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青岛70后的春节:用卡花模具做“圣虫”放米缸

2016-02-02 07:53:14
作者:王鑫鑫 孙雅琴 任波 刘金震 吴学惠
责任编辑:光影
70后拜年要磕头 年年蒸“圣虫”放米缸
70后拜年要磕头 年年蒸“圣虫”放米缸
70后拜年要磕头 年年蒸“圣虫”放米缸

中国人自古重礼节。人们把对“家”“人”的爱倾注于许多礼节、仪式的表达上。马上春节就要到了,近日记者采访到几位70后的青岛市民,让他们来讲讲各家过年不同的风俗习惯。贴春联、挂灯笼 、祭祖先、走亲戚……虽然每家每户有不一样的年俗 ,但却是一样忙年。

张恒昊:年年蒸“圣虫”放进米缸

张恒昊是青岛公交集团驾驶员培训有限公司的一名教练,目前负责科目三的教学。老家在德州的他,五岁时随父母来到青岛定居。

1977年出生的他说,家人搬到青岛住在西镇附近 。到了年跟前的时候,父母忙活收拾卫生、买年货,为迎接新年做准备。他和小伙伴们也闲不住 ,三五成群地放鞭炮。不过,帮着父母忙活是躲不过的,排队买煤炭之类的活都是他负责。

他说相比小时候,现在的年味已经淡了些,他回忆说,跨入年关之后,母亲忙着蒸馒头、蒸枣山、炸麻花、包水饺。卡花模具是从集市上购买的,蒸出来的馒头造型各异,但如今,自己做这些的人越来越少,大家都选择超市或者大集上购买。“那时候还会特意蒸一种面食叫圣虫,圣虫嘴里衔着东西,蒸出来后放入面缸、米缸,是对年年有余的一种祈愿。”张恒昊说道。

说起春节期间的讲究就更多了,张恒昊告诉记者,每天的安排都是根据习俗来,比如农历初一拜大年、农历初三回娘家。那时候的邻里之间走动频繁,拜年还需到老师、同学家转一圈,一天算下来得爬百层的楼。

张恒昊感慨,现在的年味有些淡了,更多的是在忙活工作,儿时的年味基本没了。

王雷:新年拜年要磕头

70后的王雷是即墨王村人,在他心里,过年嘛,除了备各种年货、走亲访友,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磕头拜年。

今年39岁的王雷是个生意人 。“过年最高兴的事情,就是买年货嘛。三天两头赶集去买年货,新年还必须要穿新衣服啊,每年从农历腊月廿三起到大年三十的这段时间通常叫做迎春日。在即墨,农历腊月廿三辞灶以后,我们就开始‘赶年集’,置办年货。

农历腊月廿六为‘除尘日’,各家各户清理室内、院外的尘土与杂草,归拢节日期间做饭用的烧草,清洗碗碟,使门里门外、上上下下焕然一新。而且,从农历腊月廿六开始,我们家也要蒸大饽饽、枣饽饽、巧饼、豆包、糖包、年糕,各种吃的都上来了……”

赶年集除了买吃的,买年画、买对联也是必不可少的。以前我们家买得最多的是红纸黑字的对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像等。

“走亲戚”是一项重要活动,出门顺序也很讲究。在即墨,农历的正月去亲戚家串门叫“出正月门”。走亲的顺序也很有讲究,一般都是农历初二开始。未结婚的外甥代表父母到外祖父家拜年,出嫁的女儿在农历初二未“送年”前是不能回娘家的。即墨人都是农历初三到岳父母家拜年,叫做“走丈人家”。农历初五不能去,说是“拜四不拜五”。过年说话有很多禁忌。“在即墨,一入农历的腊月门,就不能说不吉利的话,而且在春节期间,说话办事要轻柔和蔼,不能大声吆喝,不能打骂孩子,说话时也应尽量避开死、穷、病、输等不吉利言语的谐音。”

在王雷印象里,“每年大年初一家长带着孩子去亲戚朋友家,孩子们是一定要磕头的。”[编辑:光影]

信网版权稿件,欢迎转载。转载时请保留完整信息,否则追究侵权责任。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6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