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青岛市经济信息化委2018年工作要点

2018-02-11 16:49:11
来源:信网
责任编辑:三人目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全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总的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创新+三个更加”目标要求和“一三三五”工作举措,围绕制造强市战略目标,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遵循高质量发展的总要求,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加快推进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双百千”行动和“一业一策”计划,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工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勇当全省推动工业新旧动能转换排头兵,争创“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主要预期目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左右,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增长15%左右,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能耗强度指标。

一、强化政策措施,保持工业经济平稳增长

(一)加强经济运行调度。完善百户重点企业、千户中小企业监测直报体系,加强月度动态监测和分析预警。定期召开全市工业“三去一降一补”暨工业经济运行联席会议,每月对各区市工业增长情况和投资5亿元以上的工业大项目建设情况进行现场调度,协调解决影响工业运行和项目建设的突出问题。建立工业经济运行专项督导机制,定期对各区市工业预期目标、新增能力、项目建设、工业出口、外商投资、民营经济和相关政策落实等情况进行督导,确保工业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调整完善企业减负相关政策措施,健全企业负担调查网络,开展企业减负政策宣传与督导检查,协调加强小微企业发展考核,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二)加强生产要素保障。完善煤电油运协调保障机制,做好电煤储运调度、电力迎峰度夏度冬和成品油市场保供工作,保障企业用水、用电、用油、用地、融资等生产要素的有序供给。进一步扩大我市企业参加全省电力直接交易试点范围,实现多方直接交易,降低企业用电成本。加强银企对接,推进“银企专线”重点企业专项信贷机制,推动银行向制造业贷款倾斜。完善产业链融资服务体系,以产业链核心大企业为主体,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保理、贴现、贷款等融资支持。落实转贷基金、风险补偿、担保补助、挂牌补贴等政策性措施,深化政银保合作,扩大政府采购贷业务规模,推行信用保证保险贷款,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力争全年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280亿元。

(三)加强青岛制造推介。深化产业链配套协作,分行业组织整机企业与零部件企业开展配套合作对接,重点支持中车四方股份发挥山东省轨道交通产业联盟理事长单位作用,推动联盟成员单位共同参与国内外轨道交通建设项目,抱团开拓国内外轨道交通装备市场。组织举办2018中国(青岛)国际时装周、中外采购与合作投资洽谈会等系列展会,吸引国内外优秀设计师、采购商和投资商来青参展参会,帮助企业开拓“一带一路”沿线新兴市场。开展“青岛名牌神州行”系列活动,鼓励骨干行业协会组织名牌企业参加“中博会”、APEC技展会、中国软博会、山东网博会等综合或专业展会,帮助企业争取订单、提高品牌知名度。

二、深化项目建设,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一)推进制造强市建设。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青岛市行动纲要》,充分发挥市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作用,加强各成员单位分工合作,制定实施“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创建方案,健全工作推进机制与考核评价体系,明确创建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着力打造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政策链衔接贯通的生态环境,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青岛特色经验模式,争创“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落实用好关于促进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若干政策,加快实施“双百千”行动和“一业一策”计划,滚动推进300个投资过亿元的工业转型升级项目,组织开展国家工业强基工程重点产品、工艺“一条龙”应用计划,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二)推进存量改造升级。全面实施企业技术改造三年提升行动指南,用足用好企业技术改造综合奖补政策,优化技术改造“双百”跟踪服务,对接服务百户大企业,跟踪推进100个左右技术水平高、改造投入大、预期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重大技改项目,“一业一策”推动传统制造业实施新一轮更大力度、更广范围、更高层次的技术改造,加快培育时尚纺织服装、健康食品饮料、绿色化工建材、高端橡胶轮胎、智能机械设备等新增长点,扩大工业有效投资,提高工业供给质量,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三)推进增量加速崛起。加快新引新建项目建设进度,重点抓好总投资5亿元以上的100个先进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项目,确保一汽-大众华东基地、北汽新能源莱西基地二期、国轩电池二期、力神电池等重点项目全面建成投产,进一步壮大龙头、做强配套、延伸链条,做高做强智能家电、汽车、轨道交通装备、船舶海工装备等优势特色产业。深入开展“千企招商大走访”活动,聚焦新能源汽车、通用飞机、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生物医药、仪器仪表、机器人、增材制造、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石墨烯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分行业组织小分队精准招商,推进纯电动乘用车、集成式智能传感器、芯片封装、高端轴承、生物医药等在谈项目签约开工,补齐高技术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短板。

三、坚持创新发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实施工业设计“精品”工程,以轻工、食品、纺织服装、机械装备等传统产业为重点,培育提升一批设计创新能力强的工业企业和设计机构,推出一批工业设计“精品”,新培育60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和工业设计中心。举办第四届“青岛工业设计促进月”,邀请国际著名设计奖iF、红点、IDEA等组织机构来青展示交流。开展工业遗产保护利用试点,推荐1-2家单位申报省级以上工业遗产。加快推进家电智能制造、轨道交通装备、船舶海工装备、虚拟现实等4家首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重点支持海尔争创国家工业云制造创新中心,在增材制造、机器人等优势特色领域培育新一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强产学研对接合作,常态化开展新产品新技术发布活动,指导企业用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立项实施企业技术创新重点项目2000项,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领域推广应用一批自主创新产品和技术。

(二)提升工业品牌质量。实施消费品工业“三品”示范引领工程,面向家电、服装、食品、乳制品、文具、家具等特色行业、重点企业和优势产品,培育选树15家市级以上“三品”战略示范单位。实施“青岛名牌”年度培育计划,推动200家企业建立自主品牌培育管理体系,新培育50个青岛名牌产品和服务名牌。出台实施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的意见,修改完善青岛市企业管理奖管理办法,开展企业先进管理典型培育、优秀管理创新成果经验推广、企业家与企业管理人员培训工作,全年培训中小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700名,引导更多中小企业进一步加强创新管理,增强精品意识、质量意识和标准意识,激发企业内生活力。

(三)提升企业竞争实力。研究制定关于鼓励企业并购重组整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优化资源配置,盘活存量资产,促进优势企业做大做强。推进实施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提升专项行动,引导企业长期专注细分市场的产品创新、质量提升和品牌培育,争创5个省级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继续实施中小企业创新转型“131工程”,新认定15家中小企业“隐形冠军”、30家“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和80项“专精特新”产品(技术),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落实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和新材料首批次保险补偿政策,争取10个山东省首台(套)技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项目,支持企业加快技术装备与新材料研发应用。

四、坚持融合发展,培育新业态新模式

(一)推进智慧青岛建设。制定智慧青岛建设年度计划,协调推进计划总投资80亿元的130个重点项目,力争30个以上项目建成运营。探索建立智慧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开展智慧城市系统解决方案评选推广活动,发展智慧产业,提升智慧服务水平。制定便捷支付城市建设工作方案,推广和普及非现金支付方式,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促进和带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生物识别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制定“企业上云”行动计划,推进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和云平台建设,扩大“上云”企业规模。协调编制全市通信基础设施专项规划,推进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争设、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规模部署、信息通信网络提速和升级工作,城乡光纤接入能力达到100Mbps。

(二)壮大软件信息服务业。发挥市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和软件产业发展推进领导小组作用,编制高标准创建中国软件名城指导意见,抓好“名品、名企、名人、名园、名展”培育工作。落实软件产业发展政策,提升行业服务水平,推进浪潮大数据、华为企业云、中兴科技产业园、百度智创基地、旷视智能商业总部基地等在建项目,积极引进软件企业,提高软件园区入驻率。实施工业技术软件化工程,支持重点企业围绕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集成电路设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加快研发关键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做强软件开发和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业。

(三)创新发展互联网工业。调整充实互联网工业“555”项目库,分领域选树60个以上典型示范项目,引导企业自评估、自诊断和自对标,培育20家省级以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示范企业,争取15个省级以上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等试点示范项目(平台),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推进海尔COSMO、酷特云蓝等工业互联网平台对标发展。发挥互联网工业创新发展中心、服务商(国际)联盟作用,开展企业智能化改造技术对接活动,培育壮大本地智能制造服务商。筹办世界互联网工业大会,推动海尔集团与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院深化合作,加快中德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培训中心等项目落地运营。鼓励优势企业分离外包服务环节,培育总集成总承包、远程运营维护等服务型制造新业态和新模式,壮大研发设计、咨询评估、检验检测认证等高端中介服务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五、坚持绿色发展,提升节能安全环保质效水平

(一)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贯彻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评价标准,突出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体系建设,优先选择家电、建材等行业,加快开发具有节能环保、高可靠性、长寿命和易回收等特性的绿色产品;在化工、机械、汽车、纺织等行业,开展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等特点的绿色工厂创建;以电器电子、大型成套装备等行业龙头企业为依托,推动构建涵盖采购、生产、营销、回收、物流等环节的绿色供应链;加大企业清洁生产推进力度,年内组织认定20户自愿性清洁生产单位,力争20个企业和产品进入国家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示范名单。

(二)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制定全市节能工作方案,加强区市和重点用能企业能耗预警和调控,强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和监管,确保圆满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能耗强度指标。加大节能技术与产品推广力度,推进海水淡化等资源综合利用,指导10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推动6家重点企业开展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试点。探索制定节能量、用能权交易基本规则,争取列入国家节能量、用能权交易城市。健全散煤清洁化治理工作机制,完善财政奖补政策,加强清洁煤炭供应保障和推广应用,强化对储煤场、煤炭经营单位的动态监管,严格落实煤炭经营质量标准和防污染措施,配合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三)强化安全隐患治理。强化隐患整治、风险管控和监督检查,做好民爆行业安全监管、油气管道保护、电力设施和电能保护、成品油市场管理、盐业行业管理、食盐专营与储备管理、重大活动无线电安全保障、禁化武履约等工作。落实中央环保督察移交化工问题整改措施,督促相关区市清理整顿违规非法化工生产企业。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开展新一轮化工生产企业“四评级一评价”(安全、环保、节能、质量评级和综合评价),确定“三个一批”名单(鼓励一批、提升一批和关闭一批)。落实全省化工园区、专业化工园区和化工重点监控点认定管理办法,完成新河生态化工基地、董家口临港石化产业园重新认定,做好专业化工园区和化工重点监控点调查摸底和认定管理工作,指导相关区市研究制定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政策,分类推进园区外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转产或关闭,引导化工生产企业“进区入园”。

六、深化载体建设,营造良好双创发展环境

(一)提升产业集聚园区。实施“双集聚双示范”(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高技术制造业集聚区,“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示范区)工程,用好市级专项资金和区市配套资金,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工业产业集聚区升级发展。加快产业链龙头及关键配套项目定向集聚,提升产业协同创新、产业链金融等配套服务能力,突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跟踪培育2家省级以上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突出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等优势产业领域,着手培育1-2个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二)打造小微双创基地。推进实施小企业产业园和创业基地滚动培育计划,新认定10个市级小企业产业园和创业基地,引导小微企业入园集聚发展。在建设运营好6个国家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中艺文化创意产业园、天安数码城、蓝贝创业园、哈工程船舶、蓝色生物等5个示范基地培育创建工作,争创2个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落实小企业产业园工业标准厂房分割转让政策,大力推广单层分栋、多层分栋、工业上楼等经验模式,让政策红利惠及更多中小企业。

(三)优化企业服务平台。拓展大企业直通车服务功能,及时协调解决大企业生产经营难题。依托中小企业三级公共服务平台网络,打造“青企微服务”品牌,开展“一周一策”“专家在线”“企业家在线”、中小企业讲坛等系列活动,新培育10个市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争创2个国家级示范平台,提高双创服务的精准度和实效性。加强与工信部“创客中国”平台、德勤(青岛)双创服务中心的对接合作,举办第四届“市长杯”小微企业创新大赛,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小企业创业路演和志愿技术服务对接活动,吸引优秀创新团队和创业项目来青发展。实施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行动,支持大企业延伸服务,建成运营5个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引领带动中小企业向平台型大企业聚集,培育10家中小企业“四新”经济示范单位,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七、强化责任担当,提高驾驭工作的能力水平

(一)强化理论武装。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围绕“创新+三个更加”目标要求,落实“一三三五”工作举措,强化率先走在前列的责任担当,找准青岛制造在全省、全国和全球产业发展格局中的目标定位,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造强市建设、新旧动能转换、工业转型升级等重大课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增强各项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和主动性。

(二)推进依法行政。深化“放管服”改革,研究修订《青岛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办法》,落实行政权责清单动态调整制度、“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检查制度、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制度,深化“互联网+行政审批”和“互联网+政务服务”,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的决策程序,推行重要文件合同合法性审查、规范性文件“三统一”制度,落实“七五”普法规划,推进“互联网+法治宣传”行动,提高法治意识和依法行政水平。

(三)加强作风建设。坚持党建与业务两手抓、两手硬,突出问题导向,层层压实责任,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和作风效能建设,驰而不息正风肃纪,持之以恒整治“四风”新表现、旧顽疾,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牢固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把尚实干、勇作为、敢担当、抓落实作为评价考核干部的重要标准,打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党员干部队伍,扎实做好动能转换、军民融合、产业扶贫、对口支援等工作,提高驾驭经信工作的能力,推动全市工业和信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编辑:三人目]
信网版权稿件,欢迎转载。转载时请保留完整信息,否则追究侵权责任。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8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 新闻备案:鲁新网201653205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