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地铁工地“振捣大拿”陈董生 用匠心与创新筑牢工程质量防线

陈董生。(来源:青岛地铁)

在中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地铁7号线文安路站的建设工地上,来自山东临沂的混凝土振捣工陈董生凭借多年的经验和创新思维,积极参与班组建设,为了提高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献计献策。他的故事,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工匠精神和主人翁意识。

“三看”加“一听” 陈董生干活有一套

混凝土振捣是地铁施工中的关键工序,直接影响建筑结构的强度与耐久性。振捣不足会导致蜂窝、孔洞,振捣过度则可能引发离析。陈董生深知这个岗位的重要性,从拿起振捣棒的第一天起,他就以近乎苛刻的标准要求自己,每一次振捣都力求完美,用双手和智慧诠释着“工匠精神”。

“振捣不是靠蛮力,要眼到、手到、心到。”这是陈董生常挂在嘴边的话。他总结出“三看一听”工作法:看混凝土坍落度、看模板渗漏情况、看钢筋密集程度,听振捣声音判断密实度。凭借这套方法,他负责的作业面从未出现质量缺陷,成为工友眼中的“技术大拿”。

师傅带徒弟 让新人快速成“熟手”

在施工中,陈董生发现,许多新来的工人因为缺乏经验,常出现振捣点位不准、时间把控不当等问题,导致施工质量不稳定。

如何让“生手”快速成长为“熟手”?他在班组会上提出建议:建立“师徒制”培训模式,由经验丰富的振捣工一对一指导新人,重点传授振捣点位选择、时间控制、振捣棒插入角度等实操技巧。

“光靠理论讲解是不够的,必须手把手教,让新人亲自操作,及时纠正错误。”陈董生主动请缨担任导师,利用工余时间对新人进行培训。他制作了简易的振捣模拟模具,让他们反复练习,直到熟练掌握操作要领。在他的带领下,班组的整体技术水平显著提升,新工人的成长周期大大缩短,施工质量也更加稳定。

“陈师傅教得很细致,不仅告诉我们怎么做,还解释为什么这样做,让我们真正理解了振捣的原理。”一位新工人感激地说。如今,“师徒制”已在文安路站混凝土班组全面推广,成为培养技术骨干的重要途径。

划定“责任田” 振捣工不敢再马虎

除了提升人员技能,陈董生还关注施工管理的精细化。在大方量混凝土浇筑作业中,振捣区域往往划分不明确,一旦出现质量问题,难以追溯责任。为此,他又向班组长及班组两进人员建议:实行“振捣区域责任制”,即在浇筑前将施工区域划分为若干小块,每个区域标注操作人员信息,确保质量可追溯。

“这样一来,谁负责哪一块清清楚楚,既能增强大家的责任心,也方便后期检查。”陈董生的建议得到了项目部的采纳。班组在每次浇筑前都会进行区域划分,并在模板上标记振捣工姓名。这一举措极大地提高了施工人员的责任意识,大家更加注重操作规范,混凝土质量明显提升。

“以前出了问题可能互相推诿,现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田’,谁也不敢马虎。”班组长对这项制度赞不绝口。由于振捣质量的提高,文安路站的混凝土验收达A率从最初的60%提高到了85%,得到了监理单位的高度评价。

平凡有担当 为地铁建设增活力

陈董生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有着润物无声的力量。他用自己的智慧和行动证明,即使在最普通的岗位上,只要用心思考、勇于创新,也能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他的建议不仅提升了施工效率和质量,还培养了更多技术人才,为青岛地铁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工程质量是百年大计,容不得半点马虎。”面对赞誉,陈董生谦虚地说。他的身上,体现的正是千千万万基层建设者的共同品质——脚踏实地、精益求精、勇于担当。

在地铁建设中,还有这么多像陈董生这样的普通劳动者,他们用双手筑就城市的脉络,用匠心守护工程的质量。他们的故事,将激励更多年轻工人扎根一线、追求卓越,用智慧和汗水书写属于劳动者的辉煌篇章。文/图 通讯员 高子明 记者 顾青青

[来源:信网 编辑:陆云琦]
信网版权稿件,欢迎转载。转载时请保留完整信息,否则追究侵权责任。
精彩美图 更多 >>
2025 08/06 10:56
· 来源 ·
信网
· 作者 ·
高子明 顾青青
· 责编 ·
陆云琦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