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囤积老人”捡垃圾积习难改 社区帮忙一月一清

2016-02-05 07:38:49
作者:张越
责任编辑:光影
拜泉路“囤积老人”捡垃圾积习难改

海伦路街道、居委会帮助每月一清

改变

“改天我就抽空把这些东西拾掇拾掇,该扔掉的就扔掉,省得堆在这里碍事,再捡就对不起街道对不起社区了,不仅对不起他们 ,更对不起我自己。”

——徐大爷

◎新闻回顾

2015年9月9日,拜泉路22号2楼单元门外的连廊被堆积成小山的各色垃圾占据,这些垃圾是四楼一户徐姓老人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地捡回并囤放在家里的其眼中的“珍宝”。经海伦路街道、居委会、小区物业的多次劝解,老人终于被说服并同意清运。

四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如今的老人在上次的清运后还在捡垃圾囤积吗?老人生活的近况如何?1月22日,城市信报/信网记者再次来到了老人家中探访。

捡垃圾囤积积习难改

1月22日下午3点35分,84岁的徐大爷推着自己捡来的小车又出门了。这是记者到访前从海伦路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赵女士处得到的消息。

呼啸的寒风也没能带来晴朗的天气,在云层的遮蔽下 ,市区内显得有些许黯淡与灰蒙。从坛顶山公园与拜泉路居民楼间的小路经过,记者发现居民楼的外墙上更换了新的门牌。

城市信报/信网记者和海伦路街道工作人员郭显海与社区工作人员赵春红一同来到了海伦路22号4楼西户门外。拉开没锁的米黄色防盗门,里面的木门也虚掩着。

“徐大爷!”郭显海喊道。闻声的徐大爷的老伴儿张大姨迎了上来,比起上次记者见到张大姨的时候,她的气色显得好了很多,徐大爷也紧随张大姨走了过来。“徐大爷回来啦?”记者说。“刚回来一会儿。”张大姨答道。由于上了年纪听力衰减,很多时候徐大爷都听不清别人对他说的话,但张大姨是个例外,尽管张大姨说话的分贝比旁人对徐大爷说话时小了很多,但徐大爷都能听清,即使是张大姨不经意间的一句叨念也能被他捕获。记者看了看表,此时距离徐大爷出门已经过了整一个小时。

刚踏进屋里,一股异味儿便顶进了记者的鼻腔。从南卧阳台照进来的光线并没能使徐大爷家里亮堂多少,赵春红用手拨了拨门边墙上的开关,没有反应。

张大姨告诉城市信报/信网记者,两天前的一次停电让家里的电闸跳了闸,就住在六楼的小儿子恰巧出差,老两口对于电器一窍不通,面对太阳下山后袭来的黑暗束手无策,好在1月24日当天小儿子就能回来了。

见状,郭显海拿出手机给海晟帆物业打去了电话:“22号4楼徐大爷家电闸跳闸了,快两天了黑灯瞎火的,咱赶紧让人过来给看看怎么回事儿。”挂了电话,郭显海拿出笔和纸写下一串数字:“大姨,以后家里有事儿给街道、社区、物业打电话都行。”

张大姨从兜里小心翼翼地摸出一部老年人手机:“这电话俺也不会使,平时就接接二儿子打来的电话。”

最让记者关心的莫过于自从上次清运后徐大爷还是否从外面捡回垃圾在家中囤积。当记者就此向张大姨询问时,张大姨无奈摇摇头:“还捡。”

街道、社区帮忙一月一清

城市信报/信网注意到,这次造访徐大爷,他家中的垃圾明显比上次清运后要多出了些许。

徐大爷手攥两个塑料袋欲再次出门,他的这一举动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徐大爷你这是要干吗去啊?”记者问。“我去把这些垃圾扔了。”徐大爷答道。徐大爷的小心思没能瞒过张大姨的眼睛:“他哪是去扔,他是要再出去捡。”郭显海和赵春红也对徐大爷心中盘算的小九九心知肚明,他们劝解道:“徐大爷别出去了,外面那么冷,冻坏身体就不好了”,似乎只有记者被徐大爷的一番话蒙蔽。

雨伞、笼屉、毛绒玩具、水杯等各色废品摆放在徐大爷家客厅的地面上,张大姨告诉记者这些都是上次清运后徐大爷又从外面捡回来的。这些废品竟被徐大爷分类摆放在不同区域,按徐大爷的说法,这些都是他准备拿去扔掉的。

“老人捡垃圾的习惯有十年了,一时半会也改不了,这好像已经成为了一种强迫症。上次清运后他还从外边往家里捡,街道和社区知道这个情况后,每个月都派人来清理一次。如果不清,家里堆积的垃圾比现在要多得多,”郭显海说:“社区和物业的工作人员不仅是帮老人清理,每次清理时也都对老人进行劝说,他每次都答应得好好的,但一扭头,该捡还是照样捡。”郭显海表示,赶在春节前,社区和物业的工作人员会再次帮老人清理一次。

郭显海的说法记者也从徐大爷口中得到了验证。上次记者来到老人家中时,对于街道帮助把垃圾清运走一事,徐大爷一口一个“感谢”。“现在生活也好了,吃的也不缺,穿的也不缺,再也不捡了。[编辑:光影]

信网版权稿件,欢迎转载。转载时请保留完整信息,否则追究侵权责任。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6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