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2017 01/12 08:58
· 来源 ·
城市信报
· 作者 ·
田野
· 责编 ·
夜楼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听夫人口述“北平往事” 老舍写出《四世同堂》

老舍听夫人说两三个月“北平往事”创作出长篇巨著《四世同堂》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说起著名作家,绝大多数人都会想到一个名字:老舍。

无论从作品数量还是质量来看,老舍都是数一数二的。他创作的《茶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作品,时至今日仍被人们广泛阅读,还被改编成电视剧搬上了荧幕。可老舍从不计较自己的创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曾并非自谦地申明:“我是文艺界的一名小卒。”他希望:“在我入墓的那一天,我愿有人赠给我一块短碑,刻上: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历史给予老舍的是比他的愿望悲惨得多的结局,让他沉睡在了北京太平湖。

老舍与青岛也颇有渊源,上世纪30年代,他曾在青岛度过了一段难忘岁月。今天的《发现青岛》,我们就来聊聊老舍先生。

幼年:父亲死在八国联军枪下,母亲灌输坚强性格

老舍,本名舒庆春,字舍予,1899年2月3日诞生于北京小羊圈胡同(今小杨家胡同)一户贫困的旗人家庭。老舍出生的那天,正是腊月廿三,老百姓都在欢送灶王爷上天的时刻,可谓生逢良辰吉日。因此,老舍的姑母断定:“这小子的来历不小哇!说不定,灶王爷身旁的小童儿因为贪吃糖果,没来得及上天,就留在这里呢!”

老舍出生的第二天,正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是一年中的头一个节气,乃取名“庆春”。这个名字包含了家人对他的期盼,“有子名春,来头必大,定会光宗耀祖……”然而事实上,他的出生简直是一场灾难!

陈晓黎在《老舍父亲系皇城护军 死在八国联军枪下》一文中说,在老舍之前,家中三男四女七个孩子已夭折了仨。他出生时,父亲舒永寿,一个月薪仅3两饷银的护军,正在皇城当值。母亲因为失血过多,昏迷不醒,幸亏大姐及时赶到,老舍才不至于冻死。醒来后的母亲抱着这个小生命,欢喜却也悲苦。

逃过了出生一劫,又来了兵灾。老舍一岁时,八国联军打来了。城破之日,慈禧太后带着皇上大臣跑了,而身为护军的父亲舒永寿还守在地安门与洋人交火,枪子打着了火药,瞬间爆炸。气息奄奄的舒永寿被老舍堂哥发现时,是在地安门附近北长街一个粮店里。兵荒马乱枪炮横飞,死里逃生的堂哥只带回了父亲的一只破袜。洋人一路杀人放火、奸淫抢劫,穷人家也被刮地三尺,最惊险的一次,老舍被扣在箱底下,逃过一劫。

经过一系列变故,老舍侥幸生存下来,可家里已经是家徒四壁了,在这种情况下,母亲扛起了生活的重担。老舍的母亲姓马,她总是在不停地给人洗衣浆补做针线,但母亲骨头硬,再穷也不能失了志气,不能失了做人的规矩,可以赊账不能不还,可以吃亏不能报复,可以贫穷不能失礼……穷则独善其身,这是老舍从母亲那里学到的人生第一课。

成长:“宗月大师”资助他读书,辞官当教书匠

不过对子女的爱,抵不过贫困更有力量,母亲虽然知道读书重要,可是为了每个月的三四吊钱发愁为难,不得不让儿子留在家里,不去上学。一直到9岁,老舍还一字不识。

这时候,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出场了,真正成就老舍的是这个人。老舍在《宗月大师》中写道:有一天,刘大叔偶然的来了。我说“偶然的”,因为他不常来看我们。他是个极富的人,尽管他心中并无贫富之别,可是他的财富使他终日不得闲,几乎没有功夫来看穷朋友。一进门,他看见了我。“孩子几岁了?上学没有?”他问我的母亲。他的声音是那么洪亮,……等我母亲回答完,刘大叔马上决定:“明天早上我来,带他上学,学钱、书籍,大姐你都不必管!”第二天,我像一条不体面的小狗似的,随着这位阔人去上学。学校是一家改良私塾,在离我的家有半里多的一座道士庙里。学生都面朝西坐着,一共有三十来人。西墙上有一块黑板。老师姓李,一位极死板而极有爱心的中年人。刘大叔和李老师“嚷”了一顿,而后叫我拜圣人及老师。老师给了我一本《地球韵言》和一本《三字经》。我于是,就变成了学生。

这位刘大叔叫刘寿绵(一说刘寿锦),后来出家为僧的“宗月大师”。在刘寿锦的帮助下,老舍由私塾而小学,继而考上中学。因为不愿让刘大叔一直资助,他后来偷偷考入为穷家子弟实行供给的师范学校,立志做个教书匠。那种甩掉贫穷的感觉让老舍终生难忘,他曾回忆:“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

此后,老舍的工作职务不断提升,23岁时已经任京师郊外北区劝学员,后任京师公立北郊通俗教育讲演所所长等。但他不喜欢应酬,整天抽烟喝酒打麻将,于是辞掉职务,安心当老师。在别人眼里,这个决定“不上道”,实在吃亏赔本,但老舍却开心不已,理由很简单,因为“又摸着了书本”。说来也巧,正是在他当老师的这段时间,五四运动爆发了,“五四”带来的白话文,让老舍有了用武之地。“用白话写,而且字句中间要放上新的标点符号,那是多么痛快有趣的事啊!”他试着写诗,写小说,让自己的情感倾泻,思想有了想象。

1926年,老舍在《小说月报》上连载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第1期署名“舒庆春”,第2期起改名“老舍”。就这样,老舍开始了自己的创作之路。

感情:生命中的三个女人,对创作产生重要影响

老舍的一生中出现过三位女性,对他的生活、性情,乃至人生取向,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一位是他的初恋对象刘家小姐,一位是他的妻子胡絜青,还有一位则是与他维系了特殊情谊的女作家赵清阁。我们还是看看作家蒋泥在《飞扬与落寞——老舍的沉浮人生》中是怎么说的吧:

第一位女性是刘家小姐,也就是刘寿绵刘大叔的女儿。刘家小姐大老舍一天,两人自幼相识,后来成为老舍的初恋对象。但这种初恋是很朦胧的,因为老舍对刘大叔感激至深,加之他很要强,内向、固执,极力压抑情感,不肯表白,也未提亲,两人的感情一直没有结果。1923年,刘大叔因不善经营,迅速败落下来,出家做了和尚,并让夫人和女儿随之做了带发修行的居士。听到这个消息,老舍承受不了打击,毅然出走英国。这段感情让老舍终生难忘,刘家小姐的形象此后也在老舍的小说中多次出现。如果没有这么一个初恋,老舍的艺术世界、人物形象,怕是会有极大改变。

第二位女性是胡絜青。1930年,25岁的胡絜青正在北京师范大学念书,母亲怕她耽误了终身大事,就托语言学家罗常培给物色个女婿。此时老舍初回国,因发表了三部长篇小说小有名气,于是罗常培便向胡母介绍了老舍。在罗常培的安排下,老舍到处被朋友们拉去吃饭,而饭桌上总有胡絜青。在频繁的相见之后,两人产生了感情。1931年夏天,两人举行了婚礼。半个月后,他们去了济南。1937年,日寇进攻山东,老舍去了重庆,胡絜青在北平沦陷区照顾孩子和老人,直到老舍母亲去世。胡絜青为老人办完丧事,才拖儿带女,跋涉千里,历时50余天,穿过重重封锁来到重庆。这时,两人分别已整整6年。夫妻团聚之后,胡絜青细心介绍了北平方方面面的生活,说了两三个月时间,促成老舍排除一切干扰,开始了近百万字的《四世同堂》的创作。这个大部头是胡絜青九死一生从北京带来的。

第三位女性是赵清阁。老舍逃离山东后,曾短暂抵达武汉,而才女赵清阁当时也在武汉。恰逢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老舍做了协会总负责。在“文协”的日常工作中,赵清阁与老舍有了更多的接触和交往。后来,赵清阁做了文艺月刊《弹花》的主编,老舍则成为主要撰稿人。在抗战时期的重庆,老舍更是跟她合写了剧本《虎啸》、《桃李春风》以及《万世师表》。解放后,老舍工作在北京,赵清阁定居于上海,再加上双方工作的繁忙,相互见面的机会很少。不过空间的相隔并未阻断二人的友谊,他们更多的是采用通信方式来进行交流。赵清阁生前,曾有人读到由她提供的老舍给她的10多封信,据说她当时收有老舍的信达100多封,去世前却烧毁大半。加上赵清阁一生抱定独身主义,始终未组建家庭,更使她与老舍的关系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去世:老舍成了牺牲品,跳的是“太平湖”

老舍虽然是北京市文联主席,但也难免“时代洪流”的冲击。“文革”爆发后,他成了牺牲品。他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最后竟然是这个归宿。

据傅光明、郑实的《老舍之死口述实录》记载:“1966年8月23日,北京的一些作家、艺术家被点名揪斗。先是被拉到孔庙批斗并遭殴打。这里烧起了熊熊大火,红卫兵让挨斗的人在火的周围跪下,用演戏的道具、刀枪剑戟开始狠打。老舍最有名,他受伤最重,一下子就被打得头破血流,血顺着脸和胸就流下来了。最后有人建议先把老舍救出来,这样就把他一个人架到汽车上,开回了文联。老舍本以为自己得救了,谁知道当他离开孔庙到达文联时,竟有上百个红卫兵在文联门口等着他,他陷入了一场更加恶劣的武斗。他们也不太知道老舍是谁,就知道他是一个有名的作家,是个坏蛋。周围还有人挑拨,说他在美国拿美金。在小孩子的眼里,美国就是帝国主义,十恶不赦,青面獠牙,怎么可以拿美金呢?那肯定是大坏蛋了。他们就轮番地打他、斗他,他渐渐就奄奄一息,遍体鳞伤了。老舍是性子非常刚烈的人,最后就忍无可忍。当时他身上挂了一个牌子,前头站了一个女红卫兵正拿着皮带打他,他就使劲地把身上挂着的牌子砸在她的头上。”

这下子他更惨了,因为跟红卫兵对抗,他被揪出来,送到了派出所。等到半夜家人接回老舍,他浑身是伤,换衣服都换不下来,全贴到肉上了。第二天,老舍离开了家,他一个人默默地走向了北京的西北角,走向了一处以“太平”命名的湖泊。在湖边,他独自静坐,沉思了一个整天,直到入夜。次日清晨,路经湖畔的人们,发现了他那漂浮在湖中的遗体。

一代文豪老舍,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据说,老舍出门前,曾把3岁的孙女叫出来,说小月,跟爷爷说再见。这是他在世说的最后一句话。

特约撰稿 田野

[来源:城市信报 编辑:夜楼]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