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清“家底”之后探索保护利用
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南端,濒临黄海,环绕胶州湾,其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森林植物资源丰富,曾吸引了众多植物学家前来考察研究或采集植物标本。记者从市园林和林业局获悉,近年来,我市全面完成了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并积极创新探索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首先是摸清了“家底”。 “根据上一次青岛市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全市共有木本植物资源89科247属764种(含亚种、变种、变型),种类占到全省的80%以上,其中裸子植物7科24属71种(含亚种、变种),被子植物82科223属693种 (含亚种、变种、变型)。 ”戴月欣介绍说,青岛野生树种资源共58科114属281种(含亚种、变种、变型),主要分布在崂山,大泽山,大、小珠山等重点山区及近海岛屿,以崂山区域最为丰富,占全市野生树种资源的90%以上。这次调查发现了新树种1个——崂山樱花;发现苦茶槭、裂叶山葡萄、长梗郁李等新记录树种9个;并将紫椴、北五味子、蒙古栎、刺楸、朝鲜槐等50种数量稀少或极少,处于稀有、濒危状态的野生树种确定为青岛市珍稀濒危树种,优先进行保护。
调查是基础,保护利用是关键。一方面,我市探索开展林木种质资源库建设。珍稀濒危树种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珍贵的自然遗产,是植物资源中的瑰宝,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内容,它们在经济、科学、文化、教育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岛城园林和林业部门积极开展资源保护库建设,建立各类珍稀濒危树种资源库(保存林)200余公顷,划定专门保护范围,对这些树种加强抚育管护,改善这些种类生存环境。同时,组织各区市积极开展珍稀濒危树种苗木繁育,先后繁育红楠、野茉莉、紫椴、毛叶山桐子、花楸等珍稀树种。 “通过将人工繁殖成功的红楠、野茉莉、花楸等珍稀濒危及极少种群树种苗木重新放回到它们原来自然的生态系统或适合它们生存的野外环境中去,不断增加珍稀树种的数量,使它们能适应自然生境,并且能够自我维持,正常繁殖其后代,最终达到扩大种群数量、丰富资源多样性的目的。 ”
另一方面,结合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和林木种苗产业转型发展,岛城植物专家正在着手进行青岛市园林和林业植物的分析评价和开发利用。 “比如刺楸的芽是崂山农家宴的一道美食,营养价值很高。 ”记者了解到,今年秋天,岛城植物专家已经开始在崂山和即墨试点开展刺楸芽的蔬菜栽培试验,不远的将来,岛城市民的餐桌上有望增添一道美食。
【鸟类】
全国“鸟粉”齐聚青岛看“神话鸟”
青岛是太平洋西岸亚太候鸟迁徙的主要停歇地、能量补给驿站和重要越冬地。每年秋天,数万只候鸟从岛城的天空中飞过。
10月5日,青岛市观鸟协会在胶州湾进行观鸟活动时,在大沽河口处记录到72只有“神话鸟”美誉的中华凤头燕鸥,约占全球该种群总数的一半,刷新全球非繁殖季数量纪录。
“本次记录的中华凤头燕鸥,于退潮时开始陆续集结于胶州湾大沽河口。由于聚集数量不断增加,导致前几次计数都未能成功。终于在下午5时左右计数器最终定格在‘72’上。”青岛市观鸟协会会长薛琳介绍说,这次记录的中华凤头燕鸥数量约占全球种群总数的50%左右,并再次印证了青岛胶州湾是中华凤头燕鸥重要的换羽地和迁徙前的聚集地。
薛琳告诉记者,这两年,每年10月5日、6日前后,中华凤头燕鸥都会在青岛集群,已经形成规律。今年,来自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观鸟人,齐聚胶州湾湿地,共同欣赏、拍摄“神话鸟”。
候鸟与青岛的“新故事”,不止中华凤头燕鸥。青岛著名鸟类专家、市园林和林业综合服务中心高工王希明兴奋地告诉记者,今年夏天,一只水雉飞抵中山公园小西湖,这只俗称“水凤凰”的美丽生灵在中山公园“暂住”了二十多天,期间吸引了岛城众多爱鸟人士前往“围观”,每天都有众多镜头对着它“拍拍拍”。“水雉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好多年在中山公园没有见到了,今年它不仅来了,还在这里住了这么长时间。”王希明认为,在热闹的城市公园,这一幕很少见,“一是说明环境好了,小西湖的水生植物可以为水鸟提供丰富的食物,并为它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栖息环境;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市民的素质高了,大家有意识地不打扰它。”
就在上周,蜂鹰、苍鹰、雀鹰、燕隼等大批猛禽从岛城市区上空集中过境,在太平山、浮山和李沧老鸦岭的候鸟迁徙监测站,不少岛城观鸟人士特意赶来拍摄下了这一幕。
截至2018年,《青岛市野生鸟类图志》显示,当时青岛共有鸟类21目71科398种。而从2019年至今,岛城不断发现新的鸟类物种,如在城阳白沙河流域发现棉凫,就是青岛鸟类新记录;在大公岛海域首次发现白腰燕鸥、褐翅燕鸥;去年秋天在灵山岛首次发现栗头鳽。
跟鸟类研究打了30多年交道,王希明欣喜地发现,“青岛湿地鸟类的种类和数量都在增加,说明近年来环境保护的成果有成效;同时,政府、民众越来越关注,民间成立了观鸟协会等组织,岛城野生动物保护志愿者的队伍不断扩大,很多孩子也加入进来,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来源:观海新闻 编辑:光影]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