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回味记忆里的老味道 一碗甜沫引发的故事

2014-10-17 13:46:10
来源:青岛日报
责任编辑:亚麦

“碗内红黄色状的小米粥,漂着几棵菠菜,显得一片绿意;红豆、花生米、褐黄色炸豆腐泡块点缀其间,五颜六色,流彩纷呈,颇有点诗意。我用匙子舀一小勺送进口里,柔柔的、滑滑的、咸乎乎的,又香又鲜……”

时隔60多年,侯修圃仍对当年的老甜沫印象深刻,有时忍不住,还要找地方喝上两碗过过瘾。如今,早餐品种多种多样,中式、西式遍地开花;但是“市井味儿”十足的甜沫依然魅力依旧,虽说店面不是很多,可老店门前排队的场景时时出现。

记忆

3分钱一碗的甜沫

“甜沫不甜,反而是咸的。”家住观象山附近、今年74岁的侯修圃回忆说,第一次吃甜沫时就让这个名字给“忽悠了”。

对于当时的场景,他仍记忆犹新。“那是1952年,我从平度来到市区的姐姐家。记得是个早春天气,天刚蒙蒙亮,我就起来赶着上医院,马路上行人匆匆,车辆川流不息。我顾不得看这些街景,急急地走到陵县路长途汽车站附近一个甜沫小店,店内热气朦胧,工人、学生都在忙着吃饭。我花3分钱要了一碗甜沫,又花5分钱要了一个烧饼,就在一个角落里坐等。一会儿,一个30岁左右的女士,给我送来一碗甜沫和一个烧饼,我上前一闻,香气扑鼻。”侯修圃说,“我用匙子舀一小勺送进口里,柔柔的、滑滑的、咸乎乎的,又香又鲜。间或吃一颗花生米,吃几段粉条,吃几块豆腐泡,那味道、那口感,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自此之后,侯修圃就爱上了这种美食。到了上世纪50年代末,个体小店慢慢消失,甜沫的身影越来越难觅。一年下来,他也难得吃上几次。直到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街面上的甜沫店逐渐多了起来,侯修圃才终于得偿所愿,可以敞开吃甜沫了。

“退休后,我常常到陵县路、无棣二路、临邑路、李村路等地品尝老甜沫。可印象最深的,还是当年那3分钱一碗的甜沫。”侯修圃说,或许是当年物质匮乏,吃嘛嘛香,后来生活条件好了,大鱼大肉吃多了,口味也变挑剔了。

品尝

一碗甜沫两种味道

“一碗甜沫,两根油条”、“一碗甜沫,一个茶叶蛋”……昨天早上8点,明霞支路一家甜沫店前排满了吃早餐的市民,拖着一个买菜小拖车,个头不高、已经68岁的周女士在人群中并不显眼。周边人所不知的是,她是特意从崂山区坐公交车赶来的,“为了吃一碗甜沫,穿越了大半个城市。”她笑着说。

周女士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就喜欢喝甜沫,上世纪50年代,他们家买甜沫,通常按盆买,“由于急着去上学,就盛上3碗,转着圈喝,没想到居然逐渐成了习惯。现在有时候,我还一下子要上3碗慢慢喝。”周女士说,记忆中,自己每天早上用玉米饼就甜沫,尤其是冬天,外面寒风刺骨,喝上一碗热乎乎的甜沫出门,感觉特舒坦。”

周女士坦言,甜沫承载着自己许多美好的回忆,现在喝甜沫,是慢慢地“品”,从中寻找童年的快乐。

与周女士一同排队买甜沫的,有一位80后的上班族白先生。他在市南软件园上班,从事数据处理的工作。周一到周五,多数时候早餐都在这家甜沫店解决,“价格不贵,一块五一碗,里面有小米面、菠菜、花生等等,营养也足。”白先生边说,边匆匆将甜沫和油条往嘴里送,不到5分钟,一碗甜沫和两根油条已下肚。

同样一碗甜沫,在这一“慢”一“快”之间,品出了两种不同的味道。

探访

门头不大 生意挺火

在一栋老楼的下面,一个小小的门头,仅长一米左右,门口放着一个盛甜沫的不锈钢圆桶,旁边桌子上摆着刚刚出锅的油条,门外的路面上支着几张小桌,人们坐着马扎子挤在桌边,店内的形状更像一个过道或走廊,窄小但是不长,勉强摆开两溜小桌。

看起来难以置信,这就是周女士穿越半座城,来排队吃甜沫的店。如此模样,只能用简陋来形容。“1998年小店开始营业后,基本没变过。”女老板告诉记者,主要做早餐,绝大多数人匆匆吃完就走了,只要甜沫好吃,哪管什么环境。她说,小店主要经营甜沫、油条和茶叶蛋,每天早上6点左右开门,一天能卖两到三桶甜沫,生意好的时候9点半就能卖完,周末人多,往往要开到10点多,当然卖得也多。

在网上同样被津津乐道的无棣路上的一家甜沫店,跟明霞支路的甜沫店很相似,差不多大的门头,店面更小更挤,甚至摆不下两排小桌,但生意也相当火。前天早上9点左右,记者来到这家店时,甜沫已经快卖完,老板看了一下桶底对记者说:“也就剩了六七碗”,过了没有10分钟,仅余的一点也销售一空。女老板对记者说,“小店已经开了10多年,手艺是跟老一辈学的,店原先在 ‘波螺油子’附近,后来才搬到了无棣路。”

变化

甜沫配海参成主打菜

甜沫“粉丝”众多,有的商家从中发现了商机。岛城一家餐饮连锁品牌店就推出了一道“甜沫海参”的佳肴,并作为青岛4个特色菜品之一推向市场。“甜沫是青岛的传统小吃,海参是滋补佳品,两种食材可以说是强强联合。”这家品牌店的经理告诉记者,这道菜一经推出,市场反应不错。

有的甜沫店则反其道而行之,不卖早餐,专卖午餐和晚餐。家住浮山后的朱先生,就在劲松三路开了一家甜沫店,每天上午10点开门,主要卖甜沫和锅贴。“我以前在台东做早餐,很辛苦。后来发现,不做早餐,做午晚餐市场也很大,就过来开了这家店。”朱先生说,现在每天能卖100多碗甜沫,两块钱一碗,再加上卖锅贴,每天的收入 “还可以”。“其实甜沫的利不多,一碗甜沫两块钱,就算每天卖200碗,去除成本、房租和人工费,能剩下多少?”朱先生说,这也是目前岛城甜沫店不多的重要原因。

【说法】

岛城老甜沫源自鲁西南

“青岛是座移民城市,严格地说,老甜沫也是外来的。”青岛餐饮协会秘书长杨岩告诉记者,青岛老甜沫应该来自鲁西南一带,但口味经过了改良。鲁西南的甜沫“胡辣”味重,青岛的甜沫则偏咸,而且味道更鲜。

对于甜沫的起源,也有这样的说法。古时济南有一户田姓善人舍粥赈济,人多粥少,便在粥内加入大量的菜叶并咸辣调料,众人称这创新的粥品为田沫,后因一书生曾喝过此物,误听田沫作甜沫,其考取功名后,一经宣扬,便作甜沫了。

做法

主料有6种各店略不同

记者从多家甜沫店了解到,甜沫的主原料有6种,分别为小米面、粉丝、红豆、花生、豆腐泡、菠菜。具体做法为:

1、红豆煮熟,粉丝、花生米发好,粉丝切断,菠菜过水后挤出水分切断,豆腐泡(或豆腐干)切丁。

2、小米面加入水调成糊状备用。

3、炒锅预热,放入油烧热,加入葱花、姜末、花椒、大料爆热,将油倒出备用。

4、锅内添水,加入煮熟的红豆、粉丝、花生米、豆腐泡、豆干,倒入糊状的小米面,边倒边搅拌,再加入菠菜,继续搅拌至沸腾,加入适量盐、胡椒粉调味,将事先爆好的油倒入,煮至粥稠后出锅即可食用。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