树和悠远的氛围触动了他的灵感,写下了《香玉》。《香玉》是《聊斋志异》描写爱情的作品中最优美的篇章之一,以太清宫为背景,描写了胶州黄生邂逅白牡丹香玉和红牡丹绛雪,自此展开了一场人与花木的爱情长跑。

崂山之村:青山村民是抗清志士后裔

崂山不光建筑历史悠久,不少村庄也有深厚的历史积淀,比如青山村。

崂山黄山崮南行5里许,为青山。西南山崮名青山崮,村落名青山村。民国周宗颐《太清宫志》记载了此村庄的由来:“……依山为村,仍旧山之名曰‘青山村’。”据说,蒲松龄当年游览崂山,曾在此处留宿。

青山村现有居民800户,2318人,主要有林、刘、温、唐 、姜等姓氏。说起这里立村缘由和林姓的来历,实在非同一般,它与明末郑成功的抗清斗争密切相关。林姓是从福建搬来的。据《崂山村落》记载,当清军几乎占领全国的时候,东南沿海一带的人民在郑成功领导下进行抗清活动。清顺治七年(1650年),郑成功接受大将施琅的建议,把军队重新编组训练,成立前、后、左、右、中五军,自领中军。另外,又派复社志士王翊和大将林明等人组织了一支别动队,潜伏于长江以北地区号召义民、集结力量 ,以策应北伐。大约在顺治十二年(1655年),林明率领部族在崂山青山湾登陆,随后在荒僻的青山湾畔开田屯垦,劈石造屋,作长期潜伏的打算。后来听说郑成功北伐失败,林明在忧病交加中去世,这批人便定居下来。林明的族裔为大林,随林姓的部属们为小林,所以至今青山村的林氏有大、小林之分,双方可以通婚。又过了些年,姜氏的先祖从南宅科迁到桑园,其中的一支从桑园迁到青山村落户。后来又陆续搬来刘、温、唐等姓氏。

青山村离海很近,不少遗迹都跟大海有关。根据《青山村志》记载,在青山村东南三四里处的试金滩以南,有一平坦石矶,历代相传名曰“晒钱石”。相传每隔几年东海龙王在农历六月初六这天把龙宫的金银钱财拿到石矶上来晾晒,晾晒完毕把完整无损的钱收回去,剩下那些损坏、缺边的全都丢在石矶上,让赶海的人拾捡。而实际上早年前,南来北往的商船经过崂山头时,不管船上运送什么货物,经过此地船上都要往海里抛扔钱财及物品,敬奉龙王,保佑行船一路顺风平安无事。而由于此处水深流急,特别是遇上有风浪的天气,巨浪滔天,把海底的沉物抛到海岸,铜钱也是这样上岸的。试金湾也有一段传奇故事。据说,滩上的石头出水后,被太阳照射,金光闪烁,光亮耀眼,湾上的石头或重达千斤或轻至几两,但即使再小的石头也是硬比黄金,因此得了这个名字。

崂山之事:道观扩张土地,钟成聪率民伐山

崂山道教给这里留下了不少名胜古迹和美丽的传说,但崂山历史上的“民道之争”也值得探讨。

据《青岛百科全书》记载,明万历年间,崂山曾发生过一次“僧道之争”,太清宫在这场争斗中得胜,由万历皇帝御批“毁寺复宫”,香火日盛。太清宫暗移界石,侵占民山,肆意扩张土地。到了清朝同治年间,其香火山场地已扩展到八水河以西的大平岚、鲍鱼岛等处。太清宫派人昼夜巡山,严禁山民(山地居民)进山场地种地、采药、拾草,并经常驱赶、打骂进入山场的山民,致使山民生活非常困苦。

清同治九年(1870年)深秋,于哥庄一宋姓村民进山拾草,被一白姓道士以矛刺伤,引起山民众怒。于是,他们推举钟家沟村(今属崂山区中韩街道)人钟成聪为会首(旧时民间各种叫做会的组织的发起人,也叫会头),率领数千民众直奔太清宫,索还民山。太清宫道人闻讯后逃跑。钟成聪约法民众勿毁庙宇、神像、家什,只将宫中粮食、布匹等物品当众分给缺衣少食之人,随即率众撤离。

事后,太清宫派人去即墨县衙告状。即墨知县已知伐山有因 ,捕得钟成聪等人。钟成聪在堂审中,历数太清宫偷移界石,强占民山,欺凌百姓之事。即墨知县即派人进山私访,查明钟成聪所言属实,遂判定大平岚、小平岚、鲍鱼岛一带山林仍归民有,钟成聪等无罪开释。此案前后历经数年,案结后,即墨县衙在崂山陡前口立石碑一块,记载伐山原委及重新判定的太清宫山场地范围等。胶州曾有人以此为题材,编为戏剧《太宫霸》,在乡间演出,影响很大。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钟成聪获议叙五品官俸。

崂山之人:丘处机曾为崂山改名

说了这么多崂山的人文故事,最后我们说说与崂山有关的名人。

自古至今,到底有多少名人到过崂山,实在是没法统计。据记载,春秋时“吴王夫差尝登劳山得灵宝度人经”,秦始皇曾巡视崂山,李白曾游览崂山并带来宫廷音乐……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全真七子来崂山太清宫,崂山道教的发展进入了极盛时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

很多人知道丘处机,恐怕是因为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其实,历史上真有丘处机这个人。丘处机是山东栖霞人,他曾三次来崂山修行、传道 ,留下了41首咏唱崂山的诗词,都以“长春真人”的名号题序。如今这些诗歌散布于崂山的太清宫 、白龙洞、上清宫 、混元石等地。

丘处机还曾帮崂山改过名字。当时,崂山还叫“牢山”,他认为“牢山”名不好,山如同一只趴在海边的大鳌,就改名“鳌山”。并写道:“牢山本即是鳌山,大海中心不可攀。上帝欲令修道果,故移仙迹近人间。”正因为丘处机这一改,明代在山畔建“卫城”的时候叫“鳌山卫”,海畔叫“鳌山湾”。

丘处机的成就也是崂山道士中最高的,成吉思汗奉他为“神仙”,赐虎符玺书,命其主管天下教事。但真正把崂山道士推向全国的还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崂山道士》(旧称《劳山道士》)几乎家喻户晓,小说写的是不学无术的王生来崂山向道士学习“穿墙术”的故事。青岛著名文史专家鲁海说曾经有位道士告诉他,蒲松龄的创作素材其实来源于路上的巧遇,当年蒲松龄上山写作的时候,路上就遇到了一位上山学艺的年轻男子,男子自称在家不爱读书,经常受父亲责备,听说崂山道士都很有本事,所以想上山跟着学点本领。这个男子就成了蒲松龄小说的男主角,可能因为他不爱读书,便将其塑造成了不学无术的王生。特约撰稿 田野

[来源:城市信报 编辑:夜楼]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