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靶向施策精准施治破解小区治理难题
青岛紧盯群众急难愁盼,把“为民解忧”落到实处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梁超
城市住宅小区作为人口的主要承载区域,既是群众安居乐业的“家园”,更是加强城市治理、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针对小区治理的难点堵点,青岛结合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坚持靶向施策、精准施治,聚力整治物业管理领域突出问题,积极破解开放楼院等老旧小区治理困局,推动党建引领小区治理走深走实,让老百姓“烦心事”变“暖心事”。
做好基层治理这篇大文章,关键是加强党的领导。将支部建在小区上,将党建引领融入小区治理,是不断解锁小区善治的“密码”。结合学习教育,青岛在全市开展小区党组织覆盖优化提升行动,按照“应建尽建、全面覆盖”的原则,成立4922个小区(网格)党组织,划分1.75万个楼栋党小组、挂牌3.77万个党员中心户。同时,市委出台意见,明确由小区党组织统筹协调业委会、物业企业、社会组织等各类组织和社区工作者、网格员、志愿者等各类力量,开展“集成化”治理和“组团式”服务,让小区治理的“主心骨”挺起来。
物业管理事关群众生活品质,是群众普遍有感的“关键小事”,也是小区治理的重点难点。结合学习教育,青岛以深化“红色物业”建设为抓手,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组织实施“加强物业服务管理 共建社区‘幸福家园’”专项行动,党建引领建机制、优服务、降投诉。
业委会担负监督物业企业的法定职能,是业主和物业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围绕解决业委会成立难、监管难、作用发挥难等问题,青岛开展业委会组建集中攻坚,强化街道社区党组织对业委会工作领导,建立业委会事前报告、履职评价、财务监管、信息公开、纠错退出等5项制度,推动符合条件小区业委会组建率提升至89.5%。物业管理混乱一直是胶州市阜安街道大同社区中央公园小区居民的“烦心事”。为解决这一难题,在街道社区党组织领导下,小区成立“红色业委会”,顺利更换物业企业。如今,居民满意度从40%提升到90%以上,周均投诉量从百余件大幅下降到4件左右。
围绕加强物业服务行业监管,青岛制定出台物业服务质量综合评价、住宅物业分类分级监管、项目经理服务评价等多项制度。对纳入物业领域市办实事集中整治的50个小区全覆盖过筛子,推动“一小区一策”扎实整改。目前,物业管理领域投诉高发态势得到有力遏制。针对一些小区公共资源使用不规范、收益资金收支不透明等问题,青岛把“侵占业主公共收益等侵害群众利益问题”纳入市委常委会集中整治事项,集中开展小区公共资源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青岛西海岸新区建设小区公共资源管理交易平台,通过“专项整治+数字赋能”双轮驱动,实现公共资源全周期透明管理、全过程智能监管。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推进党建引领小区治理,重在构建人口汇聚、功能承载、利益联结的居民生活共同体。结合学习教育,青岛积极引导各方力量参与小区治理,强化资源力量向小区下沉,提升小区治理服务的精准化精细化水平,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设施陈旧、环境脏乱、车辆乱停……这是市北区兴隆路街道开放楼院和老旧小区的“通病”。对此,街道党工委将开放楼院、老旧小区调整为33个管理区域,发动党员中心户、楼组长、热心居民定期组织楼道清理、开展帮办代办等活动,解决居民“大事小情”的同时,带动形成一支650人的老旧小区“管事人”队伍,让居民有事能“找得到人”。结合学习教育,针对开放楼院“无人管事、无章理事、无钱办事”的治理困境,青岛首次对全市开放楼院基础信息进行“大起底”,将5358个散落楼院归集为1491个管理区域,实现以院定格、打造“无围墙的小区”;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统筹作用,因地制宜探索红色物管精治、居民自管自治、街区融合善治、单位共建共治等治理路径。
当前,青岛各区(市)各部门积极推动文化“两创”、健康诊疗、科普服务等常态化进社区进小区进楼院,因地制宜建好用好小区党群服务阵地,聚焦“一老一小”提供老年食堂、托幼学堂等“小而美”的服务,推出党建引领小区治理专题节目《身边》,引导动员群众参与其中。这些“接地气、聚民智”的实践,正不断拓展共建共治共享的小区治理新路径。聚焦开放楼院和老旧小区管理分散、难以集中服务以及群众需求多样等难题,市南区江苏路街道党工委指导物业推广“慧安佳”小程序,逐步上线停车泊位管理、社区食堂、社区新零售、家政维修等市场化运作场景,提供生活缴费、报事报修、家政服务等10余项个性化服务,实现“一键下单、需求秒达、服务速响”。
[来源:青岛日报 编辑:秦璐]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