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2021 01/01 08:55
· 来源 ·
青岛日报
· 责编 ·
光影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青岛“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公布

六、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深度融入强大国内市场

坚持把强投资、扩消费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发挥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双节点”作用,促进投资与消费协调互动、供给与需求动态平衡、国内与国际市场相互贯通。

21.扩大精准有效投资。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促进有效投资、创造有效供给。加快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工程建设,实施一批牵引性强、有利于生产消费双升级的重大项目。推进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完善“四个一批”项目推进机制,深化“要素跟着项目走”,强化资金、土地、能耗等要素精准对接,提高投资服务便利化水平,形成投资滚动接续。建立健全市场化投融资机制,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完善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22.推动消费扩容提质。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培育新型消费,提升传统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推动汽车、家电等传统大宗消费持续升级,扩大高品质服务消费供给。实施数字生活新服务行动,打造高品质重点商圈和特色商业步行街,发展文化消费、体育消费、时尚经济、首店经济、夜间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大力发展县域消费集聚区,提升乡村消费、社区商业消费。健全鼓励消费政策体系,扩大节假日消费,促进消费金融创新,持续优化消费环境。

23.促进供需高效适配。依托强大国内市场,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降低各类交易成本。实施质量强市和品牌战略,加强标准、计量、专利等体系和能力建设,扩大中高端供给,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完善全链条现代流通体系,构建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流通企业。发展航空、高铁快运及电商快递班列,建设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和面向黄河流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物流分拨中心。培育壮大保税物流、网络货运等新兴业态,加快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坚持“国内市场+国际市场”协同发力,促进内外贸质量标准、认证认可相衔接,把对外开放优势延伸转化为开拓国内市场优势。

七、深化市场化法治化改革,塑造高效青岛制度新优势

坚持工作中找问题、改革上找出路,用改革“冲击钻”破解发展难题,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使各项改革朝着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聚焦发力。

24.加快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坚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突出数字赋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深化“标准地”供给改革和“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完善人力资源、资本、技术、数据等市场体系,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完善现代产权制度,实现各类产权有效激励。全面落实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健全企业破产制度。加快建设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推动胶东经济圈要素市场一体化,实现要素跨区域流动共享。

25.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开展国家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加快国资国企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创建国家民营经济示范城市,实施民营企业家成长工程,健全民营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成全企业家创意创新创造,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政策体系。深化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改革,健全政企协商制度,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26.深化财税金融改革。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全面推行零基预算,完善资金和政策向15个攻势、13个重点产业、重点工作集中整合机制。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推动财政资金“拨改投”。推进市与区(市)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全面落实税制改革任务。强化政府债务管理。持续开展万名企业家资本市场培训,鼓励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壮大,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推动产业数字金融与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加快发展供应链金融,打造万亿级结算中心。推进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深化金融科技应用,开展数字人民币应用先行先试。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做强做优,完善现代金融治理体系。

27.打造“三化三型”政府。深化拓展数字化改革,建设数字政府和高效青岛。运用工业互联网思维推动政务服务流程再造,建立层级精简、扁平化管理的协同性机关生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落实权责清单、负面清单制度。健全营商环境立法,完善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制度,建立涉企承诺政策主动兑现机制,依法平等保护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健全容新容缺容错机制,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加快建设国家社会信用体系示范城市。

八、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以组织振兴统领乡村全面振兴,构建功能互补、发展互促城乡发展新格局。

28.高质量发展现代农业。坚持土地规模化、组织企业化、技术现代化、服务专业化、经营市场化,加快发展规模农业、加工农业、科技农业、品牌农业、智慧农业、体验农业和终端农业,率先形成特色鲜明的农业现代化之路。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严守耕地保护红线,高水平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确保粮食产能稳定在300万吨左右。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打造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现代种业、智慧农机高地,建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好农业国际客厅,打造农业对外开放合作发展新高地。

29.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支持政策,完善土地规模化经营、村级组织结构优化、土地资源整理、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建设与乡村“五个振兴”统筹推进机制。充分发挥乡镇在推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把镇建成服务农村和农民的区域中心。充分尊重农村发展规律和农民意愿,完善镇街—新村—自然村布局。实施新时代美丽乡村全域提升行动,加强农村道路、供水、通信、物流等一体化建设管护,引导公共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等资源向农村倾斜。建设数字乡村。深入推进农村清洁取暖、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行动。深化拓展“莱西经验”,以农村基层党组织统领乡村发展融合、治理融合、服务融合。

30.拓展农民增收空间。把农民增收摆在突出位置,形成多点发力、多极增长的农民增收新格局。推动农业“新六产”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农村适宜现代服务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生产经营组织方式,让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解决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机制,激发内生动力。

31.深化农村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全面激活乡村发展活力。加快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权等合法权益,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创新完善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激发集体经济活力。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业担保和农业保险。

九、奋力经略海洋,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坚持把海洋作为青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更大力度统筹陆海联动发展,建设海洋强国战略支点,巩固提升青岛在新发展格局中的特色优势。

32.创建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依托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国家深海基地等国字号海洋创新平台,推进海洋领域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增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海洋科技创新竞争能力。加快建设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国家深海基因库等重大项目,推进超算中心、海洋科学考察船队、大洋钻探船、海上综合试验场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战略性海洋科技力量。实施“透明海洋”“蓝色药库”大科学计划,攻克重大前沿科学问题,掌握核心技术。加大海洋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力度,在海洋工程装备研发制造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建立海洋科技成果交易转化、海洋高技术产业示范等机制。

33.做优做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发挥区位、资源、战略支持等比较优势,打造一批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和产业集群。发力海洋一产,大力发展远洋捕捞业,实施海洋牧场建设工程,统筹推进蓝色粮仓和海洋生态建设。做强海洋二产,大力发展高端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水淡化、海洋新材料、海洋可再生能源等海洋新兴产业,提升海洋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建设国内一流的船舶海工装备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海水利用基地、优势突出的海洋生物产业集群。培育海洋三产,链接全球资源和海洋产业要素,打造海洋大数据中心,加快发展金融保险、船舶租赁、物流贸易、电商服务等现代航运服务业,建设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促进海洋一二三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打造具有示范作用的三产融合发展先导区。

34.建设深远海开发战略保障基地。建立深远海开发体制机制,统筹前湾港区、董家口港区和蓝谷、海西湾造修船基地等陆海资源,构建靠前保障、远海协同社会化服务体系。依托核心海洋产业发展,提升海洋科技创新、海洋装备制造与维修、海洋环境监测、海洋数据分析应用等保障支撑能力。建设远洋渔业陆基保障基地、深远海科考船后勤服务基地,提升海底探测、深海采矿等重大装备保障能力,完善军地综合后勤保障体系。强化制度创新、平台创建和项目示范,开展融合领域协同创新。

35.打造海洋命运共同体示范区。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争取参与国际海洋法律、规制、行业标准制定,加强海洋公共服务、海事管理等领域国际交流,助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与国内外机构共建海洋实验室和海洋合作中心,积极参与深远海开发和极地合作。加强区域海洋经济合作,建立区域协同的海洋生态保护治理体系。推动成立东亚海洋合作组织,举办重大国际海洋会议。

十、加快区域协调发展,引领胶东经济圈努力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全面增强全域统筹发展能力和中心城市极核功能,主动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昂起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推动胶东经济圈率先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

36.优化湾区大都市空间布局。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约束,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布局,构建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开放型城市空间格局,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坚持聚湾强心、主辅联动,优化环湾区域城镇空间,构筑内生活力的环湾都市区。统筹市南、市北、李沧、崂山和城阳区一体发展,推动老城区高质量发展,实现主城区扩容扩能。精致发展西海岸新区组团,提升即墨、胶州组团能级规模和都市现代化水平,打造三大主城片区。加快建设蓝谷、董家口、姜山、南村四大功能性战略节点。推进平度、莱西全面跃升。加快青岛都市圈内毗邻县市同城化融入发展,推进城际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建设青岛—潍坊临空临港协作区、莱西—莱阳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37.全面提升都市形象品质。落实全周期管理理念,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实现产业空间拓展、城市功能完善、土地集约利用、市民方便宜居四个目标一个过程完成。加强城市设计管理,塑造独具魅力的城市景观特色。实施城市有机更新行动,盘活闲置低效用地,有序推动老城区、老旧小区、重点片区改造和未来社区建设,留足低成本创新创业空间。完善公共空间和公共服务功能,合理布局蓝绿空间,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建设宜居城市、海绵城市。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打造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智能感知平台和数据中心,探索实现“一网统管”,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38.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坚持全域绿色化、城乡融合化、就地市民化“三化同步”,建成人产城深度融合的典范城市。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规划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现代化新市镇和特色小城镇。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地制宜、租购并举,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土地供应向租赁住房建设倾斜,增加租赁住房供给,加快完善长租房政策,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引导新增人口向新城区和胶州、平度、莱西建成区及中心镇集聚。

39.引领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发挥青岛中心城市引领作用,加快推动与烟台、潍坊、威海、日照强核聚群、抱团发展,共建高效交通圈、绿色生态圈、互补产业圈、国际朋友圈和幸福生活圈。发挥胶东经济圈在中日韩地方经贸合作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构筑中日韩深度合作“胶东渠道”,争创中日韩自贸区先行示范区,打造中国面向日韩的开放门户、面向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深度开放发展的重要支点。完善胶东五市高效协同的区域发展机制,促进要素高效流动。发挥港口门户城市优势,与黄河流域重点城市联合建设海铁联运中转基地,推动黄河流域省会(首府)和胶东经济圈“9+5”城市东西互济陆海联动开放合作。深化黄河流域城市、海关、港口和企业合作机制,建设黄河流域开放合作国际客厅,布局上合示范区、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强力助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来源:青岛日报 编辑:光影]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