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老人们的“小饭桌”,老香了!
近日,青岛早报记者在即墨区通济街道和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看到,上午10点左右,老人们已在助老大食堂里排起了长队,等着领取社区助老午餐。一个四喜肉丸子、一份青椒炒鸡蛋、两个大馒头——70岁以上的社区老人仅花不到3元钱,就可以领到这样一份助老午餐。据了解,即墨区设置助老午餐补贴后,多个社区的大食堂火了。即墨区共有助老餐点178处,基本实现城市社区、行政村全覆盖。除了助老餐,社区还为老人们提供理发、培训和中医疗愈等助老服务。即墨区探索出“政府主导、社区参与、市场运作”的居家养老新模式,解决了社区老人的生活难题。
探访:助老午餐都吃些啥
经过允许,记者戴上口罩、帽子,走进和平社区助老大食堂的后厨。只见厨房里的设备干净整洁,工作人员均“全副武装”上阵。此时正是老人们领取午餐的时间,工作人员忙着分装午餐,前台已经开始给老人分菜。“今天中午的菜是四喜肉丸子和青椒炒鸡蛋,主食是两个大馒头。”助老大食堂负责人杨文砍介绍道。杨文砍告诉记者,食堂的菜品天天不重样,昨天中午是豆角炒肉和肉末豆泡,前天中午是茄子烧肉、炒西兰花……一荤一素两个菜,再加两个馒头,70岁以上老人只需花一元钱,65岁以上的老人只需花3元钱。
社区居家养老,吃饭最关键,也是最让老人们头疼的问题之一。正在领餐的一位70多岁的老人告诉记者,社区的助老午餐让老人们感受到了温暖。另一位老人则说,社区助老午餐真是太便利了,到点下楼领餐,既营养又省事。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还有几位老人从周边社区赶来领餐。
调查:社区食堂为啥火
记者注意到,和平社区助老大食堂发放午餐的时间和大多数单位食堂不一样,每天上午10点开始领餐,一直到下午两点才停止。“这都是为了让老人更加方便,4个小时的领餐时间不仅让老人有充足的领餐时间,心里不那么着急,也让周边的老人能享受到政府的惠民政策。”杨文砍说,他和爱人刘晓娜运营着即墨3个社区的助老食堂,负责1000多名老人的午餐。以和平社区为例,这里有数百名老人,其中70岁以上的老人占到了三分之二。为了保证助老午餐的质量,食堂的馒头等面食都是当天制作,蔬菜和肉类也都是基地定点供应,这让餐品的质量和成本都有了保障。
这份“幸福午餐”让社区里的许多年轻人很羡慕,而“幸福午餐”的背后,包含着补贴政策和居家养老模式探索的新路径。杨文砍介绍,社区助老大食堂开张以来,每天都会排起长队。之所以这么火,核心原因就是政府的补贴政策好,而且餐品的质量有保证,让老人领得安心、吃得舒心。
声音:老人恋上“大食堂”
“天天在大食堂吃饭,感觉很好。一天不来聚餐,心里好像缺了点什么。”住在和平社区的江大爷说,过去女儿每天要从城区赶回来给自己做饭,自从社区开办了助老大食堂,自己天天来这里吃饭,女儿也不用奔波了。“饭菜味道不错,比家里吃得还好。”许多老人对助老大食堂的饭菜赞不绝口。78岁的李大爷说,自从上了年纪后,做饭成为了大难题。现在社区有了助老午餐,每天上午10点,他和社区里的老人们会准时聚到一块,边用餐边聊天,享受一段温馨时光。吃着热乎乎的饭菜,李大爷笑着说,自从吃上了助老午餐,子女再也不用为他的吃饭问题发愁了,助老大食堂每日提供主食和一荤一素两道菜,还会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和时令变化适时调整餐食结构。饭后和老街坊们聚在一起聊聊天,日子也不再觉得闷得慌。
“考虑到老人们的身体状况,我们在食堂里安装了很多安全设施,地面也特意做了防滑处理。”杨文砍说,食堂除了要保证饭菜质量,安全也尤为重要,因为来领餐吃饭的老人毕竟是一个特殊群体。
进展:打造“15分钟助餐圈”
像和平社区助老大食堂这样的助老餐点,在即墨共有178处。连日来,记者走访了即墨多家助老食堂发现,这些食堂的午餐不仅搭配科学营养,而且在社区服务站监管下,严守食品安全底线,综合提高助餐食材绿色、健康、安全“硬杠杠”。即墨区民政部门会联合市场监管部门,不定期抽查食堂餐食质量,并不定期询问老年人满意度与需求,每周抽查督导社区服务站的助餐情况。经调查,即墨区领取助老午餐的老年人满意度达98%。
记者从即墨区民政局了解到,目前,即墨已经构建完成“15分钟助餐服务圈”。对送餐补贴、农村消费引导补贴、护理型家庭养老床位补贴等多项政策的享受标准和享受条件进行优化调整、提标扩面。截至目前,即墨区共开设镇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16处、养老服务站179处,依托现有的养老服务中心和养老服务站,累计设立助餐点178处,已享受助餐优惠老年人3.5万人。同时,为老年人提供助餐送餐、医疗护理、生活照料、康复保健、长短期托养和精神慰藉等服务。
“小体系”完成养老“大闭环”
据统计,2025年,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预计将突破3亿大关,嵌入式养老覆盖率从2023年的27%一路飙到今年43%。目前,青岛市千余个养老助餐点,上半年服务超千万人次。也就是说在青岛,不少老人已经享受到了政府的相关补贴政策,吃到了社区大食堂的“幸福午餐”。
探索“嵌入式”居家养老新模式。即墨大力提升老年助餐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解决了65周岁以上,特别是70岁以上老人的午餐问题。在助老午餐背后,探索出一条“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在各级政府补贴政策的支持下,即墨探索出了“银发产业”嵌入式互补新模式,像和平社区助老大食堂,依托青岛市即墨区瑞博职业培训学校,利用社区银发资源,开展全产业链条的服务,如长者食堂、剪头、艾灸和老年才艺培训等。
打造社区养老助餐服务创新体系。这样的银发产业延伸模式,不仅提高了整体居家养老的服务质量,还解决了许多居家社区养老过去解决不了的难题。从而形成了一条助餐、医疗、培训为主的居家社区养老生态服务体系。在运行中,产业链条各环节互相嵌入,互为补充,形成生态服务体系,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如今,在即墨,社区老年人“吃饭难”等一系列养老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完善社区“小体系”完成养老“大闭环”。老年助餐服务,作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末端,关系到老年人的切身利益。即墨老年助餐服务实施以来,以解决经济困难、独居、空巢、高龄老年人就餐为重点,兼顾解决其他有需求的老年人就餐问题,通过“政府政策补贴+市场化运作”,让老年人在家门口享受幸福“食”光。一顿助老午餐构建起的服务创新体系,降低了成本,保证了服务质量,使整个养老服务创新体系形成了闭环。实际上,像这样一个个终端的小体系,才是完成城市养老服务体系大闭环的关键。
青岛早报/观海新闻记者 康晓欢 通讯员 王志国
[来源:青岛早报 编辑:王熠冉]大家爱看