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湖岛人的祖先是武德将军 溥仪七婶葬在这里

2014-12-22 16:26:45
作者:黄默
责任编辑:每皮

因为是同宗,即使是不同支,湖岛村的村民之间也大都扯得上亲戚关系。在这样一个大家族里,宗法色彩浓重的习俗早已融进了每一个湖岛村民的生活中。几百年来湖岛村王氏按照老祖宗定下的规矩安稳地生活着,你可以没有宗教信仰,但不可以不敬宗亲,即使在现在,每逢年节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湖岛人别具特色的庆祝方式。

正月初四出门拜年十五才回

湖岛人实在,重情义,以前过年的规矩也特别讲究。从小年开始,各家各户就给灶王爷供糖瓜,希望他年底回天庭禀告时能给家里多说点好话,而且这个时候家里不能有外人,就算是嫁出去的闺女、在姥爷家常住的外甥也都要提早赶回去。

到了大年三十这天就要忙着贴对联、挂族子(写有祖宗名字的祭祀用品)、供枣山,并且当天一定要吃花卷,又叫卷子,青岛话谐音“攒着”,寓意着新的一年里能留得住财。湖岛村的团圆饭是从大年三十下午开始的,通常到了下午两点左右,各家各户就把准备好的饭菜统统搬上桌。而这一天女人们是可以破例跟男人们同桌吃饭的,家人团聚推杯换盏。吃团圆饭的时长要根据各家祖坟的远近,因为天一黑必须由家里的男丁打着灯笼去祖坟请“老爹老妈”回家过年,为了显示自家的人丁兴旺,到了祖坟上谁家喊的声音越大祖宗的脸上就越有光,所以各家都会派出大嗓门铆足了劲儿地喊“老爹老妈”回家。请回了祖先,要由长子烧纸领进门,进门先上一炷香用来迎接故去的长辈,这一炷满上(指的是烧完)后,再敬第二炷用来接灶王 ,此后过年期间香火一直不能间断。

当晚十二点之前一定要换上新衣服,然后围坐在一起吃饺子。这饺子包得也有讲究,里面得放枣和小银子(硬币),家里有几口人就得下几个带“料”的饺子,吃到红枣说明来年有喜事,吃到硬币自然是要发财。午夜一过,家里的男人们就要先去拜村西头的关帝庙,紧接着是东南头的家庙,也就是王氏的祠堂。湖岛村的王氏有四大支,每年各由一支派人轮值看庙,当年祭祀用的费用就由看庙这一支的各家出。拜完了家庙已是凌晨,但对湖岛人而言,这年才刚刚开始,接下来就是按照各支的辈分大小、亲疏远近逐家逐户给本家拜年,因为一个村子都姓王 ,所以通常各家都拜到了,天也就亮了。

初一看姑,初二看舅,初三走丈人,初四看姨……这些规矩、顺序,湖岛人早就烂熟于心。四方一片的村子为了表示对亲戚的重视,每有人来拜年主家总要设宴款待,客人也不会推辞,必然会留下吃饭喝酒,这样拜一家就得一天。湖岛人出去拜年都要“拐”着篓子,也就是挎着个小篓子,里面放上拜年的礼品。过去各家都穷,篓子里面放上几个馒头包子就当礼物了,被拜访的人家也会礼貌性地回些礼,于是也有人就直接拎着去了下一家。听村里的老人回忆,过去村里有亲戚多的人家,家里男人初四就拐着篓子出门了,一家一天地拜过去,要到十五才见他回村。

除了春节,从前过清明节时村里也格外热闹,每到这两个节日,年轻人就在村东头竖起高杆,架上秋千,用驴拉动,秋千旋转如飞,村民管这叫转秋千,村里还会搭起戏台唱柳腔。每到唱柳腔、打秋千的日子,远近各村的年轻人也纷纷赶来凑热闹。小伙子们争强好胜,各显其能,自然吸引到不少姑娘的目光,秋波暗递之事自然是少不了的,也有趁机偷偷前来相女看夫的。无形之中,竟促成了不少姻缘,这两个传统节日也成为年轻人乐于参与的盛会。

关帝庙内的小船曾显灵救人

因为过去湖岛村村民多以捕鱼为生,湖岛村西头的关帝庙不仅要保村民平安,还肩负着妈祖庙的作用,保佑出海捕鱼人的平安。旧时的关帝庙香火不断,除逢年过节有人送香烛纸马外,每到渔汛之期,出海的人无不先来上香祝祷,出海回来也是先来献祭告谢。此庙一直到上世纪60年代才被拆除。

据村民回忆,关帝庙的大殿里供奉着武圣人关公,他秉烛达旦夜观《春秋》,两边则是佩剑的关平,及捧刀侍立的周仓,三尊塑像均面容威武、栩栩如生。也有人说,前清时代庙里还供有妈祖牌位及一条小木船。那时的渔船在海上遇险,如果是夜间,出海人烧纸祷告完后,先抬头看看船桅,如果船桅的顶端有亮光,就说明娘娘送灯来了,此船必定平安归航。关于那只小木船,湖岛村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某年春天 ,村里的渔船出海,在大风浪中迷了路,正惊慌失措时,忽见茫茫白波中有一条小船在破浪前进,船队赶紧转舵跟上了这条小船,在其导引下,最终安全靠岸。等到脱险的人们再去寻找那条小船时,已渺无影踪,竟无一人注意到它的去向。惊恐未定的渔人们赶紧进庙叩拜,只见妈祖牌位前供的那条小船正往下滴水,大伙儿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妈祖显灵救了大家。

1897年德国强占青岛后,建起了铁路工厂(原四方机厂),1914年日本占领青岛,又在湖岛村村南圈地、填海,建起了大康、隆兴等几家大纱厂,随着周边工业的发展,许多湖岛村民开始走进工厂,因缺少劳动力,湖岛村的渔业生产也开始逐渐萎缩,而这些有关关帝庙的传说,也逐渐不再被人提及。

宣统的七婶子葬在湖岛义地

“闯青岛,闯了青岛闯鲍岛,闯了鲍岛闯湖岛。”这句流传于旧社会码头工人之间的歌谣,贴切地描述了穷苦大众悲惨的一生。鲍岛,即大港码头一带,青岛开埠后各地破产的农民来到青岛谋生,大都只能在大港码头上做苦力,居住在港口附近的贫民窟里。辛苦一辈子但仍摆脱不了贫困,一直到死也赚不到买墓地的钱,又因是外乡人无祖坟可入,只有葬在湖岛村南边的义地(旧时掩埋穷人的公共墓地),这也成了他们闯青岛的最后一站。

湖岛村南,高坡之下的这片义地本为官府所置 ,是为客死青岛的异乡人埋葬之处。据说义地最早埋葬的尸骨是从别的地方用船载来的,死者都是天理教起事反清的殉难者。有王氏后人查对历史,天理教起事于1813年,以此推断义地至今已有二百年历史。最初大概是有一定的登记手续,到后来则成为穷人们的乱葬岗,许多墓地连块木牌都没有。

如今村里上点年纪的人仍能记起义地整治前的景象,破败的墓地里经常能看到白骨,也有死婴直接被扔在沟壑里,杂草丛生,坟头累累,让人不愿接近。其实义地里埋的也不都是穷人,特别是一些想将死者先葬在这,事后再迁回原籍的坟墓就不会挖坑深埋,而是用砖石砌成一个圆形的地上墓室,叫做“丘子”,将棺材放在里面,日后挖掘也方便些。但很多人死后终没能实现回到家乡的愿望,年久之后丘子坍塌、棺木腐烂,即便入葬时是风光的,如今也是一片苍凉。

这义地里最显赫的墓葬应该要数清皇室一位王爷的侧福晋,民间传说她是宣统帝溥仪的七婶。辛亥革命后,满清的一些王公贵族们不愿臣服于民国政府,纷纷卷起铺盖离开京城,当时作为德国殖民地的青岛就成了他们最佳的选择,不少遗老遗少定居青岛,这位福晋约摸也是那个时候来的,后来染病在青岛去世。据村里的老人回忆,侧福晋的坟在义地的东北角,墓地有石栏围着,坟前立有大碑,在大片土丘的簇拥下显得格外气派。此坟于上世纪60年代被掘开,当时还有许多湖岛村民去看,墓内除棺材之外还有金砖和首饰。

湖岛撞车案死36人

湖岛义地中还有两处因突发事故集体埋葬的坟墓。一处是上世纪30年代青岛一家烟草公司发生大火,烧死了几十名女工,因死后难分体貌,于是混葬于一水泥大丘中,墓旁竖立一西式碑柱,上面刻有死难者的姓名。另一次事故则是发生在1927年3月9日凌晨的胶济铁路湖岛撞车案,这次意外中的死者也都葬于此地。

据《胶澳志·大事记》1927年记载:“3月胶济铁路在四方沧口间撞车死伤70余人。是月9日 5时,第六次火车误点,在四方西一里之地与第四次由沧口开来之车互撞。当时轧毙31人,受伤40人,旋因重伤致死者5人。当由路局分别抚恤。路局之车务副处长钱宗渊、段长蒋之鼎、副站长李衍林撤差缉办。路局正副局长各记大过一次。”

据资料显示,1927年至1937年间,山东地区人口急剧减少,每天都有3000多名难民乘胶济铁路火车由青岛去东北三省。每逢冬令,胶济铁路必为移民加开一两次列车。而此次事故中受到撞击的6次列车,正是加开的“小票车”。这种简陋的临时列车,主要是应付逃荒的灾民,票价很低廉,行进速度很慢。1927年3月9日凌晨,从济南开往青岛的第6次混合列车因机车蒸汽动力不足,被迫停靠在四方车站外湖岛村旁的线路上烧蒸汽。此时,视察胶济铁路的交通前次长郑洪年乘坐的第4次快车到达沧口车站,由于第6次混合列车停在前方而无法开出,在胶济铁路局副局长周庆满、车务处副处长钱宗渊和车务第一段段长蒋之鼎的催逼下,沧口站副站长李衍林违章放行列车,第4次列车开出沧口站,自此酿成大祸。

发布于民国16年(1927年)6月15日的《山东青岛地方审判厅民事判决》也有记载:岱南一带因连年兵匪水旱灾难,并至哀鸿遍野,树皮草根以充饥饿,旷野则赤地千里,居民皆十室九空,嗷嗷待哺 ,比户皆然。不得已典子卖妻,稍凑川资,拟赴关东以求生路。故搭胶济车来青,由青搭轮转赴关东。不料祸生不测,车行至沧口四方两站之间,被后来之4次快车将民等所乘之车冲撞,死伤无数之灾黎,血肉纷飞,号哭震天。惨苦之状令人目不忍睹。立时殉命者三十余人,入院死者数人。在医院治疗者除已出院者不计外,现在院治疗一月以上未愈将成残废者16人。

 

信网版权稿件,欢迎转载。转载时请保留完整信息,否则追究侵权责任。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