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我市人均期望寿命80.76岁,60岁以上老年人占19.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1个百分点,157万老年人尽享颐养天年。为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让老年人有尊严地生活,我市踏上了医养结合的探索之旅。医养结合具体开展得如何呢?昨天,记者到我市已经实行医养结合的机构探访发现,医养结合的护理院对许多半自理、不能自理的老人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到护理院病情奇迹好转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青岛圣德老年护理院看到,恰逢饭点,护理员非常忙碌,他们在耐心地给老人喂饭。86岁的李先生患有呼吸衰竭、脑梗塞,曾在一家医院ICU病房住了多日,病情一直没见好转。为了节省开销,子女把老人送到护理院时,只是抱着“让老人在最后这段时间别太遭罪”的想法,却不曾想,经过一系列针灸、康复等治疗后,老人的病情奇迹般地好转。护理员告诉记者,李先生如今不仅能正常进食,肢体活动也逐渐好转。
护理院办公室副主任张燕介绍说,护理院“医、养、康、护”相结合的服务模式,既解决了常年有病卧床需反复住院老人的医疗需求,也解除了因老人反复住院家属陪床的巨大压力。特别是从大医院ICU病房转出已失去抢救价值的老年患者。“来圣德老年护理院后,通过规范、专业的护理和有效地治疗,使许多老人改善了状态,延长了生命。卧床老人褥疮发生率低于2%,原先老人已有的褥疮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95%以上得到了恢复。”张燕说,有些老人通过康复后,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改善和提高,甚至可以自理,出院回家。
老人的心理健康有保障
医养结合的内涵,除了给老人提供好的医疗服务外,还关注老人的心理健康。进入护理院后,有的老人明显不适应,甚至想回家,由此心理出现了问题。对此护理院成立了专门的社工部,关注老人的心理健康。社工部主任孙建美介绍说,每名进入护理院的老人,他们都会及时沟通,通过聊天得知他们的心理状况。孙建美举例说,他们曾经接待过一名老人,她的两个女儿都在国外,考虑妈妈年龄太大,而且有慢性疾病,因此把她送进了护理院。刚进入护理院后,老人的心情很差,觉得女儿不孝敬她,感觉很失落,甚至经常在半夜哭泣。护理院发现这个情况后,立即安排专门的医护人员和老人沟通,了解老人的心理动向,及时疏导。经过一个多月的耐心开导,老人已经完全适应了护理院的生活,还结交了不少朋友。
在护理院内,有的老人病情非常危重,意识已经不清。对于老年人的临终关怀,护理院的工作人员也很关注。孙建美说,他们在聊天过程中,发现有的老人对于死亡非常恐惧,由此而惶惶不可终日,失去了对生活的兴趣。对此,他们及时与老人交流,讲述死亡和衰老是人生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这都是不可怕的,慢慢地让老人开始懂得享受生活。
分享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