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顾:攀枝花2岁男童被灌酒致死】
今年4月10日上午9点过,贾某叫王某、张某、彭某到他家喝酒。随即,王某带着2岁的儿子小林前往,几个人开始聚餐喝酒。没过多久,王某喝醉了,就到房间里去休息,而小林还留在饭桌上,还端起茶水与贾某等3人“干杯”。茶水喝完后,小林端起父亲剩下的酒,准备继续喝,张某、彭某两人看见后,准备阻止小孩。然而,贾某却逗孩子,让其喝下了白酒。之后,小林学着大人们的样子,分别向三人敬酒,到上午11点过,大约喝下2两白酒,并昏睡过去。
事后,这3人并没有将小林喝白酒的情况告诉王某。当天傍晚,小林仍没醒来,而且手脚出现发烫等症状,发现情况不对之后,立即被送到医院治疗。4月12日下午,因缺氧缺血性脑病、急性酒精中毒,小林抢救无效死亡。4月24日,攀枝花市西区检察院经审查后认为,贾某、张某、彭某的行为,涉嫌过失致人死亡罪,依法对3人进行批捕。
孩子喝酒,伤害极大,中国大人却常常逗小孩喝酒
早在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全球状态报告:酒精和年轻人》(The global status report: alcohol and young people)就指出,青少年过早饮酒对肝脏、骨骼、内分泌有害。
酒精对儿童与青少年大脑的影响更是巨大,2013年8月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 Internal Medicin)上的一项瑞典研究报告证明,在导致患者痴呆的9个影响因素中,酒精中毒的影响最为显著。
禁止未成年人饮酒是国际社会的主流态度,中国大人却常常教唆小孩喝酒!
禁止未成年人与酒精“亲密接触”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态度,而家庭也成为抵制酗酒文化的阵地。
如英国政府为父母限制未成年人饮酒出台指导性文件,日本规定父母或监护人发现未成人饮酒时,应予制止。但在中国,大人教唆儿童和青少年喝酒很普遍。
聚会饮酒时,若有小孩在场,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大人拿着筷子在盅里蘸酒,让孩子舔一舔,对于年龄稍大一点的男孩子,有的则直接让孩子抿几口甚至鼓励其干杯“敬酒”。当小孩啜上一口后,饭桌上的大人还会发出阵阵喝彩:“再点一下”、“是个人才哦”。
甚至在育儿电视剧中,类似的情节也不少见。以《小爸爸》为例,剧中文章扮演的男主人公余夏“从天而降”了一个儿子,大半夜带着孩子喝啤酒吃烤串,美其名曰“消菌杀毒”,直至夏天宿醉。
小孩被教唆喝酒的背后,是法律监管缺失等一系列问题(例如对父母监护失职没有惩戒)。
中国式逗小孩往往是戏弄、伤害孩子
逗小孩并非一定错,很多人逗小孩喝酒也是觉得小孩可爱。但合理的“逗”应以使孩子快乐为目的,是成年人从孩子心理的角度出发与孩子玩儿。而在中国,逗小孩往往不是这样。
心理学家武志红分享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例:有个小孩的父母常年在外工作,一群大人拿孩子开玩笑“你爸妈不要你了,再也不回来了。”孩子听完大哭说不是的。见小孩被逗哭,那些大人更一起起哄说“就是不要你了”“这孩子胆子真小”。孩子哭着跑开,后来天天跑到码头等船。一开始大家不在意,后来发现小孩精神不正常了。
这是一个极端案例,但类似“你爸妈不要你了”“你妈妈有了小弟弟,不管你了怎么办?”“这孩子胆子真小”等话中国小孩可以说常常听到。他们最终会伤害到孩子柔弱的内心,阻碍孩子的心智发展。
分享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