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湖岛人的祖先是武德将军 溥仪七婶葬在这里

2014-12-22 16:26:45
作者:黄默
责任编辑:每皮
600×335

清末的湖岛村

湖岛村位于原四方区西南端的兴隆路街道北部,地处胶州湾东海岸之滨,村落形成于明代 ,至今已经有六百余年的历史。与周边其他自然形成的村落不同,湖岛村里王姓独大,也就有了远近闻名的“湖岛子王”的说法。几十年前这里还是西临大海、北有荒滩,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如今也已是高楼林立,村西胶济铁路旁的大海早已被填海工程淹没,找不到丝毫当年渔村的影子。但湖岛村的王氏一族却依然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今天我们翻开老湖岛人的记忆,听听湖岛村的故事。

湖岛人是“武德将军”的后代

据编写于1924年的湖岛村《王氏族谱》记载:“吾始祖之来墨邑也年远矣,传闻自云南乌沙卫北迁,从明太祖定鼎敕封世袭武德将军,赐爵千户与国同休也。迨永乐初年从驾北征,始由南迁居墨邑(即墨)东南之葛村,嗣后户丁繁衍有由葛村迁居张村者,至七世有由迁居老河东,未几洪水为灾,又有迁湖岛子居。”族谱序言中详细记载了湖岛王氏来自云南乌沙卫,即乌撒卫。明初为抵御倭寇侵袭,朝廷在山东沿海建立卫所,王氏一族正是永乐初年随军迁至青岛地区的兵户,祖先还是明太祖册封的世袭“武德将军”。经过几代人的繁衍,兵户渐渐转为农户,后来有王氏分支从最早定居的即墨葛村迁至张村,到七世祖时有一支脉迁居老河东,后因洪水灾患又有族人来到了湖岛定居,在这里生活至今已有六百多年。

村中传说,最早来到湖岛定居的是王氏的两兄弟。兄弟二人最初是带着全家老小来到了孤山村落脚,村里一位姓高的老人听说了他们遭灾的境况心生怜悯,于是指点王氏兄弟:“高家在海边有一片荒地,如果不嫌弃,就去把地刨了,给孩子们种点芋头吃吧!”两人按照老人指的方向沿着孤山向西走了二里山路,翻过一个山头,眼前顿时豁然开朗,广阔的海域尽显眼底,海边绿树繁茂,还有一条小河蜿蜒树林之中。见状二人大喜,连忙带领家人下山,在海边安顿了下来,搭建草棚居住、开垦荒田耕作、造船织网捕鱼,日子过得有声有色,人丁也逐渐兴旺了起来,这才慢慢形成了湖岛村。所以直到现在,湖岛的村民们都还记得祖上留下来的那句叮嘱:“千万别忘了孤山姓高的。”几百年来,两村的人们都和睦相处着。

“湖岛子王”的来历

王氏兄弟为何给村庄取名为“湖岛”,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说原本村西的海边有一大礁石,落潮时可步行上去,涨潮时像湖中之岛,遂取名“湖岛”,村子便随之叫做“湖岛村”。也有人说此处本无湖无岛,即使有礁石形同岛屿也应称“海岛”,“湖岛”之名应是以家乡故景而取,王氏祖先从驾北征,远离故乡来到山东保卫海疆,他们原本生活的地方或许正是个有湖有岛的地方,来到了这里居住为了寄托心中对家乡的思念,故取名“湖岛”。当然,也有村民不同意这第二种说法,认为自王氏迁徙到即墨,至湖岛村形成已经经过了一百多年几代人的传承,那时的王氏族人根本没有见过家乡的景色,这“湖”边之“岛”的称谓,分明是寄托着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只有饱尝颠沛流离之苦的人才能体味其中丰富的内涵。

无论村名由何而来,湖岛人从此根植于这片胶州湾畔的土地,一代一代繁衍了下去。细算起来自1403年前后建村,至今湖岛村已历经六百余年沧桑,王家人丁兴旺,现已繁衍到23代,衍生出湖岛东村、湖岛新村、连老湖岛子共三个村子,与周边村落多姓并存不同,在湖岛村生活的均是清一色的王氏后人,人称“湖岛子王”。其实全村都姓王,只是“湖岛子王”这个称谓形成的原因之一,湖岛王氏的霸气也都体现在了这个“王”字上。或许是因为继承了“武德将军”的骁勇,湖岛人十分能吃苦,且性格刚强;又因为村子靠海,村里人出海打鱼、跑船的多,日子过得自然也比邻村富庶些,所以说话办事也硬气些。综合以上几个原因,才造就了远近闻名的“湖岛子王”。

“湖岛子男人称大王,湖岛子闺女是阎王,湖岛子媳妇像绵羊。”这句湖岛村妇孺皆知的谚语,形象地描述出了湖岛人的性格,不只是男人刚强,湖岛的闺女也是出了名的厉害。如果说“湖岛子王”这个称号的一半应该归功于女人,相信村民们一定没有任何意见。要说这湖岛的闺女啥脾气,最有发言权的当属相邻几个村的湖岛女婿们了,因为族中有规定同姓不能通婚,所以过去湖岛村的闺女大都嫁去了周边的四方村、孤山村、小村庄等地,湖岛村嫁出去的姑娘无论走到哪儿,都是出了名的能持家、会主事儿,不仅处事果断,还特别会抓理,一身“湖岛子王”的风范。虽然湖岛村的闺女够厉害,但旧社会在湖岛村里妇女的地位却依然很低,吃饭得吃男人剩下的,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跟男人们同桌吃饭。

大海两次救了村里人的命

湖岛村靠海,自古以来湖岛人也就靠海吃海,男人们出海打鱼,近海的滩涂就成了女人和孩子们的用武之地。村里有句民谣:“湖岛子,靠海沿,家家挂个四鼻子罐。”这四鼻子罐就是大姑娘小媳妇们赶海的必备器皿,一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湖岛村的居民们家家还都挂着一个。

四鼻子罐长啥样?听村里的老人们回忆,四鼻子罐就是个地雷瓜大小的圆罐子,材质有陶土的有瓷质的。罐口上真的有四个“鼻子”,用绳子穿过鼻子就能把罐子拎起来,提着格外稳当,这可是村民们打海蛎子专用的。过去湖岛村西边就是海滩,滩涂南北两端布满礁石,海蛎子就生长在这些礁石上。妇女和孩子拎着四鼻子罐,手持尖头的小锤,在礁石上敲打几下就能把海蛎子肉连汤带水地送进四鼻子罐,敲上这么一小罐就能让全家人吃上鲜汤面。不光是海蛎子,湖岛子海滩上的海产极为丰富,一退下潮去蛤蜊、虾虎、蛏子就都变成了村民们的战利品。在那些艰苦的岁月里,这些海产就成了大海给村民的恩赐。

据村里的老人说,在道光年间,曾遭受连年大旱,土地干裂,庄稼颗粒无收,就在人们面临饥荒走投无路之时,湖岛子海里突然出现大量青鱼,密密麻麻涌向近海,多到只要人把竹篓子放下海,提起来里面准有几条青鱼。海边的人们就靠吃鱼活了下来,可是因为顿顿吃青鱼,导致后来小孩子们看到青鱼上桌都会吓哭,实在是吃怕了。大海的恩赐不只是存在于老人们的故事里,就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湖岛子海滩上的虾虎和蛤蜊突然多了起来,在吃不饱饭的年代,这些海鲜吸引了周边各村的村民,奇怪的是,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蛤蜊越挖越多,虾虎也没有减少的势头,就这样,大海又一次救了生活在海边的人们。

当然村民们也不是见鱼都捕,上个世纪50年代,每隔几年海上就会出现鱼群奔腾的景观,成千上万条不同品种的鱼随着海浪顺着湖岛海往北游,有时还会有鱼跃出水面。每到这个时候村里人都会跑去海边看,老人们管这叫“龙兵过”,说是这些鱼都是龙王的兵,这是赶着去见龙王开会呢。

“十万金”的故事

说到海上的事,不能不提湖岛村的“十万金”家。“十万金”家的当家人是湖岛王氏的第十八世王保先,其实十八世祖之前这户本也是平常人家,但王保先思想先进,特别重视文化,还从海西专门聘请了私塾先生教导家中子弟,他的长子和次子也十分争气,先后成为了湖岛村最早的酿酒业老板和李村师范的毕业生。王保先做的是海上运输生意,在当家的影响下家族成员也都各尽所能 、各司其事,将生意做得有声有色,在上世纪30年代成为了四方一带出名的富户,人称“十万金”。

但“十万金”这个名字其实是误传,并不是指王家有十万两金子,而是源自王保先打造的两条大船,而“金”则应为“斤”。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条船能载货十万斤货物就已经是了不起的新闻,事业如日中天的王保先一口气请人造了两条,分别名为“大鸟”、“二鸟”。“大鸟”、“二鸟”下水之日,周边乡邻都来看热闹,有人便问这船的载货量是多少 ,王老太爷得意地喊出:“十万斤。”从此,这大名便不胫而走,传来传去就变成了“十万金”。

上世纪30年代后期,“十万金”家正处于鼎盛时期。这时,日本人侵占了青岛,“十万金”家连遭祸殃,家业开始衰败。王老太爷怎么也没想到,正是当年自己引以为豪的“大鸟”、“二鸟”,最终却成为王家的祸根。上世纪40年代初,从胶南来的一伙绑匪,偷偷摸进湖岛村,他们对“十万金”家的财富垂涎已久,本想绑架当家的王老太爷,换点大钱,但阴差阳错后来只绑到了王家的一个儿媳妇,绑匪们知道用她换不来十万赎金,于是向王家开价三千大洋。旧社会的妇女在家中没有地位,就算是大户人家的女眷也不例外,加上这个儿媳妇从来没给王家添过男丁,王老太爷本是不打算花这笔钱的。赎人的期限眼看就要到了,当家的还是不点头出钱,已经嫁人的长孙女坐不住了,被绑架的可是她的亲妈。于是她赶回娘家,一进门就给老太爷磕头,大哭道:“爷爷,我也是王家人,你就忍心叫我成没娘的孩子吗?”半天,老太爷叹口气说:“起来吧,孩子,手心手背都是肉,天意如此,我还吝惜什么。”此时的“十万金”家财势已大不如前,为凑赎金老太爷权衡再三,舍不得卖地,只好忍痛把“大鸟”、“二鸟”卖掉了。从此“十万金”家连“十万斤”都没有了。失去了“大鸟”“二鸟”,王家的海运生意也从此一蹶不振,后来家里把剩下的两条小船也处理了,后人们教学的教学,打工的打工,种地的种地,从此与大海无缘了。

信网版权稿件,欢迎转载。转载时请保留完整信息,否则追究侵权责任。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