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海云庵民俗文化街区亟待重焕光彩
话题辣评
本期辣评嘉宾:
青岛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刘广珠
对于建置只有130年的青岛来说,有500多年历史的海云庵地位特殊,应该像上海城隍庙、南京夫子庙、成都锦里一样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然而,当下的海云庵民俗文化街区,却是民俗馆关门歇业、美食街周边零乱、车辆乱停乱放,不但没有提升城市形象,成为市民和旅游者的向往之地,反而慢慢地淡出人们的视野,令人遗憾。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与有关部门对区域价值认识不到位,管理上缺乏协调参与有直接的关系。海云庵是青岛的“乡愁之地”,历史悠久、交通便利,周边人口密集,更有着一年一度全国知名庙会——糖球会的加持,把区域建好管好是应有之义。当前,全市上下正在热火朝天推进“15个攻势”。其中,国际时尚城建设攻势提出“推动形成多元文化交汇交融,成为创新思想的策源地,吸引全球青年群体来体验、工作、生活。大力发展时尚产业,推动文化、旅游、体育、休闲度假等融合发展”,这为海云庵民俗文化街的振兴指明了方向。
未来,我市应做好顶层设计,重新对该区域进行定位;同时,联动多部门,系统推进区域发展。此外,还应利用招商引资和数字技术,对该区域进行更为精细化的管理。当然,动员全民参与也是盘活该区域的重要抓手,应动员街区内外的所有组织和机构参与进来,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达到共同发展、共创繁荣。
期待海云庵民俗文化街区重焕光彩,成为青岛的新地标。
探 访
青岛民俗馆关门歇业
市民李先生是个热心人,经常要接待来自各地的朋友,位于海云庵广场的青岛民俗馆是他很喜欢去的一个景点。在他看来,这个地方有历史,有文化,与前海一线风景截然不同,很值得一逛。在一年一度的糖球会上,很多市民都喜欢到这里“打卡”。
然而,近日李先生陪朋友造访海云庵广场时,却尴尬地发现,当年费大力气打造的青岛民俗馆已关门歇业,禁止入内。门口高悬的“青岛民俗馆”牌匾已不见踪影,大门上的红漆也有多处脱落。
“海云庵历史悠久,在这里建青岛民俗馆非常合适,咋就关门了呢?”李先生不解。
根据李先生提供的线索,近日记者来到海云庵广场,在海云庵西侧找到了这处原为青岛民俗馆的建筑。远远望去,建筑高大壮观,颇有气势,青砖红柱更是韵味十足,可谓海云庵广场的“点睛之笔”。但近前观看,各种问题便显现了出来。红色大门掉漆严重,部分外墙砖体出现脱落。大门旁杂乱地摆放着舞蹈学校、烘焙课堂、冰糕批发等广告牌,与建筑外墙上的“海云古韵”浮雕传递出的气息非常违和。
走进大门,在该建筑中央天井边缘,记者看到一块红色牌子,上面“民俗馆已关闭,禁止闲人入内”几个大字分外刺眼。牌子背后的铁门紧锁,从天井向院内观望,只见公共区域摆放着木板、砖块、废弃转椅等建筑垃圾,周边房屋则都大门紧闭。
在该建筑一楼左侧,记者看到一片上着锁的铁栅栏,上面挂着“仓库重地,闲人免进”和“消防通道,严禁出入”的牌子,栅栏里面各种杂物触目惊心。一楼右侧堆满了展示架、砖块、电动车、落地扇、铁床、床垫等各种杂物。在一家挂着“青岛铁路特产办事处”的商户门口,堆积如山的纸壳箱子把通道彻底堵死,无奈之下,记者只得从原路返回。二三层通道上的杂物少了一些,但仍有部分区域被堵塞,通行依然不畅。
记者注意到,民俗馆内的大部分商铺目前都处于空置状态。而正在营业的商铺中,半数以上的都是教育培训机构。
海云庵美食街周边零乱
走出青岛民俗馆,记者来到了其南侧的海云庵广场。广场上秩序井然,有不少市民在此活动,他们或坐在长凳上晒太阳聊天,或在广场中心散步遛弯,轻松惬意。然而,当记者转到青岛民俗馆楼座北侧的海云庵美食街附近时,却看到了截然不同的景象:古香古色的建筑多有破损掉漆;街道上很多地砖翘起、地面坑洼不平;店铺外各种杂物随意堆放;垃圾桶旁、雨水篦子周边、墙角处多有卫生死角。
不仅如此,美食街周边的乱停车问题尤其严重。记者注意到,区域内几乎每一条道路都有汽车和电动车乱停放、阻碍通行的情况。为了防止乱停车,不少店铺都打出了“严禁停车”的牌子。为了防止车辆堵门,部分商铺和居民楼出口处安装了挡车柱,虽然制止了乱停车现象,但也给行人通行造成了安全隐患。
海云庵美食街周边多个居民楼的卫生状况也不甚乐观。记者随机走进几个楼座,发现楼道里多有垃圾杂物,一些网点天台上都堆放着大件垃圾。一位居住在附近的60多岁的老人告诉记者,两年前他从沧口搬到海云庵,原以为生活品质能有所提高,现实情况却让人失望。“这个地方人多车杂、环境脏乱差,管理又不好。尤其附近乱停车、商户噪音扰民严重,实在太烦人了!再这样下去,我都想搬出去了。”他无奈地说。[来源:青岛日报 编辑:光影]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