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工作人员工作休息时间在锻炼身体。
多次夺得“创新奖”的航天人
人物:范海涛 年龄:35岁
35岁的范海涛,把航空测控工作称为他值得为之一生奋斗的事业。作为团队的领头羊,范海涛为了“天宫二号”的任务,连续半个月的左右的时间已经没有回过家。“很多人其实都是这样,尤其是越接近‘天宫二号’发射日期,大家就越自觉。这对大家来说,都是一个特别好的机会,也是航天事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我们都特别珍惜。”
范海涛在青岛测控站已经工作了13个年头,13年来,范海涛对各类测控设备已经烂熟于心,“一开始这些设备进入安装的时候,我们就参与了进来,了解到了设备的内部结构,虽然整个测控工作室内都是平地,但其实地下分布着各种各样的线路,如果不熟悉的话,一旦出现问题,面对这么多仪表指示灯和地下密密麻麻的线路,肯定找不着北了。”
善于创新的范海涛不仅“吃透了”复杂的设备运行管理,更是在设备运行中加以改进、创新,让设备运行效率大大提升。“单位创新的大环境特别好,只要大家有想法,单位就鼓励支持,宽进严出,可以说是做到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近年来,范海涛每年基本都会做改进创新的课题项目,每年的科技进步奖项都被他收入囊中,“设备在制造的时候并不一定会考虑当地的环境因素,这需要我们在工作中,根据青岛本地的特殊环境,找到设备更高效的运行方式。”
一心扑在工作上的范海涛,在中秋节当天,只是在去食堂吃饭的路上给家里打了一个电话。“平常老人病了、孩子病了,只能是在电话里关心一下,也使不上什么劲。孩子刚上幼儿园,我一次还没送过,在路上打电话,是因为到了宿舍太累了躺下就睡了,在工作区又太忙了,根本顾不上。”为了准备“天宫二号”的任务,范海涛经常在晚上一两点才睡觉,有时候忙起来连睡觉的几个小时也省掉了。“忙过去这一阵就好了,大家都很辛苦,不止我一个人。”范海涛憨笑地对记者说。
为了提升考进名校“回炉深造”
人物:薛玉龙 年龄:33岁
“我刚上完研究生回到青岛测控站,一回来就赶上了这么重要的一次测控任务。”身材并不算太结实的薛玉龙,皮肤显得有些黝黑,他在设备维护期间要爬上30米的高空进行维护作业,“其实我之前上研究生的时候挺白的,就这几个月爬上爬下的被晒成这样了,有时候一天要爬上爬下好几次。”
薛玉龙在2006年就进入青岛测控站工作,为了更好地提升自己,他选择去南开大学进修研究生学位。“在学校进修的时候,很多同学都是本科直接升研究生的,年龄都比我小,都会对我的经历特别感兴趣,交流起来也并不困难。”
虽然是研究生刚毕业,但是薛玉龙已经是2岁娃的爹了,“回来之后,我很快就适应过来了,这里因为人手不够,所以大家只能是两班倒,交班时间是在凌晨,所以无论是上白班还是上夜班的同事,都不会睡得太好,这是值班的情况。”
为了准备“天宫二号”的任务,薛玉龙只能在电话里了解孩子的状况,“那边有姥姥在帮着照顾,对象也特别支持我的工作,孩子现在已经能说三四个字了,姥姥教的‘找爸爸了’,听到这几个字从孩子嘴里说出来,我觉得特别幸福,也特别感动。”
一向上进的薛玉龙希望自己能在测控站继续学习,“把学到的东西,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到,并且还能在工作中总结出新的经验,这是我所收获的。”薛玉龙告诉记者。
作为航天人,平常工作基本都处于高强度作业状态,薛玉龙和同事们经常在工作之余组织跳绳比赛、呼啦圈比赛,“空间站实验室是一圈一圈围着地球转的,每次入境,各测控站都会回空间站实验室进行测控,每次时间不同,中间会有间歇的时间,在这个时间段就可以组织大家一起活动一下,缓解一下高度紧张的神经。”青岛测控站工作人员介绍说。
文/图 半岛记者 郭振亮
[编辑:光影]分享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