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优秀学生首选北大”,“北大在川录取分数线连续第五年位居榜首”,这两天,北京大学招生网连续更新状态。这是该校在招生大战中的最新“战绩”。过去一个月,为抢夺生源,北大、清华四川招生组间的口水战再次引发人们对高校招生暗战的关注。
加入战场的也并非只有这两所顶尖高校。能否抢到更多的优等生,关乎招生质量,关乎大学尊严。这一共识,让白热化的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对于有望考入名校的“种子选手”,从高一开始“贴身服务”,举办名目繁多的夏令营“掐尖”……这场耗费人力财力的争夺战,让高考招生变得光怪陆离。
提前一年打响招生战
为了准备7月18日上午的一场讲座,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以下简称石油大学)的陈世悦教授花了一星期的时间,“比给本科生、研究生上课还要认真”。
这群听众太特殊了。当天,石油大学第四届中学生夏令营开营,共有来自全国7个省份26所中学的106名的高二学生入选。他们是所在高中的尖子生,也是石油大学来年高考的潜在优质生源。
这也让第一次给营员们讲课的陈世悦不敢掉以轻心。毕竟,一场讲座的质量,有可能影响到孩子们一年后的选择。因此,在接到给中学生做科普讲座的通知后,陈世悦就讲座内容跟教务处进行了反复沟通。
在这天上午的“沉积盆地与油气”主题讲座上,他小心地拿捏着“既不乏味又不能缺少知识性”的标准。“防蚊帽、手套,你看我们全副武装。这里的蚊子很厉害,吃一口馒头有7个蚊子。”“6月天打雪仗你们可能很难想象,这是发生在柴达木盆地的真实场景。”时空在幻灯片里不断变化,在场的中学生们听得很有兴致,有的还拿出DV和手机录像。
讲座最后,陈世悦也不忘给自己的专业“打打广告”:“搞地质工作非常有意思。欢迎大家以后有机会报考石油地质学专业。”
为来年的高考招揽优质生源,正是这次夏令营的主要目的。
提前下手的不只石油大学一家。
7月22日~28日,中国海洋大学举办第七届海洋夏令营即将开营。在此前后,北京大学开设了天文学、考古学、化学等9大学科夏令营;清华大学开设了丘成桐数学营、物理夏令营、化学夏令营。另外,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也都开设了中学生夏令营。
这些夏令营无一例外面向的都是所在高中的拔尖学生。
“今年北大、清华、中科院大学夏令营都给了我们一个名额,要求推荐最优秀的学生,这就是‘掐尖’,提前把一些优秀学生物色进去。”平度一中副校长孙仁强告诉记者,能够得到这种推荐名额的高中并不多,青岛只有两家。
凭借673分获得今年高考全省文科第七名的平度九中学生李健曾报名参加过北京大学组织的史学夏令营。至于报名的初衷,李健坦言,“说的功利一点儿的话,是照着优秀营员去的。再一个,就是想去北大看看。按照当时的政策,获得优秀营员资格,自主招生资格的审查就过了,没有资料递交这一步,可以直接去参加考试。”
无论是校方,还是参与者,都很明确夏令营和来年高考之间显而易见的联系。对于一些学生和带队老师来说,这也是让他们参与其中的最大的诱惑。
例如,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营“在夏令营结束之时,将根据学生在活动期间的表现并通过适当形式的考核,选拔出优秀营员,推荐参加清华大学2016年自主招生选拔。”
“种子选手”一跟三年
在“战场前移”的高校招生大战中,夏令营只是其中的一环。
“招生工作是贯穿整个高三学年甚至更早的一个紧凑而有序的过程。”北京大学吉林招生组在2014年招生工作总结中写道,这一理念也被北大江苏招生组所认同。该招生组对刚刚结束的2015年招生工作总结时提到,“在今年录取的173名考生中,绝大多数是北大招生人员长期深入中学了解和跟踪的优秀学子”。
对于有意报考的学生,北大青海招生组自高一、高二起持续给予关注与鼓励。今年该省的理科榜眼江赛敏是位在武汉借读的女生,从高二暑假开始,便与招生组老师保持联系。考前一个月,江赛敏返回青海备考,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进行最后的冲刺。得知这一情况,北大招生组积极沟通,帮助她联系到了大通六中复习。
“每年高考前,清华、北大的山东招生组老师都会来学校跟尖子生交流交流,谈谈话,有的甚至跟高一、高二的尖子生接触,介绍学校的办学优势。”与清华北大招生老师多年打交道,让孙仁强心生感慨——“他们对尖子生的关注很到位。”
今年以706分的成绩进入山东省理科前50名的平度一中学生刘梦茹回忆,在高考前几个月,北大、清华的招生老师就先后到学校找部分尖子生座谈。“北京大学在集体座谈后,还单独与我们4个学生进行了交流。一个学生面对三四个教授,他们每个问题都解答得很细心。”
瞄准优质生源基地,关注潜在生源,已经成为高校招生的首要选择。“中学生开放日”、寒暑假派大学生走访高中母校、给高中发喜报,大学教授走进高中做讲座,邀请高中校长参加大学毕业典礼等都是常见宣传方式。近年来,平度一中副校长孙仁强、青岛二中校长孙先亮曾接到邀请参加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的毕业典礼。
“中学的校长和老师对学生、家长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和中学建立长期稳定的密切关系,对于招生宣传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校每年邀请全国各地中学校长前来我校参加重点中学交流座谈会,也是这个原因。”中山大学校报2013年刊发的一则关于招生工作总结新闻稿中,这样评价它的作用。
“酒香也怕巷子深啊。”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李炜教授的一次亲身经历让他体会到了大学招生“走出去”的必要性。2007年,他在陕西某著名中学做了场演讲,反响非常好,校长很热情地表示给“中山大学一间房”。后来他才知道,只有清华、北大、南大、武大等高校才有资格在招生宣传时有单独的房间,其他学校只是有个点位。
分享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