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邻居节就很受居民追捧
“邻居节鼓励社区居民走出家门,主动认识邻居,将日益疏远的人与人的关系重新拉近,这是大家所希望看到的,也是邻居节旺盛的生命力所在。”2004年时任第一届邻居节举办地——海伦路街道海伦路社区书记邢黎表示,通过举办邻里百家宴、社区趣味运动会、居民厨艺大赛等活动,可以让社区更加具有人文情怀,让居民感到社区这个大家庭的温度,让许多居民走出家庭,看到更加美好的社区生活,提高了幸福指数。
“当时举办第一届邻居节的时候,还不知道老百姓喜不喜欢,所以政府决定先在我们社区搞个试点。结果没想到现场特别火爆,很多别的社区的居民也都跑过来和我们一起过节。”邢黎告诉记者,之所以第一届邻居节能够在海伦路社区成功举办,也是源于当时海伦路社区浓厚的群众文化氛围。
“海伦路社区当时是全国创建文明社区示范点,社区里有合唱、武术、京剧、桥牌等11支文化队,每支队伍都有二三十名居民。大家还自发创作邻里之歌、社区报等,大家参与邻里活动的热情很高。正好在这个时候,小姑娘孙睿涵‘举办邻居节’的金点子出现了,也正好迎合大家的需求,所以第一届邻居节获得了成功举办,这也为第二年当时的四方区举办邻居节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不过,邢黎在肯定邻居节给社区、邻居带来积极意义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邻居情不能仅仅局限在为期十几天的邻居节里,也不是仅仅吃几顿饭、举办几次活动就能维护好的。平时还需要政府引导,给居民更多沟通的机会,在社区里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居民们在感染和熏陶中经常过邻居节。”
“邻居节,治愈了城市冷漠症”
“邻居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它还传递一种理念,让陌生的邻居熟悉起来,让寂静的楼道热闹起来,让人文的环境优美起来,社会肌体产生良性循环,有了邻里真情,自然就有了城区和谐。”青岛市社科院研究员刘同昌表示,互联网时代人们压力大、流动快、宅人多,的确给邻里关系构建带来不少障碍。但是高楼再高、网络再强,也阻挡不了渴望温暖和交流的心。只不过,随着时代变迁,大家需要去探索并建立一种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邻里关系。“现代社区需要沟通的利器,而邻居节正是这种攻克现代化壁垒的利器之一,它治愈了城市冷漠症,应该坚守下去,形成一个地方百姓的节日。”
“青岛市邻居节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社会现象。”刘同昌一直关注着邻居节,并进行了多年研究。他认为,邻居节对提升一个城市的文明度举足轻重。“邻居节”可以传承民族血脉、增强民俗记忆,进一步走进社区深巷、走进高楼大厦、走进千家万户,回归家园、再现乡愿,使守望相助的邻居们感到永远的幸福与温暖。“就像春节、中秋、端午、重阳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一样,它们已经流淌在中华儿女的血脉中,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我们的地方节日也应该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据了解,在去年10月份青岛市举办的“守望相助和谐邻里”研讨会上 ,当时很多专家学者就表示,邻居节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值得向全市推广传播。
但刘同昌也幽默地指出,经过这么多年的运作,邻居节上的“规定动作”已经很好了,还缺一点“自选动作”,他建议每一届要有一个主题,凸显一个特色,使每一届都能与以往区分开来。“另外,邻居节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年轻人参与度不高。以后的邻居节也应该在活动的设计上,多吸引一下这部分人群。”文/图 城市信报/信网记者 孙雅琴
[编辑:光影]分享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